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练习含解析(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练习含解析(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9 20:15:06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巩固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完成1~2题。
1.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
①大气 ②土壤 ③生物 ④民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亚马孙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形成的。下列关于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
B.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
C.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各要素之间没有平衡的功能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粮食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粮食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6.下列关于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7.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  ;气温日较差:  ;地表水:  ;地貌:     ;土壤:     ;植被:    。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能力提升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4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起关键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形成过程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3.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均衡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 D.单一性特征
4.下列叙述中,与南方地区酸性红壤形成有关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5.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地理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C.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地理要素
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读旗状树冠图片,完成6~7题。
6.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7.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巩固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完成1~2题。
1.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
①大气 ②土壤 ③生物 ④民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亚马孙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形成的。下列关于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
B.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
C.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各要素之间没有平衡的功能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民居是人类的居住地,属于人文地理要素,不属于自然地理要素。第4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整体的地理环境。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粮食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粮食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6.下列关于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答案:5.D 6.C
解析:第5题,木材当燃料导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因此A为破坏森林;用草皮当燃料,导致草皮破坏,进而影响牧业,故B为牧业下降;秸秆、畜粪当燃料,会造成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粮食减产,故C为粮食减产。第6题,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因生活能源不足而引起的,故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
7.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  ;气温日较差:  ;地表水:  ;地貌:     ;土壤:     ;植被:    。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1)少 大 少 多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能力提升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4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起关键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形成过程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3.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均衡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 D.单一性特征
4.下列叙述中,与南方地区酸性红壤形成有关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1.A 2.B 3.A 4.C
解析:第1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类型主要是雨水补给,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是水文对地貌的作用。第3题,该图显示的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南方地区的红壤主要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形成的。
5.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地理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C.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地理要素
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答案:C
解析: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采伐森林会影响周围环境。
读旗状树冠图片,完成6~7题。
6.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7.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答案:6.C 7.B
解析:第6题,在盛行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迎风面的芽体因受风的袭击而损坏,因此形成旗状树冠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第7题,风的作用影响了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共39张PPT)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地 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随堂训练
课标定位
1.自然环境的组成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素养阐释
1.了解陆地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组成
2.能量来源: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
3.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视野拓展 图示法记忆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成会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视野拓展 概括法记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2)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意义: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问题引领]
探究一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古代黄土高原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人们大量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逐渐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结合材料探究: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2)黄土高原的演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1)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后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
(2)整体性特征。
[归纳提升]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例如,下图反映撒哈拉沙漠各要素间的关系。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下图反映破坏森林与植树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下图反映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整体性。
4.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下图反映河流上中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典型例题]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答案:(1)B (2)C (3)B
解析:第(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规律总结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生动反映,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分析环境整体及要素的变化,关键是要找到能牵动全身的“一发”,由此理顺相关要素的变化,最后归纳到整体环境。
[问题引领]
探究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罗布泊地处我国新疆东
南部,被称作“地球之耳”
“死亡之海”。历史上,由于
塔里木河、车儿臣河、孔
雀河等汇聚,罗布泊面积超
过3 000平方千米,曾经是全国第二大内陆湖。20世纪,由于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气候的变化,流入罗布泊的水源锐减,最终导致巨大的罗布泊干涸,成为“生命禁区”。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发罗布泊的钾盐资源,大规模汇聚的卤水在罗布泊形成了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巨型季节性浅水咸水湖。“死亡之海”罗布泊如今碧波重现,工业与旅游产业也都发展了起来。
结合材料探究:
(1)罗布泊完全干枯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2)如今罗布泊地区工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3)资源开发给罗布泊带来了哪些变化 这体现了什么原理
提示:(1)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流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最终导致罗布泊干涸。
(2)钾盐资源的开采。
(3)早期水资源的利用,引起径流的变化,导致罗布泊干涸,罗布泊地区气候变得干旱,罗布泊成为“死亡之海”。近年来,钾盐的开发,使罗布泊形成了巨型季节性浅水咸水湖,罗布泊碧波重现。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归纳提升]
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原因 措施
人类利 用自然 资源 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典型例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河流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2)“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A、C两项错误;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释放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而在水量固定的情况下持续放水,会减小单位时间内的流量,不能达到清淤的目的,B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下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b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②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判断,根据图示即可判断。第2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如果b(生物)中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将降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读图,完成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①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地壳运动。第4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多样。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5~6题。
5.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6.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南海诸岛虽然面积小,但是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第6题,据图可知,鸟类排泄鸟粪,堆积、分解,磷进入土壤。南海诸岛鸟类较多,粪便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富磷土壤。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要素发生变化也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8.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可知,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甲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项正确。人口数量增多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图中各结果之间不是直接影响的关系,A项错误。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壤肥力,B项错误。围湖造田与温室效应增强无直接因果关系,D项错误。第8题,题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产生一系列的变化,C项正确。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字母填入图中合适的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2)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   资源和   资源。
(3)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①D ②B ③C ④A
(2)水 土地
(3)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预先就对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考虑,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解析: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土壤肥力、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基础巩固
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的自然景观变化为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③→④的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高度 D.光照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稀树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
C.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D.受洋流的影响
4.图中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完成5~6题。
5.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6.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下图示意天山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8.关于该山峰雪线高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
B.北坡气温高,降水多,雪线低
C.南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高
D.北坡气温低,降水少,雪线低
9.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和植被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  )
A.以高原为主
B.海拔高且相对高度较大
C.山顶较平坦
D.坡度从山麓到山顶渐增
2.该区域山脊发育硬叶灌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太阳辐射
C.土壤 D.人类干扰
3.该区域的缓坡沟谷(  )
A.植被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
B.植被叶面宽大
C.土壤因富含有机质而肥沃
D.植物种类单一
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读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4~6题。
4.根据四座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5.图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山地南北两坡明显不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每年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天。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读图,完成7~8题。
7.美国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体现了(  )
①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②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垂直分异规律 ④地方性分异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造成美国A地区与B地区赏秋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A地区入秋较早,原因是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B.A地区入秋较晚,原因是受西风影响,气温较低
C.B地区入秋较早,原因是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温较快
D.B地区入秋较晚,原因是城市数量多,热岛效应较强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
(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带。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分异最明显的是   地,丙地的自然带是        带,丁地的自然带是        带。从丁地到丙地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分异规律。
(3)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基础巩固
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的自然景观变化为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③→④的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高度 D.光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①→②是从我国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反映的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由图可知,③→④是从我国南部沿海到东北地区,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稀树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
C.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D.受洋流的影响
4.图中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稀树草原是热带草原气候下的典型植被,而热带草原气候是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形成的。第4题,南北方向植被的变化与纬度高低(热量因素)息息相关,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完成5~6题。
5.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6.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故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第6题,随着海拔的变化,山地的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下图示意天山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8.关于该山峰雪线高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
B.北坡气温高,降水多,雪线低
C.南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高
D.北坡气温低,降水少,雪线低
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天山北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分条件可以满足森林的生长。第8题,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加上降水量少,所以雪线分布的海拔高。
9.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
答案:(1)A 随海拔的升高,气温越低,降水发生变化
(2)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差异
解析:由图中可看出,①→②→③→④自然带是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这种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③→⑤→⑥自然带是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的,这种变化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它和海陆位置相关;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地处亚热带地区,随海拔的升高,水热状况也发生改变,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和植被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  )
A.以高原为主
B.海拔高且相对高度较大
C.山顶较平坦
D.坡度从山麓到山顶渐增
2.该区域山脊发育硬叶灌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太阳辐射
C.土壤 D.人类干扰
3.该区域的缓坡沟谷(  )
A.植被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
B.植被叶面宽大
C.土壤因富含有机质而肥沃
D.植物种类单一
答案:1.C 2.C 3.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山顶是常绿植被,说明海拔较低且相对高度较小;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故坡度从山麓到山顶并不是渐增。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山脊坡度较大,土壤易受到侵蚀,土层较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故发育硬叶灌丛;山脊与山顶在降水、太阳辐射和人类干扰程度等方面差异不大。第3题,该区域地处亚热带,缓坡沟谷气候湿热,发育季雨林,体现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季雨林植被叶面宽大;缓坡沟谷水热丰富,有机质分解、淋溶作用强烈,土壤较为贫瘠;季雨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读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4~6题。
4.根据四座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5.图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山地南北两坡明显不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答案:4.A 5.A 6.C
解析:第4题,根据基带的植被类型可以判断,④的纬度最高,其次是③,虽然①②两座山地的基带相同,但是②山地出现冰雪带,说明②的纬度高于①,因此,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①②③④。第5题,北半球的山地南坡为向阳坡,自然带的海拔偏高。第6题,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阴坡高,其原因是阳坡的热量条件较阴坡好。
每年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天。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读图,完成7~8题。
7.美国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体现了(  )
①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②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垂直分异规律 ④地方性分异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造成美国A地区与B地区赏秋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A地区入秋较早,原因是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B.A地区入秋较晚,原因是受西风影响,气温较低
C.B地区入秋较早,原因是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温较快
D.B地区入秋较晚,原因是城市数量多,热岛效应较强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最佳赏秋时间由北向南推迟的根本原因是热量差异,即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落基山脉则体现了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第8题,A地区入秋较晚是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B地区入秋较早是因为B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受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影响,降温快。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
(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带。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分异最明显的是   地,丙地的自然带是        带,丁地的自然带是        带。从丁地到丙地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分异规律。
(3)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
答案:(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干湿度地带性
(3)地形 海陆位置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所属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甲、丙、丁三地地形平坦,只有乙处为山地。丁处就是著名的潘帕斯草原所在地,其为温带草原带,从此处向西距海越远,降水逐渐减少。第(3)题,在西部的山地,垂直分异明显,东部干湿度地带性分异显著。(共44张PPT)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地 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随堂训练
课标定位
1.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3.主要陆地自然带
4.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素养阐释
1.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分析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表现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②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③基础因素:热量。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规律:多沿经度方向变化。
②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③基础因素:水分。
(3)垂直分异规律。
①规律:垂直自然带随等高线延伸。
②成因: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
③垂直自然带划分的主导标志:植被或土壤。
(4)地方性分异规律。
①规律:表现为有序性和重复性。
②成因:a.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b.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差别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划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视野拓展 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物类型+带”形式。
四、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问题引领]
探究一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材料一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材料二 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什么为基础产生的 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是以什么为基础产生的 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1)垂直分异规律。
(2)热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3)水分。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距海远近不同)。
[归纳提升]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二者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形成基础、分布地区各不相同,具体对比如下。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欧大陆40°N~60°N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垂直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要点
显著表现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起始带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谱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更替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地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类似的规律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
成因 举例
地方地 形差异 华北平原的地形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
地方气 候差异 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导致地方性分异
较大范围 地面组成 物质差异 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典型例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引起图中A→B→C三地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2)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
A.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的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A (2)A
解析: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A→B→C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变化为草原再变化为荒漠,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规律总结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纬度地带性分异分析思路。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分析思路。
[问题引领]
探究二 主要陆地自然带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读图,从赤道向南北方向,非洲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 自然带的这种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2)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自然带的这种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提示:(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量。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水分。
[归纳提升]
1.主要自然带类型
自然带 分布 植被 举例
森林 自然带 湿润、半湿润(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地区 森林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草原 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 (年降水量250 ~450毫米)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荒漠 自然带 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地区 以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类)为主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2.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
自然带 分布 成因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 林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横贯大陆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低纬度地区(10°N~25°N)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带 雨林带南北两侧(南北纬10°至回归线) 大陆中部、西部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自然带 分布 成因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荒漠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 大陆中部、西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 气候 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自然带 分布 成因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北纬35°~50° 亚欧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草原带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自然带 分布 成因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亚寒带 针叶林带 北纬50°~70° 横贯大陆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苔原带 高纬度 横贯大陆 受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影响 寒带苔原 气候 苔原
寒带冰原带 寒带冰原 气候 冰雪裸地
规律总结 山地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南坡分布高度高于北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在南半球。
(2)判断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南坡分布高度高于北坡,则南坡为阳坡,反之北坡为阳坡;一般山地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若降水量差别不大,雪线阴坡较低,阳坡较高。
(3)判断山体所在的热量带:根据山麓自然带可判断山体所在地区的热量带。
(4)判断纬度的高低:不同山体,山体海拔相同,带谱数量越多,纬度越低;不同山体,同一自然带的海拔越低,山体所在地纬度越高。
(5)判断山体海拔:纬度相同,带谱数量越多,山体海拔越高。
[典型例题]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可能出现该景观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平原 D.东非高原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草原带。第(2)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规律总结 图示法对比分析气候与自然带的内在联系(以北半球为例)
在认识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的对应关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小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经哈萨克斯坦、意大利等国,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据此完成1~2题。
1.小岳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垂直分异规律—海拔 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量
C.地方性分异规律—海陆位置 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分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从北京至哈萨克斯坦沿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发育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德国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该旅游线路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沿途纬度变化不大,自然带的变化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属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区图,完成3~4题。
图甲
图乙
3.图乙中的点与图甲中景观匹配正确的是(  )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4.c→b→a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图甲中①表示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②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③表示荒漠景观,分布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④所示为企鹅,为生活在冰原气候条件下的动物。图乙中d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与图甲中④匹配。第4题,c→b→a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甲自然带中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6.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
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答案:5.B 6.A
解析:该山地东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地带形成常绿阔叶林;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形成绿洲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降水
C.热量 D.水源
8.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分析,
正确的是(  )
A.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
B.草原上动物毛少,以适应酷热环境
C.西部海洋沿岸寒冷的洋流是导致森林冬季落叶的原因之一
D.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以降低蒸腾的方式来抵御低温
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在干旱荒漠地带,有水源出露的地方,人们依赖水源发展灌溉,形成绿洲,故图中形成绿洲的最主要因素是水源。第8题,图中荒漠带位于温带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降水稀少;草原上动物夏季毛少,冬季毛多,以适应环境的季节变化;西部海洋沿岸的洋流由纬度较低的海域流向纬度较高的海域,属于暖流;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树木以降低蒸腾的方式来抵御低温。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带B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该气候的形成原因
主要是受        控制,自然带
A的植被类型是  。
(2)自然带A→B→C的更替体现了地理
环境的        分异规律,这种
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表现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变
化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答案:(1)热带沙漠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纬度地带性 热量 纬度
解析:据图可知,自然带A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为热带荒漠带,C为热带雨林带,自然带A→B→C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