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小学语文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两首现代诗之一,是诗人刘大白描写秋天的一篇短诗。诗中写作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诗人刘大白通过《秋晚的江上》展现了一位韵味十足的“美人形象”,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诗人以爱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真性情,以其婉约而又细腻的的方式,谈其所想,表其所思。一句“尽管是倦了,还托着斜阳回去” 诗人所表达的美,亦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诗并不算陌生,尤其农村孩子对于诗中所描绘的鸟、芦苇等景物比较熟悉,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想象画面并不难。关于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中想象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作者达到共鸣,感受作者写法的妙处。
教学目标
1.掌握“巢、苇”两个生字。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秋晚江上的美丽景色。
3.通过诗文赏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任务一:猜图揭题,初见秋景
1.猜猜哪一幅图才是秋晚的江上?
(归纳学生选择的理由,板书:景物特点)
2.关于夕阳,古人是如何描绘的呢?
课件出示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
任务二:再读诗歌,感知内容
1.现代人是如何写夕阳的呢?配乐范读《秋晚的江上》。
2.简要介绍作者,了解诗歌特点。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代表作有《秋夜湖心独坐》、《旧梦 (节选) 》等。
3.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感知诗歌内容
(2)圈画出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
(3)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任务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检查字词、诗歌初读情况。
2.诗歌里用哪些景物巧妙地组成了一幅秋景图?(鸟儿、斜阳、江、芦苇)
3.欣赏第一幅图
(1)鸟儿要去干嘛?看起来怎么样?(重点理解“驼着斜阳、倦了”等词语)感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想象表达所见。
(2)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指导朗读。
4. 过渡:倦了的鸟儿飞着飞着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指名读第二小节。
(1)请同学演绎一下“双翅一翻”的动作。
(2)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给你带来了斜阳落在江上的感觉?原来夕阳西沉、水天相接就是斜阳落江,那么此时江边的芦苇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3)夕阳染红了江面,也染红了江边的芦苇,但是刘大白先生用了“妆成”,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说说你的想法。
5.此刻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分享。
6.播放视频再现学生的分享,原本平常的生活场景,抓住景物特点,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之后,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7.这么有趣的表达,这么美的画面,能从你的朗读中体现吗?配乐朗读全文。
任务四:拓展仿写,悟情总结
1.江边只有芦苇吗?夕阳西下还会有什么会被染红呢?你能仿照课文最后一小节写一写吗?
2.完成课堂活动练习,归纳诗歌主题。
3.小结:欣赏完美丽的秋晚江景图,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推荐好一个地方有了新的收获,抓住景物特点,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