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1919年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致力于如何将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封锁、扼杀。经过三年的内战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苏俄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苏俄如何解决,结果如何?
帝国主义14国联合入侵苏俄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内战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1.了解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背景和内容等基本史实,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的重大成就;掌握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分析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认识到发展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新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自实行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来,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导致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材料二:经历了三年的内战,虽然战争胜利了,但是也因此导致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业,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凋零、社会矛盾不断,工人开始罢工游行。
阅读材料,归纳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原因: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使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三: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列宁这句话的含义。
理解:列宁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列宁了解人民情况
一、新经济政策
2.简介
新经济政策
原因 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使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时间 1921年—927年
领导人 列宁
目的 恢复和发展生产,维护工农联盟。
特点 把社会主义的计划同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结合起来。
内容 (1)农业;(2)贸易;(3)企业;(4)分配。
列宁
(1870-1924)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21)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普遍 义务劳动制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缓减矛盾。
(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积极性,利于经济发展。
(2)体现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
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一、新经济政策
3.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4.作用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材料一:1913-1926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和生产总值的变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的作用。
二、苏联的工业化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
苏联国徽与国旗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最初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4个加盟共和国,后发展到15个加盟国。
二、苏联的工业化
2.列宁逝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下一任领导人,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1925年斯大林提出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设想,次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列宁与斯大林
列宁在戈尔基村因中风逝世
二、苏联的工业化
3.原因
材料一: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二: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阅读材料,分析出苏联成立后,首先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原因。
原因:苏联成立初期,工业落后,而且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二、苏联的工业化
4.简介
项目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时间 1926年-1937年
目的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过程 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成果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5.成就
二、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石油工业
喀秋莎火箭炮
6.影响
二、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材料一:
阅读材料,评价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分析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消极影响: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导致了经济不协调,经济发展日益僵化。
优点: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缺点: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1.简介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国家工业化进程,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农业集体化
目的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
方式 用行政手段
内容 ①开展消灭富民运动②建设集体农庄③组建拖拉机站
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过渡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2.影响
三、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苏联学者估计,集体化时期遭到迫害的有500万—1000万人。1932-1933年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的大饥荒使300万—400万人饿死。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阅读材料,指出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消极: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1.背景:
四、苏联模式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苏联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制度。
2.标志:
(1)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新宪法发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经济: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排斥市场、缺乏积极性)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忽视民主法制)
苏联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影响
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可见,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促进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军队突袭苏联……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四、苏联模式
阅读材料,归纳出苏联模式对苏联产生的积极影响。
(1)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促进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影响
四、苏联模式
弊端: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材料三:1926年一1940年各部门经济增长比较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倍 21.2%
轻工业 6.2 倍 1 4.1%
农业 0.26 1.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
1.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并分析两国的发展,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家国情怀
时间 1918-1920 1921-1926 1926-1991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作用 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经济发展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
政治上:1922年成立苏联
经济上:
政治上:
1.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农业集体化建设
1.1936年颁布新宪法
2.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3.形成了苏联模式
农业:粮食税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贸易: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取酬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1922年,列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邓小平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 )
A.进行十月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苏联模式 D.实行改革开放
课堂练习
3.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领导人说:“事情以乎很奇怪,社会主义共和国怎么能依靠资本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状况呢?”“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这一论述意在( )
A.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 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 D.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课堂练习
4.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征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课堂练习
5.在1928—1941年的短短十三年间,苏联的工业投资达1550多亿卢布,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达84%,轻工业为16%;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5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21%,国防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材料旨在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A、为国防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存在农轻重发展不协调的发展 D、使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课堂练习
6. 30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维埃俄国去销售。列宁热情地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发生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
A.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D.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课堂练习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苏联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8.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兴建了6 000多个大企业,其主要目的是: ( )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B.建立“斯大林模式”
C.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