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第1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尝试搜集《战国策》中的故事,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战国策》。《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恣肆,铺张扬厉,后人称赞它“文辞乎上薄六经,下绝来世”(宋代李文叔《书战国策后》)。
本文为《战国策·魏策》的最后一篇。写的是魏国灭亡之后,附属于魏国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秦国已于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先后“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的附属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轻取安陵国。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于是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
二、合作探究
1.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1)听范读音频,留意文章的停顿和不同的语气语调,并在教材上做标记。
(2)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把握语气语调。
2.疏通文意。
(1)理解《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重难点文言词语,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2)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
3.梳理课文内容。
全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结合历史背景,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体会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等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一、知识回顾
1.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二、文本研读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朗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简要概括。(可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并进行概括。)
三、合作探究
1.把握矛盾冲突,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唐雎和秦王经过了几个回合的较量?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并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特点。(默读课文第2~4段,先从文中找出两人针锋相对的句子,再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
(2)唐雎所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的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回答,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补充。)
(3)在这场外交斗争中,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唐雎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朗读文中描写唐雎语言的句子,在矛盾冲突中进行分析。结合文中语句揣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进行归纳。)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赏析下列句子。
(1)“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
3.探究本文的写法,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结合故事情节,总结课文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特点,从文章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并归纳整理。)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
2.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时光倒流,你是安陵国的一位普通公民,知道唐雎的事迹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学习目标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新课导入
点我放视频《秦灭六国之战》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外交家凭借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尊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前有蔺相如智斗强秦,完璧归赵;后有唐雎不辱使命,令秦王“长跪而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走进战国末期,领略唐雎这一位“士”的风采。
秦王
唐雎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文学常识,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01
第一课时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四百九十七篇。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四十五年时间。《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矛盾和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写作背景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已相继被秦国吞并。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安陵在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知识链接
传统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2)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5)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
(6)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唐雎( ) 庸( )夫 色挠( )
谕( ) 怫( )然 免冠徒跣( )
抢( )地 彗( )星 韩傀( )
休祲( ) 天下缟( )素
jū
·
读音易错。
yōng
náo
yù
fú
xiǎn
qiāng
huì
guī
jìn
gǎo
·
·
·
·
·
·
·
·
·
·
注意部首的写法。
注意读音。
整体感知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ɡuǎ)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fú)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ɡ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ɡ)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诸之刺王僚(liáo)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ɡ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点我放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疏通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交换
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施予恩惠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答应
喜悦、高兴
连词,于是
派遣
出使
疏通文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在意。错:同“措”。
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
介词,凭借
介词,把
当作
疏通文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增广、扩充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副词,仅、只是。
违背
介词,从
即使
疏通文意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百万,血流千里。”
横尸在地
疏通文意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裸露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碰、撞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赤脚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介词,用
疏通文意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
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同“苍”
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
吉祥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不祥
疏通文意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横尸在地,血流五步远,
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拔
一定
疏通文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露面胆怯之色
明白,懂得
只,仅仅
连词,表修饰
道歉
介词,因为
文言知识梳理
1、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
“错”同“措”,放置、安置。
“仓”同“苍”,青色。
文言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1. 非若是也( )
2. 岂直五百里哉( )
3.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4.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5. 长跪而谢之曰( )
( )
6. 以头抢地尔( )
古义:这样; 今义:动词,表判断
古义:仅仅,只是; 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古义: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表转折
古义:一种坐姿;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古义:碰,撞; 今义:抢夺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以君为长者(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1.以
·
·
·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
亦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
2.徒
·
·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3.夫
·
·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愿终守之(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长跪而谢之曰( )
4.之
·
·
·
助词,的
代词,指安陵国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代词,指唐雎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5.使
·
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6.而
·
·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顺承,不译
·
文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
1. 且秦灭韩亡魏( )
2. 请广于君 ( )
3. 轻寡人与( )
4. 虽千里不敢易也( )
5.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6. 天下缟素( )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使……灭亡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数量词用作名词,千里的土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使……流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
·
·
·
·
·
·
·
·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者,……也”表判断。
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
省略句
挺剑而起
省略主语“唐雎”,即“(唐雎)挺剑而起”。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
文言知识梳理
◆成语积累
免冠徒跣:
摘下帽子,光着脚。文中指庸夫发怒时的样子。
02
第二课时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故事中人物有秦王、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秦王想要用“易地”的名义来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最终完成使命,使秦王折服。
任务一 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3、速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部分
(2、3)
主体部分。写唐雎在秦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
(4)
故事的结局。写秦王“色挠”屈服,长跪道歉;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即安陵君拒绝了秦王“以大易小”的主张,但又怕得罪秦王,因此派唐雎前去出使秦国。
作用:1.交代出使背景,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呈现双方矛盾,营造紧张气氛,衬托唐雎的胆识勇气。
5、从安陵君的话中,可以看出安陵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言辞委婉谨慎和态度坚定果决的英明君主。
合作探究
任务二 角色演读,深入分析
1.请同学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语言特点。小组长注意安排组织,务必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随后我请一个小组来展演。(5分钟)
2.请一组同学角色朗读,其他组的同学注意做好点评。
3.请一位同学点评,从朗读语气、情态方面进行点评。
合作探究
唐雎与秦王经过三个回合的斗争,在文中找出他们的表现。
秦王 唐雎 言行 态度 言行 态度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且秦灭韩亡魏
怫然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色挠,长跪而谢之,韩、魏灭亡
质问施恩
加惠威胁
骄横狡诈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
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义正辞严
有理有节
断然拒绝
怒气冲冲
盛气凌人
武力恫吓
逼其屈从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缟素
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
毫不示弱
针锋相对
誓死不让
折服秦王
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合作探究
秦王的语言,表现出他性格的多面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其许寡人”“不听寡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逆寡人”“轻寡人”“秦灭韩亡魏”
“天子之怒……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以头抢地尔”
“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
盛气凌人
道貌岸然 假仁假义
奸诈骄横
强悍残暴
狂妄无知
随机应变 阿谀奉承
语言
性格
合作探究
追问:由此可见,秦王和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盛气凌人、强悍残暴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有胆有识、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善于斗争、忠君爱国、舍生取义
合作探究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塑造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原因:秦王害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作用:反衬。用秦王的屈服、前倨后恭,侧面烘托了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英雄形象。
合作探究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
针锋相对、
言之有“据”
唐睢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任务三 合作交流,论说启示
合作探究
任务三 合作交流,论说启示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
从唐雎的说话技巧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合作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
对比
衬托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
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
安陵君的软弱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
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
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
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们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唐雎这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试举例说明。
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两次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
蔺相如:战国时期,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氢弹之父——于敏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地质学家——李四光
数学家——华罗庚
为了国家富强,为了民族崛起,为了新中国能够摆脱贫穷、落后、被压榨的命运,奋身投入伟大但艰苦的科研事业。
拓展延伸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完成使命的故事,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课堂检测
1.《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 , ,
2.《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勇敢机智地用“士之怒”来跟秦王的“天子之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句子是: , , 。
3.《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希望自己与历史上的三位刺客一样有胆有识的句子是: , , 。
4.《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认为百姓的愤怒只不过是:
, , 。
5.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 ”进一步揭穿了秦王的骗局,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6.《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以利益诱骗的句子是:
, !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天下缟素
怀怒未发 休祲降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
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尔
虽千里不敢易 岂直五百里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开端)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发展、高潮)
抵制骗局(发展)
反击护国(高潮)
取得胜利(结局)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获赞,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一、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悦”“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悦”,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映,他从“不悦”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标红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反问语气
陈述语气
反问语气
疑问语气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疑问语气
感叹语气
陈述语气
感叹语气
课后思考与探究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标红词语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易:交换。 其许: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虽然:即使这样。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广:增广、扩充。 逆:违背。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仅仅。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