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要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探究孟子“仁政”的主张。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 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衣帛 鸡豚
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涂有饿莩☆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2.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直不百步耳☆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直不百步耳
(4)数罟不入洿池☆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2)倒装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未之有也☆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衣帛(bó) 鸡豚(tún) 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2.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2)倒装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探究下列词语的意思。
(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
数罟不入洿池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扶苏以数谏故☆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2)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3)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4)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
百发百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5)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6)而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7)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无失其时☆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8)之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9)焉
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10)于
寡人之于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之”要注意区分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区分,代词注意是人称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还是只是代词。☆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2)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3)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4)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5)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6)而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7)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8)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9)焉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10)于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课堂提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黄河)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加少(增加)
B.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鼓之(动词,击鼓)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C.或五十步而后止(或者) 不违农时(季节) 不可胜食(完全,尽)
D.树之以桑(种植 ) 数罟(密网) 王无罪岁(犯错误)加少(更) 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王无罪岁(归咎,归罪)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加”意为:更;C项中“或”意为:有的人;D项中“罪”意为:归咎,归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下列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ABC名词作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 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试题分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句。C是平常的句子。D是定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弃甲曳兵而走
C.移其粟于河内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调养、颐养生命。B项“走”,古义是跑,这里是逃跑的意思;今义是行走。C项“河”,古义是黄河;今义是泛指河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1.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诗的主旨众说纷纭,不要强求划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课堂提高☆ 1.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 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试题分析:用五十步笑百步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 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试题分析: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ACD项都不是从思想方面来说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 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试题分析: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发展生产的措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结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找到窍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