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
2. 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掌握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2. 准确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其中1为教学重点;2为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主线,突出观为始,让学生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不一般;以“读”促思通文,有感情地诵读,利于学生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其中的美丽壮观。
教学过程
(一)聆听录音:感受潮美
1. 请学生聆听录音,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 初步感知,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聆听课文,便于学生在真切感知中开阔认知思维。
(二)话题导入:
认识大潮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潮汛吗?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三)自由朗读:
走进课文
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描述,主动思考: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教师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运用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语篇,定能利于其获得更多的感思。
(四)观看影像:
感知大潮
在学生观看相应的钱塘江大潮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提示: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的感知来准确体味钱塘江大潮特征,能让学生从整体全面理解的角度深入观察和思考。
(五)朗读:
第一段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
2. 建议学生运用笔记圈划出自己的阅读发现。
3. 要求学生找出:
(1)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
(2)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3)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
(4)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设计意图:交代观潮的起由以及相关的内容。
(六)指名学生朗读:
第二段
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
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3.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知,便于其在主动融入课文和语境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内容。
4. 小组讨论:钱塘江大潮
未来时,江面是怎样的情形?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对观潮是怎样的期待?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结合课前所见的钱塘江视频,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话题导入,让学生从未见大潮,感受其壮美。
(七)研读第三段:
初见大潮
1. 集体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圈划重点词汇。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设计意图:从课文描述的重点中深入剖析,利于学生有的放矢深入探知,便于其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理性感知。
2. 教师正音。隆隆、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沸腾。
3. 同桌交流:潮来时间、来前迹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中感受其中精彩。
4. 小组讨论
钱塘江大潮来时,表现出怎样的前奏?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时是怎样的情形?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对观潮是怎样的期待?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请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深入赏读,便于学生在把握语篇表达核心要义上形成正确的感知和丰富体验。
5. 拓展延伸:面对钱塘江大潮,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主动从语篇中摘录相应的内容,让他们在眼观耳听脑思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运用切入点,便于他们在有针对性赏析中形成多样化的理解体验。
课后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运用不超过 200 个字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