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上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5-03 07:5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河北省安国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丽芹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
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演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教师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老师国庆节到浙江武义旅游,就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沿途拍摄了很多照片。播放照片的同时,教师介绍那里的美景。
问:什么是聚落呢?引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导入2: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一、聚落与环境
1.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分别展示几幅图,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图片中哪些是城市,哪些是乡村。
观察图片后,填写下列表格:
乡村 城市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教师: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乡村是怎样演变成城市的?
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发展过程,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村庄人口不断增多,居民点不断扩大而变成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较多的楼房,最终发展为城市。
2.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渡语】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师生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总结: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老师: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通过下面不同环境下各区域的图片,探究聚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老师针对图提问:
(1)针对图片①,为什么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房顶高耸?
(2)针对图片②,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
(3)针对图片③,为什么西亚地区建造厚墙加小窗的土楼?
(4)针对图片④,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房屋为斜顶屋?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老师总结:聚落的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筑与环境有直接相关,图片①,寒冷地区的风大、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图片②,东南亚为热带雨林气候,高架屋有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图片③,西亚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厚墙加小窗是预防白天气温高和昼夜温差大。图片④,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斜顶屋有利于排水。
老师: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他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请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草场广布,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合游牧生活。
学生: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掘成窑洞。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建筑、聚落的形态都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观赏图片,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展示一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要求学生说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
2.阅读资料,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资料一:丽江是我国云南西北部一座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城市,1997年丽江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丽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阅读资料,谈谈你对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
资料二: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很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被打破,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当堂检测 巩固基础
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
1.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 )
A.北京中关村 B.318林场 C.奥奇牧村 D.盛渔村
2.下列关于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同时出现 B.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商业、服务业发达
C.聚落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D.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再有乡村聚落
3.一般情况下,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干旱的荒漠地区 B.地势高峻的高山地区
C.气候严寒的两极地区 D.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4.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是( )
A.竹楼 B.冰屋 C.窑洞 D.高架屋
5.下列地区聚落分布较密集的是( )
A.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武夷山区
6.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其主要原因是( )
①水源条件好 ②土壤肥沃 ③有便利的水运条件 ④医疗卫生条件优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中国“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三十六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当时的( )
①社会制度 ②民风民情 ③宗教习俗 ④人口增长的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六、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同步试题
湖南省湘潭市第七中学 邹志国
一、选择题
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
A.城市和乡村 B.工人和农民 C.平原和高原 D.气温和降水
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向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聚落类型是(  )
A.农村 B.牧村 C.林场 D.渔村
晋朝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是这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据此回答3~5题。
3.陶渊明先生描写的桃花源是(  )
A.乡村 B.城市 C.大城市 D.渔村
4.从前,桃花源成为“世外桃源”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交通发达 C.与世隔绝 D.土壤肥沃
5.现在,桃花源成为“人间仙境”。到桃花源可以感受到那里( )
A.四季如春 B.高楼林立 C.与世隔绝 D.空气清新
6.下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是( )
A.热带雨林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7.下列地区,不利于形成城市的是(  )
A.沙漠广布的地区 B.地形平坦的地区
C.有大河的地区 D.濒临大海的地区
8.在下列地区,一般来说,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地区
9.下列建筑物,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不明显的是( )
A.新疆吐鲁番的晾房 B.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
C.北京的奥运会场馆──鸟巢 D.山区的吊脚楼
下图为窑洞图,读图并回答10~11题。
10.这种房屋是我国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1.该地区的居民住这种房屋的原因是(  )
①贫困 ②富裕 ③窑洞内冬暖夏凉 ④防地震 ⑤美观、耐用
A.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
12.下图为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沿河而建的原因是(  )
①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②河流沿岸地形较平坦 ③河流沿岸矿产资源丰富 ④河流沿岸森林资源丰富 ⑤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⑤
13.中国的很多房屋坐北朝南。下列关于坐北朝南建房的好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防寒冷的北风 B.可以防台风
C.阳台上可晒太阳 D.让南风吹进屋内,夏天凉爽
14.下图所示地区是一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片未开发地区,有人想在那里开垦一片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建一栋房子,供自己长期居住。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建房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下列关于这样“人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B.空气质量很差
C.非常富裕 D.聚落的规模可能不大
16.下列聚落,还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
A.意大利的威尼斯城 B.中国湖南的岳阳楼
C.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 D.中国北京的故宫
17.婷婷今年暑假参观了中国的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中国的(  )
A.山西省 B.山东省 C.云南省 D.河北省
18.下列有关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乡村可以变为城市,城市也可能变为乡村
B.城市一般出现在地形、气候、交通、水源等环境优越的地区
C.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传统聚落不适于人类生活,不必保护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9~20题。
19.导致图中公路线向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多连接居民点 D.避开居民点
20.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公路分布 ③沿山脊分布 ④沿铁路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21.材料:我市昭山山顶上有一座昭山寺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建于唐代,那时没有自来水,挑水要到山下去,又没有电灯,于是在寺庙中开了一个天井,天井下建一个水池(附图)。根据材料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昭山寺内的天井
(1)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
(2)从前,昭山山顶上的居民和房屋会不会很多?为什么?
22.材料: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界处的的喀喀湖上有很多漂浮岛,岛上居民把湖内盛产的芦苇草晒干,扎捆成堆,搭盖一座座浮于水上的人工岛,每一个小岛住一个家族,大的漂浮岛还设有学校、邮局和商店。居民用芦苇盖房子、造船、设陷阱捕鱼,用芦苇草制成各种手工艺品,手艺代代相传。
分析:那里的居民为什么要在漂浮岛上生活?
23.江苏省的华西村,号称“天下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距上海约100公里,距无锡、苏州只有30~50公里。人均资产数百万,家家住别墅。几十年中,华西村上演着农民致富的神话。原村长吴仁宝说:华西村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
分析:为什么华西村发展得这么快?
24.有一名中国旅客在埃及旅游时,在埃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卢克索神庙上刻下了“到此一游”,经媒体曝光后,这名游客事后辩解说:“不就是写了几个字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对此你有何评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 http: / / www.21cnjy.com )4.C 5.D 6.B 7.A 8.C 9.C 10.B 11.D 12.D 13.B 14.D 15.D 16.B 17.A 18.D 19.C 20.A
二、综合题
21.(1)下雨时屋顶上的一些雨水从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井流入水池中,减少了挑水量,天井还能通风、采光。(2)从前,山顶上的居民和房屋不会很多。因为地形不平坦,水源远,风大,冬季寒冷,交通、运输、购物都不方便。
22.那里芦苇、鱼等自然资源丰富;居民会利用芦苇造房、造船,会捕鱼,习惯于在漂浮岛上生活;来漂浮岛的游客多,可以发展旅游业。
23.位置好;土地多;发展工业、旅游业、服务业;政策好、制度好、管理得好。
24.答案略。只要论述合理即可酌情计分。要求观点鲜明,对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