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东 西 方 先 哲第1课先 师 孔 子山东曲阜孔庙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
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
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
响。 导 言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
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又是大教
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对
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人生轨迹如何?他的
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思想产生了什么
样的影响呢?下面就让我们走入历史,去
探究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学说。一、孔子其人1、生平简介少年求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孔子一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孔子生平 纥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
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
之。
——《史记》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 · 子罕》尼山夫子洞孔子生平孔子生平课堂设问参考答案一、孔子其人1、生平简介2、周游列国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
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
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
国,受到尊重,但却没有
得到什么官职,也没让参
与政事。住了10个月后,
因有人进谗言,卫灵公对
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
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离
卫适陈。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路过匡城
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
日;到了蒲地,又碰上卫
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
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
又返回了卫国。
公元前493年,孔子
59岁。离开卫国至陈国,
住三年,吴攻陈,兵荒马
乱,孔子带弟子离开。周游列国 公元前495年,孔子
回到鲁国。 公元前493年,孔子
欲去晋国不得,到卫国。 公元前492年,孔子
过宋,宋司马桓魋欲杀
孔子; 孔子过郑,与弟子相
失;被人嘲笑,称之为
“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由郑国到陈国;
相传拜见了老子。孔子拜谒老子周游列国 公元前489年,孔子
至陈、蔡之间。楚国派人
去迎接。陈国、蔡国的大
夫们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
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
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
道,绝粮7日。 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
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
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周游列国 鲁哀公七年,孔子64
岁,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
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
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
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
73岁,患病,不愈而卒。一、孔子其人1、生平简介2、周游列国3、编订典籍编订典籍一、孔子其人二、孔子的思想1、仁者爱人课堂设问 子曰:仁者,爱人。
——《学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
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注:等),尊贤之
等,礼所生也。
——《中庸》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倍,节用爱人,
使民以时。
——《学而》
讨论:你如何理解 “仁”?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
即“爱人” ,并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为“仁”,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特
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
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
养,他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
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
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所谓“德”,就是“仁”的
精神体现。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
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五者
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仁者爱人课堂设问 材料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味恭敬而不懂
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
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
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
伤人。)
材料二:礼之用,和为贵。
材料三:不学礼,无以立。
材料四:克己复礼。思考: 礼与仁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 “仁” 的终极目的在于“克已复礼”,即克制自
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这就算有了
仁德。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就可得到
缓和,人民也因受到恩惠而消除其反抗斗争。一、孔子其人二、孔子的思想1、仁者爱人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一、孔子其人二、孔子的思想1、仁者爱人2、克己复礼3、中庸之道课堂设问 材料一: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
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 · 第二章》
材料二:孔子学生子贡曾问孔子:“子张和
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
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
孔子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请思考:上述材料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这
种思想在目前有无现实意义,结合事实说明。中庸之道一、孔子其人二、孔子的思想1、仁者爱人2、克己复礼3、中庸之道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办私学教育思想杏坛讲学一、孔子其人二、孔子的思想三、“万世师表”万世师表孔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多年
来,孔子思想经久不衰,影响着中国乃至东方社
会的经济生活。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孔子思想
中的重义轻利,敬业乐群等内容,维护了企业的
信誉,保持了企业内部的和谐和稳定,孔子薄赋
轻税的主张和节俭思想,则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
息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不
可缺少的因素。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山东曲阜孔府大堂东亚文化的渊源台湾“永远的孔子”文物大展冰火两重天D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B课堂练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 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肯定或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B 4.孔子曰:“君子〔社会的管理者之德风〕,小人〔社会的被管理者〕之德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观点
A.强调因材施教
B.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作用
C.体现了孔子的高尚道德情操
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B5、儒家思想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B6、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C孔子像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
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
物。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
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6分)课件62张PPT。第2课思想家柏拉图拉斐尔所画的雅典学派,
中央二人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希腊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K.R.波普
这段文字说明什么问题?
哲学家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柏拉图,他是古希腊思想史的丰碑,他是古希腊文明魅力的焦点,他留下了古代人类思维的梦想与创意,他将真理之光带给了人类的未来。那么,他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希腊 “影响(人物)成才的因素,是一个包括环境、教育以及主体能力作用等多层次、多方面整体相关发展变化的复杂系统……其中,社会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而人才自身发挥主体能力作用。”
当然,环境、教育的作用最终通过人才主体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柏拉图之所以能够成为彪炳千秋的思想巨匠,与古希腊民主政体、苏格拉底等良师益友的影响及他本人坚持不懈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一、柏拉图的生平及政治实践一、柏拉图的生平及政治实践1、柏拉图的生平A、家庭出身:(1)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
B、时代特征:(前427年—34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伊那齐岛,名门望族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一、柏拉图的生平及政治实践1、柏拉图的生平 伯罗奔尼撒战争,英文名为
Peloponnesian War
战争的双方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A、家庭出身:(1)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
(2)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B、时代特征:(前427年—34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伊那齐岛,名门望族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一、柏拉图的生平及政治实践1、柏拉图的生平一、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1、柏拉图的生平C、追随名师苏格拉底 师从苏格拉底是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我无知,所以我求知”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的甩手运动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故事1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故事2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大最好的树,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故事3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
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柏拉图称苏格拉底是“我曾知道的所有的人中最聪明、最正派、最优秀的人”。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长期厌恶民主政体,他因此离开雅典,在随后的10到12年之间一直四处漫游。 我们说苏格拉底是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以至于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对话体著作中,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因不能见容于雅典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国。 所以说:柏拉图是最理解苏格拉底思想、学术修养最深厚的学生。一、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1、柏拉图的生平2、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原因:民主派镇压和苏格拉底之死游历经过 雅典—麦加拉—埃及—居勒尼—意大利
(考察各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作用
增长了阅历,
为其思想体系形成
奠定了知识基础。对雅典民主政权感到失望柏拉图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这段游历生活是柏拉图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他在意大利结识了一些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阅读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他还在埃及结识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对各地的政治制度与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最终柏拉图在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即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哲学王统治下的理想国一、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1、柏拉图的生平3、哲人的理想国正值中年,满腔热情的柏拉图立即将他的理想政治体制付诸实践,然而结果如何呢? 2、周游“列国”A、理想国的构建:(1)三个等级是如何划分的?结合课后的 阅读与思考回答。(2)“理想国”的基础是什么?三个等级各尽其责(3)“理想国”的目标是什么?正义与幸福(4)“理想国”的原则是什么?等级划分、财产共有、教育普及B、政治实践:三次叙拉古之行,结果都失败了。C、失败的原因:缺乏实践基础。D、影响:(1)、深化了他对公民教育必要性、艰巨性的认识;
(2)、创办学园,培养人才,通过他们支改变社会现实,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3)、失败的教训使他不得不开始设计第二等理想国---法治国。柏拉图的政治实践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柏拉图的政治实践会屡遭挫折,甚至身陷囹圄?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构想缺乏实践基础,政治主张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使柏拉图的叙拉古之行最终以失败告终。叙拉古的风风雨雨对柏拉图后期活动与思想言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段政治实践的经历深化了柏拉图对僭主政体的认识,深化了他对公民教育必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这些在柏拉图中后期的著作中都有反映。
其次,政治的失意并没有泯灭柏拉图心中的理想,他开始创办雅典学园,通过传道授业培养一批既懂哲学和自然科学,又能治国的人才,即他设想的哲学王,通过他们去改变社会现实,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第三,失败的教育也使柏拉图认识到“哲学王统治下的理想国”在实践上的难度,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开始设计第二等理想国——法治国。一、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二、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雅典学园雅典学园二、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1、目的:(又称阿卡德米学园 Academy)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2、基本情况: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传授综合性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的学校。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二、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3、雅典学园的特点(1)政治思想的“集散地” 雅典学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城邦培养治国人才。
学园是一个带有政治性质的学校。(2)重视自然科学知识 “虽然柏拉图本人在数学研究方面没有特别杰出的学术成果,然而,他却是那个时代的数学活动的核心……他对数学的满腔热诚没有使他成为知名数学家,但却赢得了‘数学家的缔造者’的美称。”
柏拉图强调数学,是因为他认为数学在训练智力方面作用很大,而几何的学习则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归根结底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作为研究政治、哲学的基础。
柏拉图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与交叉,是具有现实政治意义的。3、雅典学园的特点(1)政治思想的“集散地”(2)重视自然科学知识(3)强调思想独立并影响深远二、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4、雅典学园在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1)是古代最早在教育目标上既体现社会功用性又体现人文特性的教育机构,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或者至少是大学的雏形;
2)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传播基地,由柏拉图倡导的“学以致用”、“学术自由”等传统直到今天还被继承,因此在历史上,雅典学园的地位比同类其它学园显得更为重要;
3)学园聚集了当时希腊各地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来此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来西方各个门类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等。二、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雅典学园是当时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三、柏拉图的主要思想1、提出唯心主义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的核心唯心主义哲学1. 哲学观点——理念论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想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故事中的囚犯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看到真实世界的人又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普通人哲学家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①世界由两部分构成:②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感性世界(具体事物):虚假、残缺而变幻理念论理性+感性理性世界(理念):真实、完美而永恒③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过程。评价:理念论② 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① 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所谓“理念”就是城邦最初的那个样子,或者说是它的最初原型。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个“原型”因为天长日久而被历史尘封起来,从而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行为失范。柏拉图认为要唤起人们对本城邦“理念”的“回忆”,就必须在城邦“原型”即 “理想国”的指导下,改造或改变现实的城邦,使之重新回到稳定和秩序的轨道上来。那么柏拉图的“理想国”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呢?三、柏拉图的主要思想1、提出唯心主义理念论2、《理想国》与《法律篇》 这两本著作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它们(尤其是《理想国》)浓缩了最完整的柏拉图思想,论述所及不仅包括关于国家及人的思想,也包括其著名的关于形式的学说,关于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音乐、诗歌在社会中作用的见解。它们对于西方人有关正义、统治、服从以及恪守道德的等观念问题具有强烈的影响。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1)、理想国阅读教材,思考:A、“理想国”的目标是什么?B、“理想国”的三个阶级是如何划分的?C、“理想国”的基础是什么?D、“理想国”的原则有哪些?E、统治者由何人来担任?F、如何评价?2、《理想国》与《法律篇》和谐与效率统治者(护国者)、军人(卫国者)、平民(生产者)三等级各尽其职,恪尽职守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哲学王” —最有智慧、正义感和理性G、评价: ① 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 所描述的国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乌托邦的幻想,它集中了古代人类的梦想与创意,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2、《理想国》与《法律篇》(1)、理想国注意以下两点: 1、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理念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三类城邦公民的划分标准就是对理念真理的掌握程度;
2、理想国的管理涉及到一个“人治”的概念问题,但是柏拉图的“人治”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人治”,他的“人治”实际上是“德治”,所以他的理想城邦又被称为“道德城邦”,其政治观也被称为伦理型的政治观。与儒家思想有点类似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完善,必须让哲学家当国王或把国王培养成哲学家,出于这一目的,柏拉图对法律即法治不太重视。然而政治理想的屡屡碰壁使柏拉图逐渐改变了他对法律的看法。柏拉图的《法律篇》第一等理想国:德治第二等理想国:法治(2)、《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包括统治者在内 思考:你愿意扮演“理想国”社会分工中的哪种角色并陈述理由。 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分工建立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所以这是一个存在阶级差别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权力必然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但是,在这些渴望并争夺权力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符合柏拉图“哲学王”的道德标准呢?可见这种设想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晚年的柏拉图历经政治的风风雨雨,终于也认识到这种“理想国”存在的缺陷,与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他开始着手设计“第二等理想国”——“法治国”。
三、柏拉图的主要思想1、提出唯心主义理念论3、人性的多重性2、《理想国》与《法律篇》人性的多重性四、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在那时代所有的人之中,他是最有智慧、最正直、最善良的人”。他的成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派别,“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思想的了”。 当苏格拉底这颗巨大的星辰陨落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柏拉图却熠熠升起,谱写了西方思想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诚如开篇所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增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柏拉图的”,柏拉图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他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思想是值得人类永久珍惜的宝贵遗产。1、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雅典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受到人们尊敬;
2、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上柏拉图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3、柏拉图的思想存在争议,其理念论、理想国存在局限;但其一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
4、他的理想国是最早乌托邦思想的体现,不少观点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
5、他的不少著作成为学术经典。相同之处:1)时代背景: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从各自角度提出“仁”和“理念论”。 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3)两者都较重视统治者作用,且都倾向人治。
不同之处: 孔子的仁最根本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 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 问题探究:在中西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的文化巨人。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名言录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知识是精神食粮。
尊重人不应胜于尊重真理。
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思想家柏拉图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
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提出了理念论。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在政治思想方面,由于对现实政治不满,他针对各国政体的弊端,设计了一个理想国。他认为国家应由统治者,军人和平民组成,各自恪守职责。统治者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并且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正义与幸福。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的幻想,其中有关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广泛接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其提倡社会分工,正义和幸福,和谐与效率等主张具有合理性,但超出当时社会政治需要。 课件28张PPT。第3课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出 生求学雅典离开雅典(柏拉图死)成为亚历山大王子老师马其顿征服希腊重返雅典创立学园再次离开雅典逝 世“北方小驹”“学院之魂”“博学家”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其父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御医。17岁开始进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追随柏拉图学习和研究达20年之久。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魂”。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公元前343年应腓力二世之邀,任皇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创建了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 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青年军事奇才,从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叙利亚、腓尼基、埃及,直到印度
传播希腊文化,缔造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
重视学术事业,地理学家绘图,博物学家收集标本,工程师帮助攻城
有意识的搞欧亚文化融合,建都巴比伦,与波斯人通婚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一分为三Alexander the Great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 的研究费用,还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 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吕克昂学园
二﹑“学院之魂”1.探索真知的精神
2.严谨的科学态度
3.高尚的人格“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
——柏拉图
“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三、亚里士多德主要思想及其评价1.哲学思想: 2.逻辑学:3.政治思想:4.伦理思想: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法治优于人治中道理论5.教育思想:“三育”﹑和谐发展教育观 亚里斯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哲学到他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哲学认识论就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1.哲学思想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有什么区别?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把理念看作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即把事物的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从根本上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实质,这在哲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不彻底,因为他在对待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有时正确,有时糊涂,他并没有把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2.逻辑思想 什么叫逻辑?
logic,英语的音译。十八世纪西方现代逻辑学传人中国,初称论理学、理则学,今学科名称是形式逻辑,以区别于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 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规律的理论
逻辑学分古典逻辑和现代逻辑
逻辑类型:
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规律:
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他的逻辑学。直到现在,人们公认他是逻辑学这门专门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的学科的创始人。德国思想家康德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定名为“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从个别到普遍”和“从普遍到个别”两种过程,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
他对归纳法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着重研究和总结了演绎推理的一般原则——三段论法。他把推理步骤表示为包含字母符号在内的一些三段论图式,下面就是一种基本的图式:
如果所有的B是A(大前提)
并且所有的C是B(小前提)
则所有的C是A(结论)
这种三段论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其中包含A、B、C 三个概念。 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 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这个推论( )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 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D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 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B3.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革命和内讧的原因是什么?结论:最好的城邦治理方式
——法治优于人治政体分类有两个标准:
1.政体的宗旨2.政体的形态(执政的人数)
一人 少数人 多数人
正宗政体 君主 贵族制 共和制
变态政体 僭主制 寡头制 平民政体
想一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何区别?与柏拉图的正义观比较 柏:等级和谐观,基于社会成员的等级划分。
亚:提出了自由民内部平等的杰出思想。但他又承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等级差别——把公民分为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这是这位逻辑学大师正义论存在着的逻辑矛盾。 与柏拉图的正义观比较 极富者品性
--“逞强放肆、至犯重罪”
极贫者品性
--“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中产阶级品性
--懂得节制,很少野心,具有大家公认的中庸美德 实际可行的最好政体
——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4.伦理思想:“中道理论” 想一想: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这难道是巧合吗?两者的中道学说有何联系与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呢? 相同: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1.亚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2.亚认为“中道” 核心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应该舍弃其两端而取其中。 “中道”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因人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中道” 核心是仁,更多是从圣人的角度强调如何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做,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没有否定两端是不好的. 5.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顺应灵魂三个部分提出三种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他认为体、德、智三者象物质和形式的不可分离,互相联系,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 ????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体育应先于智育”,“躯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之注意”。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注意培养勇敢的品质。Aristotle知识综合: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敬鬼神而远之革命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人治中道理论中庸理论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译本)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真正的美德不可以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以没有美德。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痛苦。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亚里士多德 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和成功!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亚里士多德课件22张PPT。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单元复习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岳麓版)一、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课标解读三位哲学家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历史地位和影响是高考重点。
联系哲学家的生平经历感悟其精神世界,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时事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结合社会现实生活理解三位思想家饱含哲理的人生格言,
比较东西方思想家在个人经历、基本观点和地位影响等方面的异同,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二、基础回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追求礼乐的一生 在学院里,男女生平等对待。学院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轻松自由的学术空气有助于对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柏拉图学院成为当时求学青年向往的地方,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的代表。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K.R.波普阿卡德米学园思想家柏拉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柏拉图思想的历史影响。“柏拉图”的一生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请思考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追求真理的一生1、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思想家在个
人经历、思想观点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思考三、重点突破——先哲生平2、以柏拉图为例,请思考促成伟人成才的因素有哪些? 3、以亚里士多德为例,先哲在成长的历程中,有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之二——先哲思想(政治)孔子政治上主张“仁”“礼”治国,而柏拉图主张建立理想国。试比较二者在政治主张上有何异同。同:①柏拉图主张的哲人统治其实也是人治,与孔子的主张基本一致
②孔子主张的“礼”和柏拉图主张的“正义”都认为应把国民按不同等级、角色分成几部分,各等级按不同职责,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异:①二者“德”的概念不一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用“德”教化百姓;而柏拉图的“德”,是统治者的智慧,即哲学家用他的智慧实行统治。
②孔子主张“人治”;而柏拉图在主张“人治”(即哲人统治)为最优选择的同时,还有一次优选择,“法治”,即在哲人没出现的前提下,用完善的法律统治国家。材料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分歧:亚里士多德所指的理想国家实际上是柏拉图的第二等最好国家。……他的理想始终是法律统治而绝非是专制统治,……即在任何好的国家里,最高统治者必然是法律而不是任何个人。且不论此人是谁。
材料二 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法制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地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1)围绕政治问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存在的一个根本分歧是什么?
(2)结合课本知识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想一想: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这难道是巧合吗?两者的中道学说有何联系与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呢? 探究感悟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卤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 ——亚里士多德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 ——孔子相同:均将其看作最高的美德,
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1)亚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2)亚认为“中道”核心是一种美德;孔子认为“中道”的核心是“仁”,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环境:
思想:
教育:
著作:
影响: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民主体制春秋时期的
社会变革理念论
理想国、哲学王
强调法制批判理念论
逻辑学
法治优于人治
“中道”理论“仁”“礼”
中庸之道建立
阿卡德米学园建立
吕克昂学园周游列国
收徒讲学《理想国》
《法律篇》等《政治学》“六经”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
重要奠基人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影响至亚洲、世界东西方先哲巩固练习1、被恩格斯称之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孔子 D.柏拉图
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家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泰勒斯
C.孔子 D.柏拉图
3、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一词起源于
A.理念 B.阿卡德米
C.正义 D.理想国ADB4、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的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5、柏拉图对理念的讨论实际是
A.对事物个性的讨论 B.对事物共性的讨论
C.对个别事物的讨论 D.对具体事物的讨论
6、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共性包括
①对知识孜孜以求,文化上建树多 ②都努力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 ③都热衷于教育事业 ④生活经历都历尽坎坷而不气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BBD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他提出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柏拉图的历史影响柏拉图式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哲学思想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式的)
他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政体有一定的启发(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思想独立)亚里士多德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勤奋好学
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
科学研究,探索真知的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
高尚的人品
……相似经历(1)都对知识孜孜以求,在文化上颇多建树。
(2)都怀着济世救人的热情,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
(3)都热衷于教育事业,他们创立学校,广招门徒,著书立说,为文明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似观点——中庸之道等。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
柏拉图——理想国与雅典学园
亚里士多德——坚持真理,不断追求成才的因素社会环境(决定因素)——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为其提供经济和文化基础
教育条件(主导作用)——师从名师,宽松的学术环境
个人因素(主体作用)——勤奋好学,科学探索,广泛游历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因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参考答案(1)分歧:是实行人治还是法治问题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把希腊各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分为六种,即君主政体、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发生革命和内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