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同步精品课堂课件:第4课 《诗经》两首 (《氓》《采薇》)(基础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同步精品课堂课件:第4课 《诗经》两首 (《氓》《采薇》)(基础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3 07: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二单元第四课 《诗经》两首【本节要点】
1、把握诗歌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采薇》主题探究。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氓( )之蚩蚩( ) 将子无怒( ) 匪我愆期(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尔卜尔筮( ) 体无咎言( ) 以我贿迁( )
无与士耽(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渐( )车帏裳( )
咥其笑矣( ) 隰则有泮( ) 岁亦莫( )止 载 ( )饥载渴
王事靡盬( )?????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 象弭( )鱼服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 ) 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 )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 ) 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 )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 ) ? ⑥岁亦莫止:___ 通___( )?????
⑦我行不来:___ 通___( )????? ⑧维常之华:___ 通___( )???
⑨一月三捷:___ 通___( )????? ⑩?玁狁孔棘:___ 通___( )
⑾彼路斯何:___ 通___( ) ? ⑿彼尔维何:___ 通___( )
⒀象弭鱼服:___ 通___( )?☆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3.重要字词解释。
氓: 来即我谋: 至于顿丘: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 女也不爽:
靡室劳矣: 言既遂矣: 静言思之: 总角之宴:
岁亦莫止: 载饥载渴: 我行不来: 王事靡盬:
彼路斯何:??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温故知新☆ 1.méng chīchī qiāng qiān guǐ yuán zài shì jiù huì dān cú qí shāng jiān cháng xì xí
pàn mù zài gǔ kuí féi mǐ
2.①匪,通“非”,不是;②无,通“勿”,不要;③于,通“吁”,唉;④说,通“脱”,解脱,脱身;⑤泮,通“畔”,边岸;⑥莫,通“暮”,傍晚;⑦来,通“勑”,慰勉;⑧华,通“花”,花朵;⑨捷,通“接”,与敌交战;⑩?棘,通“急”,紧急;⑾路,通“辂”,大车;?⑿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⒀服通“箙",盛箭的器具。矫正一下☆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3.氓:那个人。 即:就。 至于:直送到。 将:愿、请。
以为:把……作为。 贿:财物。 耽:沉溺。
爽:过错。 靡:无、没有。 言:助词、没实义。
言:助词、没实义。 宴:快乐。 莫:同暮。
载:又…… 来:回家。 盬:没有止尽。
路:通辂。? 骙骙:马强壮的样子。
腓:隐蔽,掩护。? 弭:用象牙装饰的弓。☆课堂探讨☆ 《氓》全诗共六章,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按“恋爱——情变——被弃”的思路叙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读课文,填写表格,借助相关诗句,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性格的题目,分析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还要照顾到社会的背景。本诗要注意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特征。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小结:女主人公是一个温顺多情、知礼守礼、吃苦耐劳、自信自强、勇于追求幸福、自主自尊,但也知天安命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
知礼守礼,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温顺多情,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吃苦耐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躬自悼矣”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15届云南玉溪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颈联写景,时间为秋天,地点为边界,描绘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戍边的旌旗毫无生气地挂在旗杆上,显得特别的凄凉,惨淡,营造出了一种破败荒凉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上乘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下启作者的内在感受。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首联:“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说的是早年陆游被皇帝重视,后来为秦桧所黜,不得不入蜀从军的事,由意气风发变为郁郁不得志;颔联:“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青衫”指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鵷行”指朝官的行列,该联说的是身份地位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人已从原来的少年变成了老人。总的来说,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是一个深受皇帝所重的满腹经纶的翩翩少年,现在的形象则是郁郁不得志的白发新生的中老年形象。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试以《氓》为例,分别找出诗中用到赋、比、兴手法的段落或句子,并加以赏析。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赋”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本题在解答时需要首先找到诗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段落或句子然后进行分析。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赋:
一、二两章使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第五、六章又用赋的手法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今昔对比。
比兴:
三、四章运用比兴的手法,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第六章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15届江西省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泷中?
清·屈大均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①夸张(1分)第一句写轻舟随着瀑布冲下,好像从天边坠落;第三句写泷中的巨石有时竟会倒退几步才立住(1分),夸张手法写出了泷中水位之高和水流的迅猛(1分)②比喻,第二句写白浪汹涌,攒立如山,写出了泷中的壮观景象(1分)。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本题难度不大,诗中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势之猛、景象之壮观。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阅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本题涉及到对诗歌主题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注意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来分析。本题可先梳理诗歌的结构,概括出诗歌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写的具体内容总结出诗歌的主题。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内容: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采用倒叙的写法,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理。第一节,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第二、三节,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节,直接写战事。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主题: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事伤时的诗。全诗既透露出士兵御敌胜利的喜悦,表现出保家为国赴难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反映出士兵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恋家思亲的情怀。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15届江西南昌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比喻(1分)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1分)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1分)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分析。(4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分)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解答时可结合作者的生平、诗歌的写作背景、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道便休官!”这只是他们故作高致、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至今寂寞彭泽县”的有力反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撕去了他们的伪装,“寂寞”二字与“忙如燕”遥相对比,使高唱归隐者原形毕露。找到窍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