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实施“ ”, 提出
②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
③地方:建立_______制度。
(1)政治
① “ ” , 提出
立______学说为正统思想;
②在_____兴办______,以_________作为教材。
(2)思想
①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_;
②设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统一调配________,平抑__________。
④农业出现播种工具_____________,重视兴修水利。
(3)经济
(4)军事:公元前119年,派大将 、 北击匈奴。
主父偃
推恩令
刺史
(监视地方官吏)
董仲舒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太学
儒家五经
儒家
长安
铸币权
五铢钱
盐铁官
盐铁官营、专卖
物资
物价
耧(lóu)车
卫青 霍去病
(漠北战役)
课前复习
巩固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情境导入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通过分析史料,归纳出 “光武中兴”采取的措施。
3.通过阅读课本,简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形成过程,
分析东汉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
4.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认识其特点及影响。
5.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分析,认识到中国
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壹·东汉之兴
——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的时间、人物?新朝建立的时间、灭亡的时间?
2.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3.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光武中兴”的影响?
问题引领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第63-64页内容,并在书中作出标注:
1.西汉灭亡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废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
汉平帝
汉孺子
皇后
王政君
王莽入
中枢
(1)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阅读材料,说一说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状况:
(西汉末)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政治状况:
社会状况:
公元 年,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9
王莽
(2)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
徭役赋税繁重,政治腐败;
百姓贫困饥饿,民不聊生;
汉成帝不问政事,导致他母亲太后王政君一族势力强盛,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2.新朝建立
王莽
3.新朝灭亡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
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材料1:将天下田改名‘王田’,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屡次改变币制,导致货币混乱。
材料2:王莽改制,每一条令下达后,必有苛刻的惩罚办法相随。而其条令多不便于民,犯令者多,于是全国上下,自公卿至百姓,陷于囹圄者不可胜数。
4.东汉建立
年,西汉宗室 称帝,定都 ,史称 。
皇室档案: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公元25
刘秀(光武帝)
洛阳
东汉
材料: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这样描写当时的状况:“东汉建立之初,战乱不断;郡县过多,官多民少,国家开支过大,且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为废墟,田地荒芜”。 —— 《后汉书·桓冯列传》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面临的社会局面?
想一想:刘秀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巩固政权?
5.光武中兴——背景
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放心回家。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增加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
材料二:西汉末,共设郡国103个,县邑道侯国1587个。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以贪污罪处死贪赃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腐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东汉初年,匈奴族利用中原混乱之际,扩大实力,控制了东自乌桓、鲜卑,西至西域各族所居住的广大地区,并南下骚扰北边长达二十余年。东汉政府将羌人、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内迁。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说说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5.光武中兴——措施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 料
研 读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 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万
105年 5300多万
材料三:东汉人口统计表
东汉庭院画像砖
画面情境: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5.光武中兴——影响
时间 盛世 背景 措施 影响
西汉初期 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政局稳定 初步发展
东汉初期 光武中兴 东汉初建 政局不稳 百废待兴
出现盛世的 共同原因 启 示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轻徭薄赋。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
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2)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
(3)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
(4)都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等。
要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要得当,要善于用人,爱惜民力,顺应民心,发展经济等。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安定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合作探究
东汉豪强坞堡图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刘秀是靠 的支持才当上皇帝的。
中兴下的隐患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珍贵的财物)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拥有私人武装,成为东汉发展的一大政治隐患。
东汉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庞大,以及阶级的对立和社会的动荡。
坞堡图从侧面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形式?
豪强地主
贰·东汉之弊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东汉后期出现怎样的政治局面?
2. 这种政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 对东汉王朝有何影响?
问题引领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第65页内容,并在书中作出标注: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_____听政
皇帝长大
依靠____
诛杀_____
夺回君权
____得宠
把持朝政
宦官
_____专权
大权旁落
太后
外戚
宦官
外戚
1.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局面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根本原因:
2.原 因
直接原因:
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的至高无上,
皇位世袭制。
交替专权过程
汉顺帝去世后,梁冀拥立汉冲帝,联合太尉李固等录尚书事。汉冲帝驾崩,拥立汉质帝。涉嫌毒杀汉质帝,另立汉桓帝刘志。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年。在他掌权期间,立三帝,毒一帝。
跋扈将军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给东汉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影响:
材料一:
(1)算一算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平均多少岁?与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有何关联?
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2)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是围绕着哪一核心人物展开的?这说明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史料研读
9.8岁; 24.5岁; 即位皇帝年龄小,寿命短,实权掌握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依赖太监夺权;与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紧密相连。
中央集权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制。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8 54
《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表
政治状况:
原因:
影响:
核心人物:
根源:
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皇帝。
叁·东汉之衰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者、组织、特点、结果及影响
问题引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页内容,并结合视频,梳理下列知识点,在书中圈划批注:
原因
时间
领导者
组织
特点
结果
影响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贫民流
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84年
张角
太平道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失败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概况:
中国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起义
想一想: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标志着东汉政权得以长治久安?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兼有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和外交等多种权力,可以招募军队和任免官吏,并且税务归自己管辖……
东汉的灭亡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割据,
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公元220年,
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1.根据本课内容及已学内容,画一个西汉到东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
2.根据课文小标题,结合导学问题梳理基本史实,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限时七分钟)
构建知识体系
公元元年
西汉东汉朝朝代更替时间轴
公元前
202年
公元
9年
公元
23年
公元
25年
公元
220年
西汉
东汉
新朝
注意易错:
西汉灭亡≠东汉建立
东汉的兴衰
兴
衰
建立:
措施:
影响:
公元 年光武帝 ,定都______,史称东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时间:
原因:
影响:
黄巾起义
影响:
特点:
时间:
原因: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出现__________的局面。
光武中兴
25
刘秀
洛阳
公元184年
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人民苦难深重
有组织(宗教形式)、有准备
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根本原因)
东汉中期后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构建知识体系
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中央集
权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制。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_____听政
皇帝长大
依靠____
诛杀_____
夺回君权
____得宠
把持朝政
权力的游戏
太后
宦官
外戚
宦官
_____专权
大权旁落
外戚
东汉兴于光武帝休养生息;
东汉衰于外戚宦官专权
思考:东汉兴盛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什么启示 ?
原因:
启示:
1.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实施仁政
2.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堂检测
1.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治后期,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说明东汉中期以后( )
A.王莽夺权,朝政混乱 B.连年饥荒,百姓艰难
C.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D.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3.东汉中期以后衰败的原因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豪门世族把持政权
C.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D.严惩贪官污吏
A
一、单项选择题
C
D
4.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准确理解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D
D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情境导入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感谢聆听
史料研读
如何从打天下变成治天下?刘秀以温和宽松的政策赢得民心,此谓“柔道”。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
婢的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解决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减省刑罚,
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
轻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四: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
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五: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
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1.释放奴婢;2.减轻赋税,减轻刑罚;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4.惩处贪官污吏;5.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措施: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 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万
105年 5300多万
材料二:
垦田倍多,境内丰给。
吏称其官,民安其业。
——《后汉书》卷七六《王景传》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一:东汉人口统计表
史料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