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10: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草稿纸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因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3分)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最使瑞宣痛快的是钱老人并没完全失去记忆与思想能力,而变为残废。钱老人的神志逐渐清爽,在他看,便是残暴的日本人没有能力治服一位诗人的证明。他切盼能听到钱先生述说被捕受刑的经过,而详细的记载下来。
可是,钱老人的嘴很严。他是绝对不会把被捕以后的事说给第二个人的。他越清醒,便越小心;每每在他睡醒以后,他要问:“我没说梦话吧 ”在清醒的时候,他闭口不谈被捕的事。瑞宣用尽了方法,往外诱老人的话,可老人一听到快要接触到被捕与受刑的话,他的脸马上发白,眼中也发出一种光,象老鼠被猫儿堵住了的时候那种惧怕的,无可奈何的光。一看到这种神气,瑞宣就十分惭愧。可是,惭愧并没能完全胜过他的好奇。
事情的本身是太奇——被日本宪兵捕去,而还能活着出来,太奇怪了!况且,钱老人为什么这样的不肯说狱中那一段事实呢
慢慢的,他测悟出来:日本人,当放了老人的时候,一定强迫他起下誓,不准把狱中的情形告诉给第二个人。假若这猜得不错,以老人的诚实,必定不肯拿起誓当作白玩。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老人的通达是不亚于他的诚实的,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被迫起下的誓言呢?再一想,瑞宣不由的便想到老人的将来:老人是被日本人打怕了,从此就这么一声不响的活下去呢?还是被打得懂得了什么叫做仇恨,而想报复呢?
对钱太太与钱大少爷的死,老人一来二去的都知道了。在他的梦中,他哭过,哭他的妻和子。醒着的时候,他没有落一个泪。他只咬着那未落净的牙,腮上的陷坑儿往里一嘬一嘬的动。老人很喜欢听战事的消息,瑞宣是当然的报道者。这也使瑞宣很为难。他愿意把刚刚听来的消息,与他自己的意见,说给老人听。可是,只要消息不十分好,老人便不说什么,而又定着眼愣起来。他好象有什么极应保守秘密的大计划,必须越少说话越好。瑞宣很为难,因为他不会撒谎,不会造假消息,而又不愿教老人时时的不高兴。他只能在不完全欺骗中,设法夸大那些好消息,以便使好坏平衡,而减少一些老人的苦痛。
虽然钱诗人有了那么多的改变,并且时时使瑞宣为难,可是瑞宣仍然天天来看他,伺候他,陪着他说话儿。伺候钱诗人差不多成了瑞宣的一种含有宗教性的服务。瑞宣猜不透老先生的心里。老人是完全忘了以前的事呢?还是假装的忘记,以便不露痕迹的去报仇呢?真的,钱先生已经变成了一个谜!瑞宣当初之所以敬爱钱先生,就是因为老人的诚实,爽直,坦白,真有些诗人的气味。
金三爷来的次数少一些了。可每逢他来到,钱老人便特别的高兴。这使瑞宣几乎要有点嫉妒了。瑞宣晓得往日金三爷在钱老人的眼中,只是个还不坏的亲友,而不是怎样了不起的人物。
当金三爷也来看病人的时候,瑞宣很注意的听两位老人都说些什么,以便猜出钱老人特别喜欢金三爷的理由。在庆祝保定陷落的第二天,瑞宣在钱家遇到了金三爷。钱诗人带着满身的伤,更容易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他的浑身都酸疼。一见金三爷进来,他便说:“天气要变呀,风多么凉啊!”
“凉吗?我还出汗呢!”金三爷的脑门上挂着不少很大的汗珠。从怀里摸出块象小包袱似的手绢把自己的秃脑袋用力的擦了一番。好大一会儿,他才问亲家:“好点吧?”
钱老人,似乎是故意求怜的,把身子蜷起来。声音也很可怜的,他说:“好了点!今天可又疼得厉害!要变天!”
金三爷捏了捏红鼻头,声如洪钟似的:“也许要变天!一边养,一边也得忍!忍着疼,慢慢的就不疼了!”
瑞宣看出来,钱诗人是崇拜金三爷了。为什么呢?他猜不出。
金三爷走后,钱老人对瑞宣说:“在这年月,有金三爷的身体比有咱们这一肚子书强得太多了!三个读书的也比不上一个能打仗的!”
瑞宣明白了。原来老人羡慕金三爷的身体。为什么?老人要报仇!想到这儿,他不转眼珠的看着钱先生,看了足有两三分钟。是的,他看明白了:老人不但在模样上变了,他的整个的人也都变了。谁能想到不肯损伤一个蚂蚁的诗人,会羡慕起来,甚至是崇拜起来,武力与身体呢?看着老人陷下去的腮,与还有时候带出痴呆的眼神,瑞宣不敢保证老先生能够完全康复,去执行报仇的计划。可是,只要老人有这么个报仇的心思,也就够可敬的了。他觉得老人与中国一样的可敬。一个生活与趣味全都是田园诗样的钱先生现在居然不考虑一切,而只盼身体健壮,好去报仇,他没法不敬重老人的胆气。老人似乎不考虑什么来得及与来不及,而想一下子由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敢流血的战士。难道在国快亡了的时候,有血性的人不都应当如此么?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到钱老人每次被问被捕的话题时那种惧怕的神气,瑞宣就十分惭愧,惭愧的是自己没能去解救钱老人。
B.钱老人觉得:“在这年月,三个读书的也比不上一个能打仗的!”说明钱老人觉得读书无用,自己就深受其害。
C.老人一听到快要接触到被捕与受刑的话,他的脸马上发白,眼中也发出一种光,此处反映了老人深沉的痛苦之情。
D.“伺候钱诗人差不多成了瑞宣的一种含有宗教性的服务”,瑞宣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他对待钱老人有宗教般的虔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三节以钱老人“被日本宪兵捕去,而还能活着出来”这个事情,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B.“瑞宣”是本文的线索人物,由他一步一步展开故事情节,并在他的“明白”中揭示了选文的主题。
C.本文结尾划线部分卒章显志,并且延展了主题的广度,用强烈的反问句激励每一个中国人的报国心。
D.本文写的是普通知识分子钱老人被捕之后的故事,故事结构简单,情节不追求波澜,语言有散文化意蕴。
8.本文作者是如何刻画知识分子钱老人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这篇选文的主人公先后有三种不同的称呼:“钱老人”、“钱诗人”、“钱先生”,请分别探究其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毂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图败晋魏颗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膏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材料二:
魏绛(魏颗的侄子)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秦A图B败C晋D魏E颗F却G退H秦I师J于K辅L氏M亲N止O杜P回Q其R勋S铭T于U景V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定晋国而无后”与《孟子·离娄上》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含义不相同。
B.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战时在君主之右,执武器以护卫。《鸿门宴》中的樊哙即任此职。
C.膏粱,指肥肉细粮,泛指精美食物,此处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与“纨绔”含义相同。
D.淫,意思是放纵、恣肆,与《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淫”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仅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而且还让其后世子孙蒙受恩惠,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B.悼公认为朴实敦厚、好学聪明、果敢决断、沉着镇定的人有助于教导贵族子弟处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隐过失,稳重专一。
C.悼公初次会合诸侯的目的是对宋施以援手,他派张老到处宣扬国君的美誉,观察哪些诸侯是有德义的,哪些诸侯是逆乱的。
D.魏绛任职八年中,九次会和诸侯,安定国家边邑,而被国君授乐器赏赐,魏绛多次辞让后才最终接受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2)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14.晋悼公的谥号为“悼”,是取他英年早逝之意。《逸周书·谥法解》:“年中早夭曰悼。”有人认为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应该给他更好的谥号。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本是弃婴,后居有莘农耕。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奴隶归属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即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深知成功不易:伊吕二人都是先前困窘,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B.本词上片末句使用假设,从正面说明了得遇明主的重要性,暗含对君主的赞美。
C.本词叙事、议论笔触质朴,与《桂枝香·金陵怀古》的风格不同。
D.本词以古喻今,借伊、吕与汤、武君臣相得,表达作者与宋神宗君臣合力的理想。
16.王安石在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如果秦国爱护六国的人民,其结果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用蛟龙起舞、寡妇落泪来衬托箫声的悲咽低回。
(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 , ”两句写久别的情侣在秋天相会,而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 ,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 。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 的创业史,熟悉60多年来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 的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们内心的丰盈与骄傲。她以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真实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她以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
B.她的作品有40多万字,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而且刻画了他们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
C.她以40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D.她在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才产生的心理状态。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 ① ,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
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 ② ,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也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人啊, ③ ,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1.文中加点的两个“我们”能否改成“人们”,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才产生的心理状态。”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中给出了寂寞的定义。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科参考答案
1.A【A.“儒家将‘贫困’……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错误,贫困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原文是“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
2.C【A.“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说法有误,材料一是说“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B.“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错误,文中没有比较“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和“扶贫初期绝对贫困”两者的难度。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错误,原文是说“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因此仅从社会客体评价不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D【A.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B.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C.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D.属于发展性需求,符合相对贫困的特征。】
4.材料一先明确贫困的特点并引出贫困文化这一话题,接着提出后小康时代由于贫困文化的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这一观点,然后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具备韧性的原因,最后指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5.第一问:材料一从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而材料二则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切入,区分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第二问:①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
②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③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
6.C【A..“自己没能去解救钱老人”错,惭愧的是自己不应该那么追问受刑情形,揭示伤疤。B.“觉得读书无用,自己就深受其害”错,钱老人强调的是国破家亡的动乱年代,读书不如投身革命,读书无用论,扩大化了。D.“有宗教信仰的人”错误,此处只是类比,突出瑞宣伺候钱老人的真诚。】
7.D【D.“结构简单,情节不追求波澜,语言有散文化意蕴”错,本文情节比较曲折,悬念最后才解开,语言是记叙文特色。】
8.①侧面描写。瑞宣对钱老人佩服的态度,侧面刻画了钱老人受刑后蜕变成一个勇于抗争的战士形象。②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直接刻画了钱老人饱受折磨默默忍受痛苦的知识分子形象。
9.①称呼“钱老人”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年龄特点身体特点,也为写钱老人羡慕金三爷有强壮身体可以报国做了逻辑准备;②“钱诗人”为了突出主人公原先的身份气质以及优雅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后来蜕变成勇于流血的战士形成对比;③“钱先生”便于表达瑞宣对主人公诚实爽直的敬爱,更便于表达后来对主人公想要勇敢报国的佩服。
10.DMQ【句意:秦国曾图谋打败晋国,魏颗在辅氏击退了秦军,亲手俘虏了杜回,他的功勋铭刻在景公钟上。“秦图败晋”中,“秦”是主语,“图败”是谓语,“晋”是宾语,结构完整,应在“晋”后D处停顿;“于辅氏”是“却退秦师”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辅氏”后M处停顿;“其勋铭于景钟”中,“其勋”是主语,“铭于景钟”是谓语部分,故在“其”前Q处停顿。】
11.D【D.“含义相同”错。“淫”,放纵、恣肆/淫荡、贪色。句意:悼公知道祁奚果断而不放纵/造谣诬蔑,说我是一个妖艳好淫之人。】
12.A【A.“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错,应为重用他们的后代来卫护他们的宗族,而且这仅是对范武子、范文子的宗族的做法,而非对所有有功的人。】
13.(1)西戎各部来请求归顺,(悼公)派魏庄子与他们结盟,从此晋国开始重新称霸诸侯。
(2)有人劝说悼公,悼公才作罢,最终任用魏绛执政,派他去同戎、翟修好。
14.①他有识人之明,且知人善任。②他九合诸侯,和睦戎、翟,功业显赫。③他心胸宽广,知错即改,从谏如流。
15.B【B.“正面说明”错,借用伊尹和吕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英雄不遇明主终将一事无成,一方面暗示了自己对神宗知遇之恩的感激。是侧面暗示。】
16.①比喻。“风虎云龙”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围绕龙、风跟从虎。②夸张。“兴王只在笑谈中”是说伊、吕在轻松从容的谈笑之间就建起了王业,突出能力之强。③反问。“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的意思是“直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伊、吕两人的功劳又有谁能争比”,运用反问突出二人功业之高,语气强烈,不容置疑。④对比。用假如不被重用的结果“老了英雄”,和实际重用的结果“谁与争功”进行对比,表明得遇明主的重要性。
17.(1)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8.耳熟能详;知之甚少;筚路蓝缕;前赴后继
19.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三:一是成分赘余,“40多万字左右”,“多”与“左右”删去一个。二是语序不当,“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语序不当,应改为“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三是搭配不当,“讲述”和“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搭配不当,改为“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20.①连用三个“想……而……”的句式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
②采用排比,从多方面对寂寞的内涵进行阐释,语义上层层递进,增强语势。
21.不能改。文段主要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故使用“我们”在人称上更加统一;“我们”属于第一人称,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便于读者代入,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22.①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
②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
③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
23.【评分标准】(一)基础等级40分
内容项(20分)
  1、诠释
  一等(20-----16分):
  A凡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均视为“符合题意”;
  B紧紧围绕中心主题构思作文视为“中心突出”;
  C材料丰富,充分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充实”;
  D凡是思想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
  E行文合情入理,视为“感情真挚”。
  二等(15-----11分):
  A符合题意同一等;
  B能够围绕主题构思行文视为“中心明确”;
  C所选材料基本能够表达主题,视为“内容较充实”;
  D凡是思想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
  E思想健康同一等;朴实、自然、不造作,视为“感情真实”。
  三等(10------6分):
  A尚能把握材料,行文有所游离,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B尚有中心,但个别游离中心,视为“中心基本明确”;
  C虽有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单薄”;
  D基本符合道德规范,视为“思想基本健康”;
  E有造作痕迹,总体尚自然,视为“感情基本真实”。
  四等(5--------0分):
  A仅仅抓住材料中枝节来立意行文,视为 “偏离题意”;
  B无明确主题,或脱离材料含义作文的,视为“中心不明确”;
  C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视为“内容不当”;
  D观点有背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视为“思想不健康”;
  E行文矫揉造作,视为“感情虚假”。
  2、操作
  ①内容部分评分以A(题意)、B(中心)、C(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D(思想)、E(感情)两项在等内浮动。
  ②四等卷中,凡各项(ABCDE)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字者,在3-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0分。
表达项(20分)
   1、诠释
  ①一等(20-16)
  A、文体特征明鲜,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B、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可视为“结构严谨”。
  C、用词准确,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句式选择得当,可视为“语言流畅”。
  D、字体书写工整、规范、方正,卷面干净,可视为“字迹工整”。
  ②二等(15-11)
  A、文体特征明显,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B、有头有尾,分段合理,可视为“结构完整”。
  C、文从字顺,有1-2处语病,但不影响语意表达,可视为“语言通顺”。
  D、字体比较规范,可视为“字体工整”。
  ③三等(10-6)
  A、有文体杂糅痕迹,但尚能分辨出文体类型,可视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B、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可视为“结构基本完整”。
  C、有3-4处语病,对语意表达并无很大的影响,可视为“语言基本通顺”。
  D、字迹不够规范,但尚能辨认,可视为“字迹基本清楚”。
  ④四等(5-0)
  A、不能辨别文体类型者,可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B、段落划分有严重欠缺,杂乱无章,可视为“结构混乱”。
  C、语病达5处以上,影响了语意表达,可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D、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作文评阅,可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2、操作
  ①表达部分评分以A(文体)、 C(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B(结构)、D(字体)两项,在等内上下浮动。
  ②四等卷中,凡各项(ABCD)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字者,在3-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0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1、诠释
  ①一等(20-16)
  内容上“深刻”,体现在三个方面: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C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表现上 “丰富”,体现在四个方面:A材料丰富;B论据充足;C形象丰满;D意境深远。
  语言上“有文采”,体现在四个方面:A用词贴切;B句式灵活;C善于运用修辞手法;D文句有表现力。
  写作思维上“有创意”,体现在五个方面:A见解新颖;B材料新鲜;C构思新巧;D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E有个性特征。
  ②二等(15-11)
  较有文采:A词语恰当;B句式有变化;C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较有创意:A见解正确;B材料选择得当;C想象合理;D较有个性。
  ③三等(10-6)
  略显文采:A词语较恰当;B能够运用一定修辞手法。
  略有创意:A有一定想象力;B有一定个性。
  ④四等(5-0)
  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2、操作
  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四项16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可根据其中的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② 发展等级应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和“说明”要求评分,再参照“基础等级”上下浮动评分。
  ③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两项得分都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分只能在四等给分。
  四、其他
  1、关于题目:试题要求“自主确定标题”,缺标题者扣2分。
  2、关于字数:试题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诗歌按行计算。
  3、关于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但扣分上不封顶。
  4、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5、关于没有写完的作文
  ①主体已写出,只是没有结尾的作文,仍按基础等级标准评分,也不影响发展等级的评分。
  ②主体未写出,或300字以内的(不包括300字)作文,在10分(包括10分)以下给分,直接记在“内容” 栏中,其他3个给分栏记0。
  6、关于套作和抄袭的作文
  ①无自己构思及立意,仅对原材料进行复述或模仿置换等均视为套作。凡属于套作的作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均在三等(包括三等)以下适当评分。
  ②怀疑为抄袭的作文,须提供被抄袭的文章或准确的线索。经确认后,此类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内给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③凡是与题中材料没有任何联系的作文可视为“文不对题”。此类作文在10分(包括10分)以下给分。直接记在“内容”栏中,其他三个给分栏记0。
【立意】寂寞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状态,既与个体内心状态息息相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从寂寞的边界和自我调适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寂寞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寂寞、调适寂寞,既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怀,也是社会共同责任的体现。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答案第4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