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 力和运动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 力和运动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5-02 21:06:11

文档简介

第三节 重力
课题 重力
版本 鲁科版八年级 执教者
解读理念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读学生 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日常生活常见的重力现象,可能没有关注,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激起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更强烈的求知欲。
解读教材 内容标准 本课时主要落实课标“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情感与价值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导入 演示日常生活中重力现象 1、手中的粉笔,离开手后垂直下落;联想瀑布、蹦极等现象。 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展开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环节一 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 学生阅读课本中“重力的概念”思考并讨论问题 学生认识概念,知道原因
环节二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不同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指导学生讨论,填写表格 学生观看教师实验,认真记录数据,讨论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明白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9.8牛/千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环节三 重力的方向 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指导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观察重垂线实验;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在引导下,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 明白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能运用重垂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环节四 重心 给出重心概念;利用圆形薄板、直尺等规则物体给学生演示实验,指出重心所在;让学生明白重心的平衡特点。 观察教师试验,讨论交流。 理解重心的概念,并能找出物体的重心。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二、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三、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mg 其中g=9.8N/kg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重力概念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观察现象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④羽毛飘落)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建立概念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深化概念教师再次提出问题(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二、探究重力的大小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问题: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猜想假设: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教师肯定这一猜想,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3.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次数质量(kg)重力(N)重力/质量(N/kg)123实验探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巩固应用:例题。三、研究重力方向流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提出问题: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学生猜想:向下。演示实验: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学生归纳: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继续深化:学生潜意识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为澄清这一认识,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否总垂直地面?学生讨论之后实验验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问题解决:小明在用天平测质量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水平桌面,请你用手头的东西检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四、自学重心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学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STS教育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体总也不能脱离地球,而人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吸引与大气屏障,将人类活动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向学生介绍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情况,要求学生翻阅近期报刊报纸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并与同学共享。六、小结与反馈 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力,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并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所以此环节安排为实验探究。在本环节对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从而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明显。此环节的核心内容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1、使学生关心科技,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
重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课外活动设计
1.写作与体会: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2.设计与制作:利用重力知识你能否做一个水平器?试一试,画图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