教案: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侵、略”等 8 个生字,会写“侵、略”等 10 个字。
2. 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感受地道战的奇迹。
4. 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难点: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感受地道战的奇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播放电影《地道战》片段,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这部电影吗?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吗?
2.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地道战的背景。
3.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
4.作者介绍
周而复,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39 年 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作家、书法家。主要作品有《上海的早晨》《白求恩大夫》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出生字。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生字的读音。
3.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侵:注意是前鼻音。
略:注意与“各”的区别。
任:第四声,可组词“任性”。
丘: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三声。
妨:与“纺”区分开来。
陷:注意右下部分“臼”的写法。
4. 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生字词。
5.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3.分段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写冀中地道战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第二部分(第 4-7 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部分(第 8 自然段):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地道战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提问:地道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地道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
提问:地道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课文第 4 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3.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相机出示PPT),引导学生归纳:
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
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词,你能感受到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个词语的意思。
师生交流。
4.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相机出示PPT),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
②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3. 引导学生体会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了解了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感受到了冀中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我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方式来理解课文。此外,我还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道战的相关知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限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