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辨析·修辞手法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D1CA0734B74BBA6421F7C305D9F50EDABCF5516155108F31D7065FF52A4D4F04E9AFDB57276C3147A337214444AA8C8B0EDBE202B3DBAA0481AB13EA425C46A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了解的修辞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借代等九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对比、引用、反语、通感等。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2022 新高考Ⅰ卷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设问、排比
全国甲卷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比喻、借代
新高考Ⅱ卷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排比
2021 新高考Ⅰ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对偶
全国甲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拟人
2020 新高考Ⅰ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比喻
高考修辞考查形式
选择题 修辞方法辨识考查 ①辨析文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②选出和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选项
③选出对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选项
主观题 修辞运用专项考查 分析文段划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格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语言表达效果考查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修辞手法命题特点
一、过去,该考点是放在仿写等语用题中间接考查,现在单独设题考查,凸显了高考对此的高度重视。
二、命题不再只是判断修辞手法的简单考法,而多是就某一修辞手法,要求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体现了考查的深度。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D1CA0734B74BBA6421F7C305D9F50EDABCF5516155108F31D7065FF52A4D4F04E9AFDB57276C3147A337214444AA8C8B0EDBE202B3DBAA0481AB13EA425C46A
1. 比 喻
概 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结 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必备条件 甲乙双方:①本质不同;②有相似点。
非 比 喻 同类相比;疑断猜测;表示想象;表示举例。
比喻的种类
本体 喻词 喻体 例 句
明 喻
暗 喻
借 喻
博 喻
√
√
√
√
√
√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那些细碎的往事,当时只是寻常,如今却全变成钻石一样晶莹纯粹的回忆。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其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表示比较的
--表示推测、揣度的
--表示例举的
--表示想象的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表达爱憎喜恶
4.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
以实喻虚:使抽象变为具象。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虚喻实:使具象变为抽象,使人遐想。 无边丝雨细如愁
以实喻实: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2020 年新高考1卷(山东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 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例:
【2020 年新高考1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
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①把本体A比作喻体B,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③根据原文,从数量、形状、颜色、声音、效果、性能上等某些方面展开说明其体现的相似性。
2. 比 拟
概 念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只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
种 类 拟 人 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让它们具有人的声情笑貌。【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拟 物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使其具有某物的动作或情态。
效果 增添特有的情味;把事物描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
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2.小鸟愉快地歌唱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1.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3.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性质作用不同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本体,重点在“喻”。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比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比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
②这一修辞使语言表达形象可感,内容生动活泼;
③且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修辞内容具体解读——把什么物来拟成人
效果分析1;艺术表达效果
效果分析2:情感表达
①比拟构成:“把什么物/人拟成人/物的什么情态”;
②比拟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俏皮活泼,表达某种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③表达效果:情感表达效果+艺术表达效果;
④即使题干没有出现“构成”,只要求分析表达效果,也按“构成+效果”的模式来组织答案。
3. 借 代
概 念 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构成要素 本体、代体、相关性(只出现代体)
种 类 部分代整体
具体代抽象
特征代本体
专名代泛指
材料代本体
作者、产地代本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南国烽烟正十年。
几个白领从写字楼走了出来。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①我建议大家多读点鲁迅。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借代的作用: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
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的作用。
借代的典例:
(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2)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3)“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柳营——军营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丝竹——音乐 鞍马——客人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1.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
2.借喻具有相似性,借代具有相关性。
3.借喻可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总有月亮,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黑白分明。
→→世界有一半像银子一样白,另一半像墨汁一样黑。
(2022年全国甲卷)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原文: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解析: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
A项.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
B项.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
C项.借代,用“娥眉”代指杨贵妃。
D项.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4. 夸 张
定义: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一形象特征,或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类 别 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
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作用 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增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A.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A.二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B.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A.未饮心先醉。
B.农民们都说:“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5. 对 偶
定义 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要求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种类 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关系)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
对偶的作用
对偶
分类:
严对:就是严格的对偶(也叫对仗)。 “严”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语音方面不仅要求音节相等,而且要平仄相对;
②词汇方面,要求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词,且对应的词在意义上要有一 定的联系;
③语法方面,要求对应的词词性相 当,语法结构必须相同。
宽对:与“严对”相对。 在形式上不需像“严对”那样严格,语法结构大致相同即可;不必讲究平仄和词性,字面上也可出现个别词的重复。
第一节
{ shou fa bian xi }
手法辨析
对偶
分类:
短语排比: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
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单句排比:由几个句子构成的排比。
段落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段落组成,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相同的句子提领、收束。
第一节
{ shou fa bian xi }
手法辨析
第一节
{ shou fa bian xi }
手法辨析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
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6. 排 比
定义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 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分类 短语排比
分句排比
语段排比
效果 “增文势”(句式):整齐有节奏, 增强语言的气势、语言的韵律美; “广文义”(内容):说理更加严密 透彻,抒情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形象刻画更加细致入微。
A.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B.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A.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哀江南》)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我见过雍容华贵的牡丹,也见过清秀高雅的菊花;我见过亭亭玉立的水仙花,也见过出於泥而不染的荷花;我见过朴实无华的高梁花、小麦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却有那样 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温暖的花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
(2022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1)修辞手法:排比(1分)
(2)表达效果(4 分):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
7. 反复
概 念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种 类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作 用 ①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②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
③回环往复,充满韵律美;
④用于说理性文章时,起强调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
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树上, 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8. 设 问 9. 反 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
内容上: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强烈地表达情感。 结构上: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深化主题。 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语意更加鲜明。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 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 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2022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设问: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对栾恩杰和航天工作者产生的影响,引人思考;
②排比: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表达出来。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例: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反衬,烘托,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卒章显志,铺陈,寓情于景,托物起兴,以乐衬哀,照应,渲染,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以声(动)衬静,讽刺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修辞手法有六七十种之多,常用的有十几种。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请在此处添加副标题
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1.易混组合,仔细辨析
高考命题者往往把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组合在一起放在语段中设置“陷阱”,如比喻与比拟的混淆、借代与借喻的混淆。另外,对于一些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综合分析,不可“定于一格”。
答题思路
2.结合语境,深度理解
还是把修辞手法放在一个语段中深度理解,对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深入思考其特征是什么,在特定的语段中起到什么作用,深入思考这种修辞手法在语段中是如何运用的。
答题思路
3.理解赏析,抓住要点
一是其自身特点、特性的分析,如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反复,反复的是哪个词语、哪个成分,是连续性还是间隔性的。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把该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与在语段中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