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A与B反应生成C的可逆反应,反应速率v(A)、v(B)、v(C)之间存在以下关系:v(C)=2v(A),3v(C)=2v(B),则该反应可以表示为
A.A(g)+B(g) C(g) B.2A(g)+2B(g) 3C(g)
C.A(g)+3B(g) 2C(g) D.3A(g)+B(g) 2C(g)
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 时不同条件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pH越小,分解速率越快
C.图丙表明,少量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分解速率越快
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3.MN+Q是一放热的可逆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a′,则下列活化能大小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Ea>Ea′ B.Ea<Ea′ C.Ea= D.Ea=Ea′
4.下列对化学反应预测正确的是
选项 化学反应方程式 已知条件 预测
A 它一定是非自发反应
B ,自发反应 x可以等于3
C 能自发反应 一定小于0
D 常温下,自发进行
A.A B.B C.C D.D
5.下列关于工业合成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动力、设备,材料允许的情况下,反应尽可能在高压下进行
B.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工业合成氨
C.在工业合成氨中,N2、H2的循环利用可降低成本
D.及时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氨气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6.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平衡体系,采取以下措施,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加入一种反应物 B.增大体系的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7.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对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反应进行到1s时,
C.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D.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
8. ,在存在时,该反应的机理为:
ⅰ.(快)
ⅱ.(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的质量 B.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 D.反应ⅰ是决速步骤
9.对于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下列措施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和化学平衡常数都变化的是
A.增大压强 B.充入更多N2
C.使用高效催化剂 D.降低温度
10.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4NH3(g)+5O2(g)4NO(g)+6H2O(g) ΔH=-905.9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4molNH3和5molO2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905.9kJ
B.平衡时,v正(O2)=v逆(NO)
C.平衡后降低压强(增大体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
D.平衡后升高温度,混合气体中NO的含量降低
11.已知C+CO2 2CO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为v1;N2+3H2 2NH3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A.都增大 B.都减小
C.v1增大,v2减小 D.v1减小,v2增大
12.工业上取SCl2的反应之一为S2Cl2(g)+Cl2(g) 2SCl2(g),一定压强下,向10L密闭容器中充入和1mol S2Cl2和1mol Cl2发生上述反应,SCl2和 Cl2的消耗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H>0
B.A点对应的状态为化学平衡状态
C.使用高效催化剂能提高S2Cl2的平衡产率
D.若300℃达平衡时,S2Cl2的转化率为α,则30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二、非选择题
13.恒温下,将amolN2与bmol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
(1)某时刻t时,测得nt(N2)=10mol,nt(NH3)=6mol,则a= 。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L(标准状况),其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则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为 。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n(始)∶n(平)= 。
(4)原混合气体中,a∶b= 。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α(N2)∶α(H2)= 。
14.已知锌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某学生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所用稀盐酸浓度有1.00mol·L-1、2.00mol·L-1两种浓度,每次实验稀盐酸的用量为25.00mL,锌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用量为6.50g。实验温度为298K、308K。
(1)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空白项),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编号 T/K 锌规格 盐酸浓度/mol·L-1 实验目的
① 298 粗颗粒 2.00 (I)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①和 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I)实验①和 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 298 粗颗粒 1.00
③ 308 粗颗粒 2.00
④ 298 细颗粒 2.00
(2)实验①记录如下(换算成标况):
时间(s)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氢气体积(mL) 16.8 39.2 67.2 224 420 492.8 520.8 543.2 554.4 560
①计算在30s~40s范围内盐酸的平均反应速率ν(HCl)= (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②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如0s~10s)为 ,可能原因是 ;
(3)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在不影响产生H2气体总量的情况下,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_________(填相应字母);
A.NaNO3溶液 B.NaCl溶液 C.CuSO4溶液 D.Na2CO3
(4)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图可通过观察 现象,比较得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
②某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
15.X、Y、Z、R、M、N为六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M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种能量不同的电子,有 个未成对电子;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 族。
(2)N、R、X三种元素的原子可构成一种强碱性物质,该物质的电子式是 ;Y元素的氧化物是制造光纤的主要材料,该氧化物是 晶体(填晶体类型)。某化工生产的核心环节的反应为:2MN2(g) + N2(g) 2 MN3(g) + Q(Q>0)
(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欲使K值变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4)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使得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则平衡 。(选填“正向移动”、“逆向移动”或“不移动”)
16.三氯氢硅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对于反应2SiHCl3(g) 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 K和343 K时SiHCl3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1)343 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ɑ= %。平衡常数K343K= (保留2位小数)。
(2)在343 K下,要提高SiHCl3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
(3)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va v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速率v=v正 v逆=k正x2(SiHCl3) k逆x(SiH2Cl2)x(SiCl4),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 (保留1位小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在同一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比。密闭容器中A(g)与B(g)反应生成C(g),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A)、v(B)、v(C)表示,它们之间有以下关系:v(C)=2v(A),3v(C)=2v(B),则化学方程式为A(g)+3B(g)=2C(g),故合理选项是C。
2.D
【详解】A.图甲中溶液的pH相同,但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越大,由此得出相同pH条件下,双氧水浓度越大,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故A错误;
B.图乙中浓度相同,但加入NaOH浓度不同,说明溶液的pH不同,NaOH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由此得出:双氧水浓度相同时,pH越大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故B错误;
C.图丙中少量存在时,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溶液溶液溶液,由此得出:锰离子作催化剂时受溶液pH的影响,溶液碱性越弱,其分解速率越快,故C错误;
D.图丁中pH相同,锰离子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图丙中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受溶液的pH值影响,由此得出:碱性溶液中,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B
【详解】MN+Q是一放热的可逆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a′,则Ea+Q=Ea′,因为Q>0,所以Ea<Ea′,故选B。
4.B
【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熵增的吸热反应,高温条件下,反应△H—T△S小于0,能自发进行,故A错误;
A.若x等于3,该反应为熵减的放热反应,任何条件下反应△H—T△S均小于0,能自发进行,故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熵增的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说明反应△H—T△S小于0,则反应的焓变可以大于0,也可以小于0,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熵减的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说明反应△H—T△S小于0,则反应的焓变大于0,故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合成氨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压强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则在动力、设备、材料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在高压下进行,故A正确;
B.合成氨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后不利于氨气的生成,故B错误;
C.合成氨中N2和H2的循环使用,可以提高原料气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故C正确;
D.及时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氨气,反应物浓度减小,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D正确;
故选:B。
6.C
【详解】A.若反应为固体与气体发生的反应,加入的这种反应物为固体,则平衡不发生移动,A不符合题意;
B.若反应没有气体参与,或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相等,则增加体系的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可逆反应,不是吸热反应就是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一定会发生移动,C符合题意;
D.使用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 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可知, B、C为反应物,A、D为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为0.6:0.8:1.2:0.4=3:4:6: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2D,故A错误;
B.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进行到1s时,,故B错误;
C. 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故C正确;
D.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A.由反应机理可知,V2O5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速率与催化剂V2O5的质量有一定关系,但V2O5的质量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错误;
B.根据A选项分析,V2O5是该反应的催化剂,VO2是该反应中间产物,故B错误;
C.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所以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故C正确;
D.慢反应是决速步骤,即反应ⅱ为决速步骤,故D错误;
答案为C。
9.D
【详解】A.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A错误。
B.多充N2,活化分子百分数、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
C.使用催化剂,平衡常数不变,故C错误。
D.降低温度,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化学平衡常数发生变化,故D正确。
答案为D。
10.D
【详解】A.因为反应可逆,所以4molNH3和5molO2反应时,参加反应的NH3小于4mol,则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小于905.9kJ,A不正确;
B.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v正(O2)=v逆(NO),B不正确;
C.平衡后降低压强(增大体积),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混合气的质量不变,物质的量增大,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减小,C不正确;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中NO的含量降低,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与热效应无关,故A正确;
故选A。
12.D
【详解】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温度下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故A错误;
B.A点时,即,非平衡状态,故B错误;
C.高效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移动增大平衡产率,故C错误;
D.若300°达平衡时,根据题意,的转化率为α,消耗的氯气和的物质的量为α mol,反应后的氯气和的物质的量为(1-α) mol,生成的的物质的量为2α mol,平衡常数为,即,故D正确;
故选D。
13. 13 8mol 5︰4 13︰27 9︰13
【详解】(1)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10)mol:6mol=1:2,解得a=13;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其中NH3的物质的量为32mol×25%=8mol;
(3) ,平衡时,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所以×100%=25%,解得b=27,所以平衡混合气的组成为:氮气9 mol,氢气15 mol,氨气为8 mol,则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n(始)︰n(平)=(13+27) mol︰(9+15+8) mol=5︰4;
(4)由(1)知a=13mol,由(3) 知b=27mol,所以a︰b=13mol︰27mol=13︰27;
(5)由(1) (3)可知,开始时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3mo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27mol,平衡时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4mol,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2mol,所以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α(N2)︰α(H2)=︰=9︰13。
14.(1) ③ ④
(2) 0.056mol/(L·s) 40~50s 反应放热,温度高,反应速率快
(3)B
(4) 生成气泡的快慢 阴离子也可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所以将FeCl3改为Fe2(SO4)3可以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不同造成的干扰
【详解】(1)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实验①和②温度一样,锌颗粒大小一样,盐酸浓度不一样,所以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③其他条件相同,温度不同,所以是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④其他条件相同,锌颗粒大小不同,所以是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是③;④;
(2)①根据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得,30s~40s氢气体积的变化量是156.8mL,则物质的量变化是0.007mol,则反应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014mol,浓度变化量是0.56mol/L,ν(HCl)== 0.056mol/(L·s);
②通过表格分析,同样时间段,40~50s氢气的体积变化最大,则40~50s时是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此时反应物浓度不是最大,所以最大的可能原因是金属与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速率变大;
综上,答案是0.056mol/(L·s);金属与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速率变大;
(3)事先在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在不影响产生H2气体总量的情况下,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
A.加入NaNO3溶液,引入硝酸根离子,形成氧化性很强的硝酸,硝酸与金属锌反应不能生成氢气,A项不符题意;
B.加入NaCl溶液,相当于稀释盐酸溶液,使反应减慢,不影响氢气总量的生成,B项符合题意;
C.加入CuSO4溶液,使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少量铜单质,形成铜锌原电池,可加快反应的进行,C项不符合题意;
D.加入Na2CO3,稀盐酸与Na2CO3反应,消耗氢离子,影响最终氢气的生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4)①Fe3+和Cu2+对H2O2分解生成氧气,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比较得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
②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阴离子也可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控制变量,与硫酸铜的酸根一致,避免FeCl3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影响;
故答案是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阴离子也可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所以将FeCl3改为Fe2(SO4)3可以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不同造成的干扰。
15. 5 2 二 ⅤA 原子 或 降温 逆向移动
【分析】X、Y、Z、R、M、N为六种短周期元素,X、R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为第IA族元素;Y最外层有4个电子,位于第IVA族,Z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位于第VA族,M、N最外层有6个电子,位于第VIA族;R原子半径最大,为Na元素,X原子半径最小,为H元素;Y原子和Z原子半径接近、M原子半径大于Y而最外层电子数大于Y,所以Y是C、Z是N、N原子半径小于M ,则M为S元素、N为O元素。
【详解】(1)M为S元素,为16号元素,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原子核外有5种能量不同的电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Z为N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ⅤA族;
(2)N、R、X三种元素的原子可构成一种强碱性物质NaOH,该物质的电子式是;Y元素的氧化物SiO2是制造光纤的主要材料,该氧化物是原子晶体;
(3)反应2MN2(g) + N2(g) 2 MN3(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反应2MN2(g) + N2(g) 2 MN3(g) + Q(Q>0)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K值增大,则欲使K值变大,可采取的措施是降温;
(4)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使得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压强减小,则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逆向移动。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化学平衡常数的书写等,把握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来推断各元素种类为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不大。本题的易错点是第(2)小题中二氧化硅晶体类型的判断,注意二氧化硅是由氧原子和硅原子形成的原子晶体而不是分子晶体。
16.(1) 22 0.02
(2) 及时移去产物 增大压强(或增大反应物浓度)、改进催化剂(任写一种)
(3) 大于 1.3
【详解】(1)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缩短。根据图象可知反应速率:a>b,所以反应温度:a>b,即a表示温度是343 K,b表示温度是323 K。根据图象可知:在343 K条件下SiHCl3的转化率是22%,假设反应开始时SiHCl3的物质的量是a mol,则根据其转化率是22%,可知平衡时n(SiHCl3)=0.78a mol,n(SiH2Cl2)=n(SiCl4)=0.11a mol,假设反应容器的容积是V L,则该温度下是化学平衡常数K=;
(2)在343 K下,要提高SiHCl3转化率,由于反应物只有SiHCl3,可采取的措施是及时移去产物,即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该反应有气体参加,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大体系压强,使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或使用高效催化剂等措施;
(3)反应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a点所在曲线表示的反应温度是343 K。b点所在曲线表示的温度是323 K,所以反应速率:va>vb;
从题图上可知a点所在曲线平衡时SiHCl3的转化率为22%,设投入SiHCl3的物质的量是1 mol,SiHCl3反应量为1 mol×22%=0.22 mol,平衡时SiHCl3物质的量为1 mol-.22 mol=0.78 mol,SiH2Cl2(g)和SiCl4(g)物质的量均为0.11 mol,则x(SiHCl3)=,x(SiH2Cl2)=x(SiCl4)= ,故,a点时,SiHCl3的转化率为20%,同上计算方法可得,此时SiHCl3、SiH2Cl2(g)和SiCl4(g)物质的量分别为0.8 mol、0.1 mol、 0.1 mol,x(SiHCl3)=80%,x(SiH2Cl2)=x(SiCl4)=10%,a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