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件 练习含解析(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件 练习含解析(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9 20:09:05

文档简介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基础巩固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
B.湿地被称为“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大量排放废弃物
2.湿地的调节服务功能主要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3.2018—202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红树林总面积处于增加态势,且以人工种植为主要增加类型。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9年1月,中国与柬埔寨最大水电合作项目,被誉为柬埔寨“三峡工程”的桑河二级水电站竣工发电。该项目大坝全长6500米,是亚洲第一长坝。为满足洄游鱼类对通道的需求,减小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桑河水电公司主动修建了鱼道工程(见下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鱼道内设置不同间距的石坎,其目的是(  )
①作为过河通道 ②减缓水流速度 ③增加水深 ④截水捕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修建鱼道体现了人们改造自然时重视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是(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陕西省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的汉江上游山区,林地覆盖率93.6%。20世纪70—80年代,当地大力发展采矿、木材加工等,不但没能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反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11年以来,留坝县坚持“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绿色产业发展战略。2017年9月,被评为国家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据此完成第6~8题。
6.20世纪70—80年代,留坝县大力发展采矿、木材加工,主要是利用了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支撑服务 D.文化服务
7.20世纪70—80年代,留坝县发展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  )
A.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
B.没有利用好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
C.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
D.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较弱
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地区发展中应(  )
A.侧重利用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B.侧重利用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
C.保护生态环境,只利用其文化服务功能
D.进行综合权衡,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9.漫画《寻找活路》反映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哪种服务功能来缓解 (  )
A.支撑服务 B.调节服务
C.供给服务 D.文化服务
10.读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我国A、B、C三大林区中,最大的天然林区为  ,人工林区为  。(填字母)
(2)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3)在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有何影响
能力提升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提高生态质量 ③提高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侵袭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自然环境的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所有惠益,其供给区域和消费区域存在下图的四种关系模型。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种模型依次对应的自然环境服务是 (  )
A.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
B.自给农业、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
C.自给农业、风暴潮防御、固碳服务、水源保护
D.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水源保护、固碳服务
4.根据该模型,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  )
A.在消费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
B.对消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C.在供给区域加大资源开发
D.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下图为某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前、后遥感影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段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  )
A.大坝上游河道变宽,通航条件改善
B.大坝下游水位升高,淹没水中沙洲
C.河流支流数量增加,流域面积增大
D.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两岸植被减少
6.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A.大坝拦截泥沙,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
B.水库调节径流,有效防治上游洪涝灾害
C.进行水能开发,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D.提供灌溉用水,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20世纪80年代,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安吉县走“工业强县”之路,环境污染加剧。面对困境,安吉县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据此完成第7题。
7.推测安吉县实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
A.大力开发森林,重点发展林业
B.利用劳动力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C.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D.吸引人才落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8.(研究性学习)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溶洞或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贮水空间,并可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调查发现,华北地区是我国地下水库建设和研究方面比较成熟的地区,建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库。如建成于1995年的山东龙口黄水河地下水库(示意图如下),是国内第一个设计功能较为完整的地下水库,每年可增加地下水约1000万立方米。但近年来,华北地区有些地下水库功能减退,如不及时防治,将难以维持下去。
探究说明黄水河地下水库的功能,为防止其功能减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基础巩固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
B.湿地被称为“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大量排放废弃物
2.湿地的调节服务功能主要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答案:1.A 2.A
3.2018—202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红树林总面积处于增加态势,且以人工种植为主要增加类型。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红树林可以护堤固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1月,中国与柬埔寨最大水电合作项目,被誉为柬埔寨“三峡工程”的桑河二级水电站竣工发电。该项目大坝全长6500米,是亚洲第一长坝。为满足洄游鱼类对通道的需求,减小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桑河水电公司主动修建了鱼道工程(见下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鱼道内设置不同间距的石坎,其目的是(  )
①作为过河通道 ②减缓水流速度 ③增加水深 ④截水捕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修建鱼道体现了人们改造自然时重视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是(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答案:4.B 5.D
解析:第4题,鱼道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需求而修建的,不是人类的过河通道,①错误;石坎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利于鱼类洄游,②正确;石坎可以起到拦水、蓄水作用,增加水深,③正确;修建鱼道不是为了截水捕鱼,④错误。第5题,修建鱼道可满足鱼类洄游需求,有利于鱼类繁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因此体现的是对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功能的重视。
陕西省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的汉江上游山区,林地覆盖率93.6%。20世纪70—80年代,当地大力发展采矿、木材加工等,不但没能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反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11年以来,留坝县坚持“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绿色产业发展战略。2017年9月,被评为国家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据此完成第6~8题。
6.20世纪70—80年代,留坝县大力发展采矿、木材加工,主要是利用了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支撑服务 D.文化服务
7.20世纪70—80年代,留坝县发展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  )
A.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
B.没有利用好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
C.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
D.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较弱
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我们在地区发展中应(  )
A.侧重利用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B.侧重利用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
C.保护生态环境,只利用其文化服务功能
D.进行综合权衡,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6.A 7.C 8.D
9.漫画《寻找活路》反映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哪种服务功能来缓解 (  )
A.支撑服务 B.调节服务
C.供给服务 D.文化服务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缓解。
10.读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我国A、B、C三大林区中,最大的天然林区为  ,人工林区为  。(填字母)
(2)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3)在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有何影响
答案:(1)A C
(2)①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②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③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3)对径流量的影响:使径流量的变化趋缓。对水质的影响:入河泥沙减少,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小。
解析: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我国森林的分布区,然后针对林业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具体保护措施。我国的三大林区为东北林区(A)、西南林区(B)和南方林区(C),其中东北林区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南方林区为人工林区。
能力提升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提高生态质量 ③提高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侵袭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林地面积比例,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提高了相应地区的生态质量。第2题,①属于“三北”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为沿海防护林,有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侵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所有惠益,其供给区域和消费区域存在下图的四种关系模型。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种模型依次对应的自然环境服务是 (  )
A.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
B.自给农业、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
C.自给农业、风暴潮防御、固碳服务、水源保护
D.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水源保护、固碳服务
4.根据该模型,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  )
A.在消费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
B.对消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C.在供给区域加大资源开发
D.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结合选项分析,甲模型中,供给区域和消费区域在同一区域,应是自给农业;乙模型的供给区域在中央,消费区域在四周,可能为固碳服务;丙模型中,资源绕过供给区域调入消费区域,为水源保护;丁模型中,供给区域位于消费区域的一侧,符合风暴潮防御的生态服务。第4题,因供给区域付出了生态保护的代价,因此要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才利于生态保护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下图为某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前、后遥感影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段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  )
A.大坝上游河道变宽,通航条件改善
B.大坝下游水位升高,淹没水中沙洲
C.河流支流数量增加,流域面积增大
D.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两岸植被减少
6.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A.大坝拦截泥沙,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
B.水库调节径流,有效防治上游洪涝灾害
C.进行水能开发,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D.提供灌溉用水,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读图比较,该段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大坝上游河道变宽,通航条件改善;从图中可以看到,大坝下游水位下降,沙洲变成了沙堤;修建大坝,河流支流数量不会增加,流域面积也不会增大;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故A项正确。第6题,大坝拦截泥沙,但不能减少山区水土流失;水库调节径流,不能影响上游水量,可以有效防治下游洪涝灾害;建水库,进行水能开发,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可以提供灌溉用水,但是不能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20世纪80年代,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安吉县走“工业强县”之路,环境污染加剧。面对困境,安吉县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据此完成第7题。
7.推测安吉县实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
A.大力开发森林,重点发展林业
B.利用劳动力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C.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D.吸引人才落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推测,安吉县充分利用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8.(研究性学习)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溶洞或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贮水空间,并可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调查发现,华北地区是我国地下水库建设和研究方面比较成熟的地区,建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库。如建成于1995年的山东龙口黄水河地下水库(示意图如下),是国内第一个设计功能较为完整的地下水库,每年可增加地下水约1000万立方米。但近年来,华北地区有些地下水库功能减退,如不及时防治,将难以维持下去。
探究说明黄水河地下水库的功能,为防止其功能减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功能:蓄积地下径流,保障水资源供给;提高地下水位,缓解地面沉降;地下水坝能防止海水入侵。
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节约用水;及时利用地表水回灌;加强监测监管,防治水体污染。
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地下水库属于贮水工程,并可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黄水河地下水库的建设,提高了地下水位,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问题;另一方面,可阻挡海水入侵,保证了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库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生活用水量剧增和水污染等,导致陆地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库的储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因此,应从节约用水、补充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等角度采取措施。(共41张PPT)
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地 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课 标 定 位
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素 养 阐 释
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以森林资源为例,认识其多种服务功能,引导学生重视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坝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探讨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概念: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类型: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
3.各类型的含义
(1)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空间与物质、能量需求。
(2)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如自然界中的水能够调节温度的波动幅度、净化空气、容纳和降解人类排放的废弃
物等。
(3)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4)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其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其功能出现问题,其他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4.关系
(1)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2)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例如:一片森林,不仅要计算它作为林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要计算其作为空气“净化器”、土壤“稳定器”、洪涝“控制器”、生物栖息地、旅游休憩地等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思考感悟】 日本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森林覆盖率很高,但是日本却严格限制开发本国的森林资源。从森林的服务功能的角度分析日本这样做的原因。
提示:森林除了具有经济价值,直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林产品、动物资源外,还具有生态和文化价值,能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日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发挥其作为空气“净化器”、土壤“稳定器”、洪涝“控制器”、生物栖息地、旅游休憩地等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思考感悟】 我国一些海区曾因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但随着伏季休渔措施的实施,我国一些海区的渔业资源得以恢复,渔业产量又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说明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提示:如果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就会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因此,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要采用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来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一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问题引领]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森林的定义:面积在0.5公顷以上、树木高于5米、林冠覆盖率超过10%,或树木在原生境能够达到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
森林有很多美称,如“人类文化的摇篮”“大自然的装饰美化师”“野生动植物的栖殖场”“绿色宝库”“天然氧气制造厂”“绿色的银行”“天然的调节器”“煤炭的鼻祖”“防风的长城”“城市的肺脏”“天然的监测仪”“自然界的防疫员”“天然的隔音墙”“天然蓄水库”“地球之肺”“天然空调”等。
结合材料探究:
(1)上述材料说明森林的服务功能有哪些
(2)人类应如何合理选择森林的服务功能 试举例说明。
(3)作为学生,我们能为保护森林做些什么
提示:(1)供给服务: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
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
支撑服务: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文化服务: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等。
(2)森林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人类需要对森林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要保证森林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在山区,可综合利用森林的多种服务功能,如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作为空气“净化器”、土壤“稳定器”、洪涝“控制器”、生物栖息地、旅游休憩地等。在城区公园、道路两侧,主要是利用森林的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等。在热带雨林地区,主要利用森林的支撑服务和调节服务,如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等。
(3)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例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平时生活中节约纸张,积极使用再生纸产品,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归纳提升]
1.自然环境的服务
功能及其含义
2.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通过其他各种服务功能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3.运用图示法记忆森林的多种服务功能
[典型例题]
森林康养是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气环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等为主要资源和依托,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康体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心、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的统称。四川、湖南是我国森林康养业发展较早的省份,截至2020年3月,已有107个基地入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其中以县为单位申报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有21个,以经营主体为单位申报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有86个,森林康养业正步入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的养老活动,主要利用了森林的(  )
A.生态价值 B.经济价值 C.旅游价值 D.文化价值
(2)与黑龙江相比,四川的森林康养业更具吸引力,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配套设施好 B.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C.纬度较低,运营时间长 D.远离城镇,空气质量好
(3)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业可以(  )
①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②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品位 ③改善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 ④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A (2)C (3)D
解析:第(1)题,森林康养依托的是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气环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等,故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的养老活动,主要利用了森林的生态价值。第(2)题,与黑龙江相比,四川所处的纬度较低,光热资源更加充足,运营时间更长,故其康养业更具吸引力。第(3)题,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业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但对当地居民的文化品位、饮食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
探究二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问题引领]
阿斯旺大坝建在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上,是一座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的建成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免受尼罗河泛滥造成的水患的威胁;大大增加了可利用的水资源,显著扩大了灌溉面积,增加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产量;利用大坝的落差发电;提高了尼罗河下游的通航能力;库区促进了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由于大量含有腐殖质的泥沙被拦蓄在库区,下游失去了由洪水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壤逐渐变得贫瘠;大坝下游的水库灌区因常年引水灌溉,大部分水浇地发生盐渍化和涝渍,造成农作物减产;下游河水含沙量减少,对河床的下切作用加强,同时因入海水量与泥沙量大减,海岸线受到侵蚀,海水入侵;沙丁鱼等海鱼的饵料被拦截,使近海鱼类减少,产量下降。
结合材料探究:
(1)大坝具有哪些功能 同时又会对自然环境的哪些服务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阿斯旺大坝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有哪些
(3)为了保障河流的航运功能,修建水坝时应注意什么
提示:(1)大坝具有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等功能。对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造成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
不利影响:尼罗河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外海域的渔业产量下降;灌区出现土壤盐渍化,农作物减产;库区下游水质恶化;尼罗河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海岸遭到侵蚀,海岸线后退。
(3)为了保障河流的航运功能,修建水坝时要在大坝上建船闸;修建的水坝具有减淤功能,确保行洪畅通。
[归纳提升]
1.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危害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原则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
(2)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典型例题]
荷兰素有“风车之国”的美誉,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总人口约为1 760万人(2021年),国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20世纪20年代,荷兰开始修建须德海大坝,这是该国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但是,2009年荷兰实施退耕还海工程,推倒了部分堤坝,让围海造地生成的“开拓地”被海水淹没。1996年,荷兰在莱茵河河口修建挡潮闸,该闸由两个庞大的支臂组成,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需要时合拢以关闭河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20年代,荷兰修建须德海大坝的原因不包括(  )
A.建大坝可有效利用波浪能、潮汐能发电
B.全年受西风影响,风暴潮多发
C.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
D.围垦区地势低,防止海水入侵
A
(2)莱茵河河口不修大坝而修挡潮闸是因为(  )
①莱茵河航运繁忙,闸门打开可保持正常通航 ②关闭闸门可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③修闸(不修坝)可减小对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节省资金,技术难度较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荷兰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紧张;荷兰地处西风带,全年受西风影响,经常受到风暴潮的侵袭,建大坝可以减少风暴潮的侵袭;同时荷兰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建大坝还可以防止海水入侵。第(2)题,莱茵河航运繁忙,如果修建大坝,则影响正常通航;修挡潮闸,既可以保证正常通航,又可以通过关闭闸门来减轻风暴潮的危害,且对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但是,与修坝相比,修闸的技术难度更大,耗费资金也更多。
A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草原是地球的碳库之一,是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及区域性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据此完成第1~3题。
1.草原的供给服务功能是(  )
A.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B.防止水土流失
C.提供肉奶乳制品 D.抑制土地荒漠化
2.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会影响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3.草原成为旅游热点,这是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答案:1.C 2.D 3.C
解析:第1题,草原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抑制土地荒漠化是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提供肉奶乳制品是供给服务功能。第2题,在草原上大量捕杀狼,会使草原上的一些食草动物因缺少天敌而大量增加,进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对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第3题,草原供人类旅游休憩属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文化服务功能。
读各种森林类型在不同坡度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单位:m3/hm2)统计表,完成第4~5题。
坡度 马尾松林 阔叶林 混交林 灌木林 毛竹林 经济林
平坡 881.84 1 063.88 952.64 724.13 1 011.79 1 167.11
缓坡 839.36 1 190.42 834.80 677.76 1 092.07 1 158.72
斜坡 797.05 1 140.70 857.60 716.26 852.49 1 142.20
陡坡 695.22 1 133.48 915.44 685.38 883.12 1 164.80
4.下列四种森林类型中,支撑服务功能最强(即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森林类型是(  )
A.阔叶林 B.毛竹林
C.经济林 D.马尾松林
5.下列关于森林对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抬高地下水水位,加速水循环 ②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③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 ④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差异,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森林类型是经济林。第5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可增加下渗量,抬高地下水水位,减缓水循环,①错误;狭义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拦蓄降水或调节河川径流量的功能,而广义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多个水文过程及其水文效应的综合表现,②错误;森林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③正确;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差异,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不同,④正确。
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区森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B区森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分析B区森林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C区森林比较明显的作用是       、        、        、        、        等。
答案:(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减少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使径流的变化趋于平缓。
(3)净化空气 吸烟滞尘 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 减弱噪声
解析:第(1)题,A区左侧为戈壁、沙丘,右侧为草地和农田,森林在此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2)题,B区森林位于山坡,在此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进而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同时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第(3)题,C区森林位于城市中,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作用。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撑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在生态学领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某课题研究小组将区域内土地利用分为若干类型,为每种土地利用的每种服务功能赋予单位面积的价值,求和
可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表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森林 草地 农田 湿地 河流 湖泊 荒漠 建设
用地
供给服务 食物生产 0.33 0.43 1.00 0.36 0.53 0.02 0
原材料生产 2.98 0.36 0.39 0.24 0.35 0.04 0
调节服务 气体调节 4.32 1.50 0.72 2.41 0.51 0.06 0
气候调节 4.07 1.56 0.97 13.55 2.06 0.13 0
水文调节 4.09 1.52 0.97 13.44 18.77 0.07 0
废弃物处理 1.72 1.32 1.39 14.40 14.85 0.26 0
支撑服务 保持土壤 4.02 2.24 1.47 1.99 0.41 0.17 0
维持生物多样性 4.51 1.87 1.02 3.69 3.43 0.40 0
文化服务 提供美学景观 2.08 0.87 0.17 4.69 4.44 0.24 0
合计 28.12 11.67 8.10 54.77 45.35 1.39 0
(1)比较农田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差异。
(2)北方各省级行政区中,黑龙江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较高,推测其原因。
(3)为提升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湿地的价值当量总量较高;湿地调节服务、支撑服务、文化服务的价值较高;农田供给服务的价值较高。
(2)水分条件较好;河流、湖泊多,湿地、森林面积大。
(3)控制人口数量;保护湿地;扩大绿化面积;防治环境污染;强化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
解析:第(1)题,读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可知,湿地的价值当量总量为54.77,是较高的;湿地调节服务(调节气体、气候、水文和废弃物处理四个方面的值远大于农田)、支撑服务(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提供美学景观方面的值远大于农田)价值较高。但是在供给服务(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方面,农田价值大于湿地。第(2)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黑龙江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水分条件较好,价值当量大;黑龙江省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高,且区域内河湖、湿地较多,价值当量大。第(3)题,从人口角度分析,江苏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所以需要控制人口数量;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江苏省沿海地区滩涂较多,故需要保护湿地,同时还要扩大绿化面积;从环境污染防治的角度看,江苏省经济发达,工农业废弃物排放量大,所以需要防治环境污染;最后从意识教育和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强化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基础巩固
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台风到来时挟带的巨大能量
B.汽油和柴油
C.野生带鱼和小黄鱼
D.小麦和玉米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恢复,而且能使土地永续利用。据此完成第2~3题。
2.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方面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3.华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
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②合理排灌,防止土壤盐碱化 ③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工程,防御旱涝灾害 ④改良盐碱地、涝洼地、沼泽、沙荒地、红黄壤,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读2012—2019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图,完成第4~5题。
我国能源生产情况
我国能源消费情况
4.读我国能源生产情况图,可知(  )
A.2012—2019年我国能源产量持续增长
B.2012—2019年我国原煤产量持续增长
C.2012—2019年非化石能源产量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化石能源产量持续减少
5.2012—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 (  )
A.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减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B.能源运输量减少,能源消费价格降低
C.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抑制全球温室效应
D.能源进口量减少,保障能源消费安全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完成第6~8题。
6.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7.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国、以色列
D.美国、墨西哥
8.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
A.俄罗斯
B.加拿大
C.中国
D.澳大利亚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魁北克省位于加拿大东南部,北濒哈得孙湾,东临拉布拉多地区和圣劳伦斯湾,是加拿大面积第一大省,以山地为主,拥有特别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但分布极不均匀,所以建设了不少跨流域调水工程,拉格兰德河调水工程是其典型代表之一。拉格兰德河流域水能梯级开发形成众多水库,各水库在河流封冻后才开始蓄水,蓄水期间要下泄一部分相当于最低流量的径流。美国研究人员曾提议,美国纽约州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太阳能和风能与魁北克省的水电之间进行错时双向贸易,以便平衡美国东北部各州在多个时间尺度上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加速脱碳进程。
(1)简析魁北克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简述拉格兰德河流域水库封冻后蓄水和蓄水期间下泄一部分相当于最低流量的径流的生态意义。
(3)指出拉格兰德河调水工程对拉格兰德河水能开发的有利影响及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能力提升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3题。
1.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森林
B.水资源
C.石油
D.太阳辐射
2.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出现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一直以来,我国紧跟世界前沿研发多用途先进核能系统,成果颇丰。2020年10月12日在北京开幕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场上,我国成功研发的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正式亮相。据此完成第4~5题。
4.利用核电站余热进行海水淡化,能够(  )
A.提升海水淡化技术
B.导致核电站余热浪费
C.降低核能发电成本
D.为核电机组提供冷却水
5.大力研发多用途先进核能系统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提供大量廉价能源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D.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我国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广,品种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启动了与稀土相关的国家战略,如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从中国大量进口作为战略储备等,而且美国、日本拥有利用稀土的核心高精尖技术。图1示意我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变化趋势,图2示意我国稀土消费需求总量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6~8题。
6.关于我国稀土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80年我国稀土储量比2000年大
B.我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下降幅度逐渐加快
C.1980年我国稀土年消费量比2000年大
D.我国稀土消费需求量逐年递增
7.美国、日本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原因是(  )
A.稀土资源消费量小
B.稀土资源储量少
C.保护环境和资源
D.稀土资源进口多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增加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B.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C.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9.(研究性学习)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在数量上是不足的。我国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材料一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说明该区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分析材料二所示省级行政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是    。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3)水土协调度小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小于1.00的省级行政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基础巩固
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台风到来时挟带的巨大能量
B.汽油和柴油
C.野生带鱼和小黄鱼
D.小麦和玉米
答案:C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恢复,而且能使土地永续利用。据此完成第2~3题。
2.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方面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3.华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
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②合理排灌,防止土壤盐碱化 ③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工程,防御旱涝灾害 ④改良盐碱地、涝洼地、沼泽、沙荒地、红黄壤,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2.B 3.B
解析:第2题,塔里木盆地与江南丘陵不适合通过大规模整治土地提高单产;长江三角洲耕地质量高;华北平原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大,应整治土地,提高耕地质量;鄂尔多斯高原应退耕还牧,以维持生态平衡。故选B项。第3题,根据华北平原低湿、洪涝、盐碱、多风沙的实际情况,①④不可行。
读2012—2019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图,完成第4~5题。
我国能源生产情况
我国能源消费情况
4.读我国能源生产情况图,可知(  )
A.2012—2019年我国能源产量持续增长
B.2012—2019年我国原煤产量持续增长
C.2012—2019年非化石能源产量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化石能源产量持续减少
5.2012—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 (  )
A.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减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B.能源运输量减少,能源消费价格降低
C.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抑制全球温室效应
D.能源进口量减少,保障能源消费安全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2012—2019年我国能源产量没有持续增长,2016年与2015年相比,能源产量有所减少;2014—2016年,我国原煤产量逐年下降;2012—2019年非化石能源产量增幅最大;2012—2019年化石能源产量并没有持续减少。第5题,读我国能源消费情况图可知,2012—2019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减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材料中信息无法反映出能源运输量和能源进口量的情况;图中煤炭资源所占比重虽略有下降,但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依然会产生温室气体,且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只能减缓温室效应,而不是抑制全球温室效应。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完成第6~8题。
6.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7.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国、以色列
D.美国、墨西哥
8.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
A.俄罗斯
B.加拿大
C.中国
D.澳大利亚
答案:6.B 7.A 8.D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魁北克省位于加拿大东南部,北濒哈得孙湾,东临拉布拉多地区和圣劳伦斯湾,是加拿大面积第一大省,以山地为主,拥有特别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但分布极不均匀,所以建设了不少跨流域调水工程,拉格兰德河调水工程是其典型代表之一。拉格兰德河流域水能梯级开发形成众多水库,各水库在河流封冻后才开始蓄水,蓄水期间要下泄一部分相当于最低流量的径流。美国研究人员曾提议,美国纽约州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太阳能和风能与魁北克省的水电之间进行错时双向贸易,以便平衡美国东北部各州在多个时间尺度上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加速脱碳进程。
(1)简析魁北克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简述拉格兰德河流域水库封冻后蓄水和蓄水期间下泄一部分相当于最低流量的径流的生态意义。
(3)指出拉格兰德河调水工程对拉格兰德河水能开发的有利影响及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为主,且沿海或靠近沿海地区,地势落差大;气候受海洋影响大,比较湿润,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湖众多。
(2)水库蓄水期为枯水期,河流封冻后才开始蓄水,河冰作为天然障碍可有效防止海水倒灌,防止土壤盐碱化;蓄水期间下泄最低流量的径流,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态用水需求。
(3)有利影响:增加拉格兰德河的径流量,进而增加水电发电量。不利影响:流量骤增,使河道过水断面加大,造成冲积和塌岸,或在冲积层下切河床;含沙量增大,水质变差;快速改变沿河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
解析:第(1)题,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与降水量大、河湖众多、地势落差大有关。第(2)题,设问强调的是生态意义。水库蓄水期为当地的枯水期,河流封冻,河水结冰,河冰作为天然障碍,可有效防止海水倒灌,防止土壤盐碱化;蓄水期间下泄最低流量的径流,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态用水需求,减轻生态恶化。第(3)题,调水工程,增加大量的水资源,有利有弊。有利影响:增加拉格兰德河的径流量,进而增加水电发电量,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从河流水文特征、沿河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能力提升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3题。
1.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森林
B.水资源
C.石油
D.太阳辐射
2.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出现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1.C 2.D 3.D
解析:第1题,非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第2题,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地下水减少,山中的泉水会减少;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可能会出现断流;淡水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没有必然的联系;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重大意义。第3题,①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受地带性因素水、热条件的影响,具有地带性特征。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水力资源受流量和地势的影响,不具有地带性特征;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受成矿条件的影响,不具有地带性特征;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特征。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们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故其分布有规律可循。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紧跟世界前沿研发多用途先进核能系统,成果颇丰。2020年10月12日在北京开幕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场上,我国成功研发的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正式亮相。据此完成第4~5题。
4.利用核电站余热进行海水淡化,能够(  )
A.提升海水淡化技术
B.导致核电站余热浪费
C.降低核能发电成本
D.为核电机组提供冷却水
5.大力研发多用途先进核能系统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提供大量廉价能源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D.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答案:4.D 5.D
解析:第4题,利用核电站余热进行海水淡化是对核电站余热的利用,不能提升海水淡化技术;利用核电站余热不能降低核能发电成本。利用核电站余热进行海水淡化,产生了淡水,可以为核电机组提供冷却水。第5题,核能适合在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使用,尤其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力研发多用途先进核能系统的最主要目的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稀土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广,品种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启动了与稀土相关的国家战略,如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从中国大量进口作为战略储备等,而且美国、日本拥有利用稀土的核心高精尖技术。图1示意我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变化趋势,图2示意我国稀土消费需求总量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6~8题。
6.关于我国稀土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80年我国稀土储量比2000年大
B.我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下降幅度逐渐加快
C.1980年我国稀土年消费量比2000年大
D.我国稀土消费需求量逐年递增
7.美国、日本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原因是(  )
A.稀土资源消费量小
B.稀土资源储量少
C.保护环境和资源
D.稀土资源进口多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增加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B.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C.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答案:6.D 7.C 8.C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我国稀土消费需求量逐年递增;读图可知我国稀土储量在世界的占比,不能判断出稀土储量的多少;随着我国对稀土资源的保护,我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下降幅度不会逐渐加快,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18年我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下降幅度减慢;1980年我国稀土年消费量为1024吨,2000年为19270吨。第7题,稀土矿是非可再生资源,美国、日本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原因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第8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坚持保护性开采;增加初级矿产品的出口、大力开采以及扩大出口份额都会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9.(研究性学习)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在数量上是不足的。我国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材料一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说明该区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分析材料二所示省级行政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是    。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3)水土协调度小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小于1.00的省级行政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答案:(1)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
(2)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山地、丘陵比例大,耕地比例小。
(3)主要影响农业生产。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可以正确解答。(共39张PPT)
第一章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地 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课 标 定 位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素 养 阐 释
1.通过图表、文字说明,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及其分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使学生重视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人类需要综合权衡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概念: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分类 举例
可再生资源 水、土地、植物、动物
非可再生资源 石油、铁矿、稀土等
3.主要类型: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4.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
一是要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
开发利用能力。
5.属性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思考感悟】 汽油、钢铁、雷电能否称为自然资源 为什么
提示:不能。汽油、钢铁不是从自然环境中直接获得的;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不具备对雷电的开发利用能力,雷电不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特征
(1)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
2.对人类的影响
(1)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自然资源供给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因此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2)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在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思考感悟】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那么,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什么
提示: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特征
(1)自然资源的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刻画。
(3)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2.对人类的影响
(1)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2)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例如,不同质量的煤炭资源,具有不同的用途。
【思考感悟】 据测算,我国工业产品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比例较大。为降低能耗,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特征: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可循。
2.对人类的影响
(1)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之一。
(2)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一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问题引领]
某校学习小组以“身边的自然资源”为主题进行了研学活动,下面是学生展示的部分研学成果。
结合材料探究:
(1)以上图片表示的事物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2)以上图片表示的事物中哪些属于可再生资源
提示:(1)煤炭、瀑布、田野、森林属于自然资源。
(2)瀑布、田野、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
[归纳提升]
1.充分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
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1)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环境,人们可以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2)社会属性。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一是要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类型、划分和经济价值往往不同。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2.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资源 类型 含义
气候 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生物 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水 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资源 类型 含义
土地 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矿产 资源 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能源 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 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典型例题]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其形成与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指出其中属于自然资源的图例是(  )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二是能够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故B项正确。第(2)题,海洋资源中的海洋矿物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能源资源中的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属于可再生资源,地下资源中的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资源。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是指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探究二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的影响
[问题引领]
地球上的沙子多由风与水对岩石的打磨形成。岩石经过河流漫长时间的磨蚀后,尺寸变小,并逐渐在河床与岸边堆积起来,形成河沙。陆地上由风的磨蚀形成的沙子因表面过于光滑而无法聚合在一起。而河沙打磨的程度与尺寸刚好适用于混凝土,且河沙无需昂贵的开采设备,也无需进一步加工。河沙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就像是为人类建设贴身打造的建筑材料。
快速增长的人口驱动着市场对沙子的巨大需求。以新加坡为例,其规模浩大的人工填海造陆工程让这个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沙子进口国。新加坡对沙子的巨大需求,导致马来西亚、越南和缅甸等国家对沙子的开采增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在缺乏沙子资源的地方,砾石或碎石制造的人工沙是一种替代方案,但其昂贵的成本限制了使用,未来沙子资源的紧张形势将会愈发严峻。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信息反映出自然资源的哪些特征
(2)分析理想状况下市场对资源稀缺的响应模式。
提示:(1)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优劣性;空间分布不均匀。
(2)自然资源稀缺,资源价格上涨,会促使人类通过技术革新开发新替代品,改进资源保护方法,促进循环技术发展,进一步增加替代品的利用,节约利用和循环使用,最终使需求减少;通过技术革新,寻求新的储量,寻找从已知资源中增加产出的方法,使现有储量的经济价值上升,最终使供给增加。
[归纳提升]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资源来源于自然环境,尽管多种多样,但都具有以下特征,也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特征分类 自然资源的特征 表现 对人类的影响
数量 特征 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尽管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有限 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 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 特征分类 自然资源的特征 表现 对人类的影响
质量 特征 自然资源的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例如,褐煤通常被用于直接燃烧发电,烟煤主要用于炼焦、作燃料或化工原料等,无烟煤可用于炼铁、生产化肥等
可用一定的指标刻画 不同自然资源的划分指标是不同的。例如,铁矿通常根据品位高低,分为富铁矿和贫铁矿;石油根据含硫量多少,分为高硫石油、含硫石油和低硫石油 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矿石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帮助人类逐渐利用那些曾经因质量低而难以利用的资源,但相应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可能会增加 特征分类 自然资源的特征 表现 对人类的影响
空间 分布 特征 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可循 各种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们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典型例题]
新西兰坐落在“太平洋火环”断裂带上,领土由北岛、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境内多山地、丘陵。2019年7月,新西兰国有输电网运营商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分布式电池储能的广泛使用以及电池技术的进步,未来屋顶光伏发电的比例还会增加。虽然光伏发电暂时还未列入可再生能源电力统计中,但该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发电总量中的占比仍超过了9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材料推测,新西兰主要的能源资源有(  )
A.石油、水力、风力 B.水力、风力、地热
C.煤炭、水力、风力 D.太阳能、石油、风力
B
(2)分布式电池储能的广泛使用和电池技术的进步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B.制造更加清洁的能源
C.保障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D.降低风力、水力发电的比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无法判断该地石油和煤炭资源是否丰富。由材料可知,在该国发电总量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占比超过了90%,该国的电能主要来自可再生资源。再结合材料可知,新西兰主要由岛屿组成,受海风影响较大,因此风力资源丰富;境内多山地、丘陵,降水较多,故水力资源丰富;该国火山众多,地热能丰富。故选B项。第(2)题,分布式电池储能的广泛使用和电池技术的进步,最主要的意义是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属于储能设备,不能制造(清洁)能源,对风力、水力发电的比重没有影响,也不属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A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再生,取之不尽
B.矿石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高
C.当某种自然资源趋于枯竭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
D.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答案:C
解析: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再生,但其数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极限,人类利用数量不能超过这种极限;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矿石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物以稀为贵”,当某种自然资源趋于枯竭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们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完成了对我国南方某省不同区域能源利用状况的统计(单位:%)。据此完成第2题。
分组 能源类型 电力 瓶装液 化气 管道天 然气 薪柴 太阳能 管道 煤气 太阳能 电加热 煤炭 总占比
内陆平原 60.75 9.77 18.46 7.26 0.31 1.46 1.44 0.55 100
山区 52.72 11.38 16.48 10.69 1.01 0.97 0.26 6.49 100
沿海 54.03 13.78 24.97 2.77 3.12 0.69 0.21 0.43 100
海岛 61.44 14.18 12.21 10.01 0.74 0.53 0.82 0.07 100
2.由表中数据可知(  )
A.煤炭比例最大 B.沿海地区能源结构更合理
C.相比其他区域,海岛用电量最多 D.山区能源以薪柴为主
B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煤炭所占比例很低;与其他区域相比,海岛的能源利用中,电力所占比例最高,但这不能说明海岛用电量最多,用电量的多少除了与电力所占比例有关外,还与该区域利用的总能源量有关;山区能源以电力为主;沿海地区管道天然气和太阳能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区域,薪柴所占比例低于其他区域,能源结构更加合理,故选B项。
3.我国“北煤南运”工程反映了自然资源的特征是(  )
A.数量的有限性
B.空间分布不均匀
C.资源间的联系性
D.利用的发展性
答案:B
解析:“北煤南运”说明我国北方煤炭分布多,南方煤炭分布少,空间分布不均匀。
4.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平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是    、________    和中国。
(2)图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    地,说明理由。
(3)荷兰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美国 日本
(2)丙 理由:①太阳高度大(太阳年辐射总量大);②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③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3)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石油消费量远远大于生产量。第(2)题,丙地位于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另外,南回归线穿过本区,相对于甲、乙两地,该地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第(3)题,风力资源是否丰富与风力大小、地形是否阻挡等自然条件有关。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基础巩固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错误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0.4—0.5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海平面上升0.4—0.5米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读下面漫画,下列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全球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读我国某地毁林开荒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显示,扩大耕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土地资源 B.保护生态环境
C.提高粮食总产量 D.提高粮食单产
7.我国西北干旱区盲目扩大耕地的直接后果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全球变暖
读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状况关系图,完成第8~9题。
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应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为改变渔民“下水无鱼、上岸无地”的生计困境,农业农村部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实行“十年禁渔”,让长江休养生息。
(1)简析造成渔业资源接近枯竭的原因。
(2)试为当地退捕渔民的就业安置提出合理化建议。
能力提升
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
①种植水稻 ②煤炭燃烧 ③铜矿冶炼 ④饲养家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
①饮用泉水 ②食用蔬菜 ③食用家禽 ④呼吸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4.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尾气 D.建筑工地扬尘
5.图中沙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6.(研究性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进行了一次地理实验活动。其过程是将黄土装入木筐内,在左侧种上苔藓和杂草,右侧裸露。培植两周左右,植物成活。用砖头或小凳子将木筐架起来使之呈斜坡状,在木筐两个开口处的下方摆两个水盆,再把带孔的塑料饮料瓶装满水,放到支架上,用手转动塑料饮料瓶,让瓶中的水全部淋到木筐内。
材料二 实验过程示意图。
(1)从实验现象上看,流淌到左右两个水盆里的水有何不同
(2)该实验验证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其地理原理。
(3)该实验所验证的地理原理,主要适用于我国的哪些地区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基础巩固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错误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a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表示资源开发;b为人类将获取的资源用于经济活动,属于生产活动;c表示资源对人类的影响;d为人类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示废弃物排放。第2题,不合理地开采煤炭资源,易造成地面沉降,是资源开发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故A项正确。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0.4—0.5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海平面上升0.4—0.5米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海平面若升高0.4—0.5米,农田地下水位会上升,加上海水盐度高,会加剧土壤盐碱化,同时由于海平面上升,滩涂面积会减少。从图上看,海平面上升0.4—0.5米不会淹没农田,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利。第4题,全球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二氧化碳增多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能燃料,燃烧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5.读下面漫画,下列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全球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答案:C
读我国某地毁林开荒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显示,扩大耕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土地资源 B.保护生态环境
C.提高粮食总产量 D.提高粮食单产
7.我国西北干旱区盲目扩大耕地的直接后果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全球变暖
答案:6.C 7.C
读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状况关系图,完成第8~9题。
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应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答案:8.D 9.A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为改变渔民“下水无鱼、上岸无地”的生计困境,农业农村部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实行“十年禁渔”,让长江休养生息。
(1)简析造成渔业资源接近枯竭的原因。
(2)试为当地退捕渔民的就业安置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难以更新;围湖造田和引水工程,使水域面积减小;沿岸生产、生活排污量大,水质恶化;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阻断鱼类洄游通道。
(2)鼓励渔民发挥技术专长,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发展淡水养殖业、休闲渔业;创建珍稀鱼类孵化基地;加大对点帮扶和培训力度,帮助渔民就业。
能力提升
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
①种植水稻 ②煤炭燃烧 ③铜矿冶炼 ④饲养家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
①饮用泉水 ②食用蔬菜 ③食用家禽 ④呼吸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和有色金属矿产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故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是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②③正确。第2题,重金属主要通过空气(呼吸)、水、食物和直接接触体表等途径进入人体,①②③④均正确。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4.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尾气 D.建筑工地扬尘
5.图中沙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答案:3.B 4.D 5.C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①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和亚洲的内陆地区,是沙漠化问题;②在西欧分布最广,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一带,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6.(研究性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进行了一次地理实验活动。其过程是将黄土装入木筐内,在左侧种上苔藓和杂草,右侧裸露。培植两周左右,植物成活。用砖头或小凳子将木筐架起来使之呈斜坡状,在木筐两个开口处的下方摆两个水盆,再把带孔的塑料饮料瓶装满水,放到支架上,用手转动塑料饮料瓶,让瓶中的水全部淋到木筐内。
材料二 实验过程示意图。
(1)从实验现象上看,流淌到左右两个水盆里的水有何不同
(2)该实验验证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其地理原理。
(3)该实验所验证的地理原理,主要适用于我国的哪些地区
答案:(1)右侧水盆里的水多,水位变化快且沙土多;左侧水盆里的水少,水位变化慢且沙土少。
(2)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或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坡地植被增加了流水的下渗,减小了地表径流,径流中含沙量减少。
(3)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等。
解析:第(1)题,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水土流失地理实验的全景。图中塑料瓶向下滴水表示大气降水,且左右两侧区域的降水强度相同。接下来,学生应观察两个水盆,由于受植被的影响,左边水盆接的水较少,滴水的速度慢——水位变化慢,水质比较清澈——含沙量低。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右边水盆接的水较多,滴水的速度快——水位变化快,水质比较浑浊——含沙量高。第(2)题,该实验说明了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第(3)题,我国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共32张PPT)
第一章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地 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课 标 定 位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素 养 阐 释
1.通过图表、文字说明,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
2.结合实例,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危害,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环境的功能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
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2)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3)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
【思考感悟】 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吗
提示:不一定。当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时,不会引发环境问题。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了应有的稳定状态,会产生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思考感悟】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程障碍的叫霾。简要指出雾霾的危害。
提示:影响人体健康、交通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问题引领]
21世纪,人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其中,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下图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几类问题。
结合材料探究:
(1)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
系统会产生环境问题
(2)人类系统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除了人口数量和人均资源消费量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与什么因素密切相关
提示:(1)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人类系统靠从自然大量获取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及向自然排放废弃物维持,物质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物质无法实现循环。
与自然系统相比,人类系统会引发环境问题。
(2)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技术水平。
[归纳提升]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多因人类活动而产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其中,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1.工业生产的发展
2.人口数量和人均资源消费量
3.技术水平
[典型例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加剧了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等严重后果。为此,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图示意碳在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循环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循环的过程;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但不会导致其受阻;⑤环节表示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碳循环,对减缓碳排放的速度影响不大;结合题干材料可判断D项正确。
探究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问题引领]
海伦娜岬角位于智利南端,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丧失了视力。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海伦娜岬角的动物丧失视力的原因。
(2)这种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提示:(1)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使臭氧含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损害动物的眼睛。
(2)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归纳提升]
环境问题的危害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环境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典型例题]
海洋酸化即海洋吸收了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pH降低的现象。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约为8.2。科学家经研究表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预计到2100年海水表层pH将下降到7.8。
分析工业革命后海水酸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海水酸化的危害。
答案:主要原因: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工业发展,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植被遭破坏,绿地面积减少。
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渔业减产,对船舶、工程建筑等的腐蚀加剧。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海洋酸化即海洋吸收了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pH降低的现象。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大气中碳的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这种自然变化造成了全球气候的自然波动。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并大量砍伐树木,这使得大气中的碳含量逐年上升,进入海水的二氧化碳增加,加快海水酸化。海水酸化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甚至会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的灭绝,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片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图片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①是森林遭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固体废弃物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第2题,如果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枯竭。①为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森林资源枯竭。
当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其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大量索取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数量增加,进入环境的废弃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生态破坏
C.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D.技术越发达,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小,越不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C
4.下列有关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超过了其再生所需要的时间,则恢复困难
B.人类对非可再生资源利用的过程就是非可再生资源耗竭的过程
C.落后地区,人们生态意识淡薄,盲目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会造成环境
污染
D.过度放牧可能导致草地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解析:第3题,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大量索取资源,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易造成环境污染;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越发达,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第4题,落后地区,人们生态意识淡薄,盲目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会造成生态退化。
C
5.20世纪70年代以后DDT(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DT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
B.DDT易溶于水,造成水体污染,影响用水安全
C.DDT可能导致草地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D.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D
解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DDT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6.读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
(2)环境问题A给沿海地区带来的危害主要是什么
(3)我国产生C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山西、陕西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C.吉林、山东
D.江西、湖南
(4)分析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产生C现象的自然原因,并指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答案:(1)温室气体增加 土壤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
(2)沿海低地被淹,地下水水质下降。
(3)B
(4)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
措施:保持人口合理容量;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答出4点即可)
解析:第(1)题,属于关联图的判读,要清楚图中的因果关系。第(2)题,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可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部分沿海低地被淹、地下水水质下降等问题。第(3)(4)题,C现象为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这些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治理措施可从人口数量、保护草地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