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走月亮》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闻,展现出一幅幅静谧、幽静的乡村夜景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学时,结合本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调动多种感官,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读感悟温暖的语言文字,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会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萄、陶”等15个生字,理解“淘洗”“牵着”“抱着”等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意蕴。
2.紧扣关键语句,聚焦活用的动词和排比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散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3.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月下的某一场景,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月下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紧扣关键语句,聚焦活用的动词(“照亮”“流着”“抱着”“走”)和复沓的表现手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观察月下的某一场景,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月下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质疑,初读感知。
1.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吴然写的一篇散文《走月亮》。
(2)指名读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过渡:是呀,好奇怪的题目呀。“走”字,我们知道;“月亮”,使我们熟悉的。可“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呢?谁走月亮?在哪儿走月亮?为什么走月亮?……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2.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打个小问号。
3.边读边想:“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词语教学
1、“稻穗、庄稼、鹅卵石、坑坑洼洼”
读一读:这些词语是我们本课的生字新词,请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要点:
(1)“穗”是平舌音,“稻”的笔顺。
(2)“卵”的读音和笔顺。
(3)坑:提土旁,地面凹陷处,是没有水的;洼:三点水,小水坑,有水的;放在一起:形容高低不平的道路。
2、“淘洗 牵着 ”(“流着 抱着”)
(1)读一读,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都是动作的词。
(2)学一学,辨一辨:体会动词活用,感受动词的准确形象。
“淘洗”
①淘洗:淘:刷洗;淘洗:洗干净,洗得很仔细。
②生活中,我们会淘洗什么?对,淘洗米。
③课文中,淘洗的又是什么?出示句子“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请你联系上下文看一看,淘洗的是?月亮。
④在洱海里淘洗过的月亮,非常地纯净。
⑤像淘洗米一样,淘洗月亮,把不能洗的给洗了。多么新鲜的用法啊!把动词用活了!
“牵着”
①牵:一前一后叫“牵”。
②出示句子“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为什么不用“拉”呢?阿妈在前,我跟着妈妈。
③指名读,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这样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句子很有画面感。
④第8小节的最后一句,也用了“牵”。出示句子“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指名读。你有什么疑问?是呀,月亮怎么能牵着星星。第一句句子,是阿妈牵着“我”的手散步,这句句中,月亮就像妈妈,星星像——孩子,把不能牵的也牵了,动词活用,多么形象呀。
(3)自主迁移学习:
找一找动词:动词很神奇,很有味道,把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这样的动词,比谁找得准,找得多。
(4)交流预设:
“流着”
要点:“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香味怎么会流?月光怎么会流?循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便情会不自禁地想象开去:照在小溪里的月光,该有多皎洁!山草和野花的香味,该有多浓郁!“流着”本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词语,但作者将它活用,画面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指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抱着”
要点:“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你找到了“抱着”,请你说一说。是的,小水塘能抱着月亮吗?我们只能说“小水塘映着月亮”。一个“抱”字,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起妈妈的怀抱,那么安全,那么和谐,那么温暖。想象画面指名读。动词活用,画面特别丰富,多么生动形象啊!
(5)小结:普普通通的动词,放在特定的语句中,就会变得非常神奇,很有味道,使得动词有了我们人类的情感。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这些新鲜的语言,并把它积累下来,还可以尝试模仿着写一写哦。
三、读文解疑,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过渡:还记得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什么是“走月亮”?在哪儿走月亮?为什么走月亮?自读课文,全班交流,尝试解疑:
1.什么是走月亮?
要点:①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什么是“走月亮”: 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②我们平时会说“望月亮”、“赏月亮”,在这里“走月亮”的“走”的意思是什么?(散步)这其实也是动词的活用。
③怎样地散步?自由地、悠闲地、愉快地、舒适地……
2.在哪儿走月亮?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我们走过哪些地方?
(1)交流,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溪岸、村道、果园、庄稼地……
(2)浏览课文,填一填:
走过 的溪岸,走过 的村道,走过 的果园,走过 的庄稼地,走过 的稻田,走过 的田埂,还走过 的 ……
(3)交流:
走过 月影团团 的溪岸,走过 平平整整的村道,走过 果实累累 的果园,走过沟水汩汩的庄稼地,走过飘香十里的稻田,走过 纵横交错的田埂,还走过 许许多多 的 地方 ……
(4)课文第8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中走过的地方,有什么联系?
要点:
第8小节是对前面走过的路的重复,可以删除吗?不可以,它是对前面走过的地方的回顾,不仅是内容上的回顾,还有情感上的。
课文是按照“局部——局部——整体”的结构写的。
3.朗读体会,感受诗的语言形式。
(1)文中几次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用横线从文中画出来。(文中出现了四次,有三次是单独成段。分别出现在第3、5、7、9小节。)
(2)师生小结:全文以“走”为线索,通过“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写出途中看到的景物及联想。
(3)朗读第3、5、7、9自然段。
要点:朗读体会相同的结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
4.“为什么走月亮?”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课后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尝试着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解答。
布置作业:
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如动词活用的句子或是让你有新鲜感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