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唯一的听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思维,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读中学习文章的写作章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教材分析:
《唯一的听众》一文编排在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初学小提琴时,拉的琴声就像是锯床腿,后来在一位知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逐渐树立了信心,最后能够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的事情。 赞扬了老教授精通教育之道和真诚、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深深的敬佩与感激之情。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文章在表达上具有以下特点:
(1)文章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我”心理活动和行动的变化,另一条是老教授语言的变化。
(2)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简单明了,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很强的画面感。
(3)文章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教学背景分析: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勾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外貌的语句,比较正确地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或品质。一部分学生在发言过程中能通过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品词品句。
在这篇课文中,老教授以一个善意的”谎言”,给“我”自信与动力,助“我”成功。这是老教授高超教育艺术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我”的成功源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源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源于“我”对小提琴艺术的执著追求,刻苦练习。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忽略“我”的内因所起的作用。
这篇文章,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文尾以省略号结束等写作特点,是学生学习文章的一个难点。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阅读讨论法、以读促写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时,应该营造相应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知,老人默默的关怀,真诚、无私的帮助是“我”树立信心、刻苦练琴的动力,老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进而体会老人的教育技巧及“我”对老教授深深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比较阅读、多种形式朗读等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本着课标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结合语境理解老教授对“我”讲的几段话,进而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
2.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老教授给予他人真诚无私的帮助的精神。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1.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事使人难以忘怀,总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记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去感受那使文中的“我”难以忘怀的事,去结识“我”不能 忘记的“唯一的听众”。(齐读课题)3.请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
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是什么原因使我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老人并没有教他琴艺,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进步和成就? 二、研读课文 ,感受鼓励与欣赏 我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变化,缘于老人的鼓励,而老人的鼓励又是与众不同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不妨再次走入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8自然段,画出描写老人神态、语言、动作的有关语句好好体会,更深层地感受这位唯一的听众高尚的人格魅力。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引导学生用读、思、画、批的方法,结合语境阅读理解。在实践中巩固已有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评价概括能力。 第一部分:抓五次语言描写,感受老人的良苦用心。andian第一次: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用意: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 第二次: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在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用意: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 第三次: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用意: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 第四次语言: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用意: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 第五次语言:(这次是以转述句形式出现)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让学生练习改为直述句:有一次,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用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对自己的欣赏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此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老人语言描写的用意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体会正是由于老人的鼓励与欣赏才使作者由最初的沮丧、羞愧、没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 教师引导过渡:在老教授寥寥无几的话语中,我们分分明看到了一位真诚无私、循循善诱的慈母般的长者,同样,在人物的眼神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不言而喻的点点滴滴。 平静的后面往往蕴含着不一样的思想。同学们,你们能读懂老妇人三次平静的眼神后面所包含的不同内涵吗?
第二部分:抓三次平静的眼神,感受老人的真诚无私andian 第一次:
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这时一位优雅的很有气度的长者,平静的眼神仿佛告诉我她没有被我拉锯般的琴声所惊扰,平静的眼神充满着包容与友善,让我惭愧、惊慌的心也很快地平静下来。第二次:
以后,每天早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平静地望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默默的关心中让我对自己有了自信,天天如此,真诚可见。第三次:
我也常常忘记他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老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艺无止境,还需要不断地努力。设计意图:重点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味中深入领悟人物的品性,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滋养,并且学到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综合评价老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三、回到整体,体会“变化”1.正因为老教授孜孜不倦的教导、默默无闻的关切,使我练琴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读课文,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以前怎样?现在怎么样?2.教师引读: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以前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现在?——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 ——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这位老人安详地靠着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3.从这些语句中,你感觉到“我”变得怎么样?在旁边写下你的批注。
归纳:自信了;勤奋了;进步了;投入了;胆大了;开朗了;琴技提高了……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 “我”的成功源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源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源于“我”对小提琴艺术的执著追求,刻苦练习。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四、学以致用,补写留白,总结深化1.我心中的这个秘密在妹妹的惊叫中真相大白。下面会发生什么?我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慨?以后的每天早晨,我还会在树林里练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说穿了这个秘密吗?还有很多可能。课文只写了六个点,省略了。你能发挥想象。把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吗?2.出示作者写的原文,让学生比较是用省略号好,还是这段话好?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以致用,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多元阅读感悟,从多个侧面来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又使学生体会到省略号的作用。(使文章更耐人寻味。)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andian
问:我为什么每当拿起小提琴,就会想起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呢?
再次使学生明白,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位老人,这也表达出了作者一直对老人心怀感激之情。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老教授: 打消顾虑 鼓励欣赏 真诚无私
“我”: 沮丧羞愧 有了信心 有了成功感 感激敬佩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在默读自学过程中,通过巡视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概括能力,检查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程度。
2、在理解过程中,通过品词析句、朗读表达等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对两个人物形象的感受程度,还可以了解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力图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通过揣摩、品味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人物内心世界,体会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1.本课教学设计力争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行动等重点词语,通过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再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
2.提倡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握文本的内涵,而是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3.在人文性比较突出的文章中,也没有忽视工具性,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