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赤壁赋
苏 轼
1、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背诵《赤壁赋》;
2、梳理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鉴赏写景抒情说理融合的特点;
3、把握苏轼情感变化过程,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苏轼
(1036-1101)
字
号
别称
谥号
朝代
词作风格
代表作
身份
子瞻,又字和仲
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派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苏东坡、苏仙
文忠
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
东坡的生平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 苏辙、王安石 曾巩
辛弃疾
黄庭坚
黄庭坚、米芾 蔡襄
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三苏
唐宋八大家(文学)
苏辛(词)
苏黄(诗)
苏黄米蔡(书法)
文体知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
“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形式上)它特点是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多采用主客问答式。
“赋”是风靡两汉文坛的文学样式,后世不少评论家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
Eg: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文章背景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44岁
58岁
61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宋神宗
纠正字音
壬戌 桂棹 余音袅袅
幽壑 嫠妇 山川相缪
舳舻 愀然 旌旗
酾酒 横槊 渔樵
扁舟 匏尊 蜉蝣
无尽藏 狼籍 枕藉
rén 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í
jiè
成语归纳
杯盘狼藉
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正襟危坐
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文章翻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慢,缓慢
同“嘱”劝人饮酒
一会儿
白茫茫的水汽
放任
V.往,去
同“凭”,乘
词尾,…的样子
状语后置
互文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弥漫,笼罩
比喻小船
越过
驾
起,作
像
conj.表转折
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prep.在
prep.在
prep.从
n.-v.唱
文化常识
壬戌: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配地支,60年一循环。)
常见的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例:《赤壁赋》“壬戌之秋”
2.年号纪年法。 例:《琵琶行》“元和十年”
3.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前一个小时为初,后一个小时为正。如:“子正”是24时
3.【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19-21点为一更,21-23点为二更…)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dié) 晡时(bū)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一月、二月、三月……类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腊月”。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
根据一年中四季和节气来记录月份的方法。各季节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称代。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2、干支纪日法。传说为黄帝时大桡所造,尧即位之日为第一个甲子。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日法
文化常识
上弦、下弦:初7-初8;22日-23日
胐(fěi):农历初三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既,已经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
正月初七为“人日”。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
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
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
七月初七晚叫“七夕”。
七月十五为“中元日”。
八月十五为“中秋日”。
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
十月十五为“下元日”。
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知识补充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吕氏春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读音一:zhǔ V.
①接连,跟随
②连缀,撰写
③聚集
④嘱托
⑤邀请,劝请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读音一:shǔ
①n.类
②n.等,辈
③n.亲属
①v.隶属,归属
②v.管辖,掌管
文章翻译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时
逆流而上
依,循
v作使动,使……起舞,使……流泪
心中的情思
词尾,……的样子
寡妇
主谓倒装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
定语后置
细丝
断开,截断
眺望,向远处看
唱
歌词
歌声
表修饰
知识补充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
孔子绝粮陈蔡。(《论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汉书》)
①断开,截断
②断绝
③停,止,消失
④横渡
⑤超过
(1)V.
以为妙绝。(《口技》)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
①达到极点
②没有出路的,封闭的,陡峭的
①很,非常
②完全,绝对
(2)adj.
(3)adv.
文章翻译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容色改变的样子
端正【危言危行】
adj.-v.整理
代箫声
n.-状,向西,向东
通“缭”,盘绕、围绕
当
夺取
n.-v.,下,攻占;东,向东进军
斟酒
本来
表转折
n.→v.捕鱼砍柴
表顺承
宾语前置
被动句、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这样
表承接
prep.被
prep.在
adj.词尾
语气词,表示疑问
文章翻译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n.-意动,以……为伴,以……为友
助词,的
表并列
葫芦做成的酒器
来
n.作状:像蜉蝣一样
偕同,一起
主谓之间,取独
以,而:表修饰
轻易地
余音,指箫声
状语后置
片刻
永远
prep.在
prep.给
文章翻译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吗
容往,代指这,指水
表转折,却
代词那,指月亮
终究
消减和增长
发语词,表假设,如果
句首发语词
表假设,如果
即使
取独
只有
听到
看到
宾语前置
表转折
表修饰
pron.它
代词,它
语气词,表示疑问
文章翻译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得到
禁止
尽
这
原意指“天”,现在所说的“自然”
课下注释③
享受
表修饰
酒杯
通藉,凌乱
已经
介词,在
再
取独
取独
adj.-v.天色变白,天亮
状语后置
一起
之
拓展延伸
一、人称代词
1、代自身或对方。可译为“我”或“你”。
例:(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蔺颇蔺相如列传》
(2)君将哀而生(使…活下去)之乎 《捕蛇者说》
2、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他们”“它”等。
例:(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2)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鸿门宴》
二、指示代词,可译为“此”、“这”、“这样”
例:(1)之二虫,又何如?《逍遥游》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胡为乎遑遑于何之? 《归去来兮辞》
四、结构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与中心语是领属关系,可不译。
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与中心语是同一关系,可译为“这样的、那样的”说是指示代词也可。
例:(1)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取消独立性后该句子就做了某句子的成分了),可不译。
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3)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6、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例:(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7、用在中心语之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例:(1)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马之千里者。《马说》
(3)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五、语气助词
“之”字用在句末,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名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出。
例:(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文章研读——第一段
思考:本段可分几层 你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
根据赤壁之景划分本段层次。
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人物活动。
月出前:写景—叙事
月出后,写景—叙事—抒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章研读——第一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诵”“歌”
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
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心胸舒畅,无拘无束
第一段——小结
月白风清 水天相连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景色1
活动 :举酒属客 诵歌
东山之上 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景色2
活动:纵 凌
感受: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情感基调是“乐”
文章研读——第二段
思考:本段可分几层 分别描写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的歌声
客人的箫声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文章研读——第二段
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文章研读——第二段
赏析苏轼所唱之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高洁的品性
贤君明主
香草
美人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正面描写: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
夸张、想象
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的十分形象真切
细弱悠长
感人肺腑
文章研读——第三段
思考:文章第三段客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思考:客人因何而悲?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英雄谢幕
自身渺小
人生短暂
理想难得
第二段——小结
情怀阐发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拓展延伸
思考: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有那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文章研读——第四段
思考:针对客的悲情,苏子做了怎样的回答?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对秋江秋月,顺手拈来,以水与月设喻,融会古今
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看待消长、盈虚、得失
豁达乐观,随遇而安
文章研读——第五段
思考:听了苏子的回答,客有何反应?
客喜而笑
满面春风,换去愁颜
文章研读——第五段
思考:文章最后一段写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用这一景象作结有何作用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与表现手法】
结构上: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情感上: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内容上: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文章小结
思考: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
乐-悲-乐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拓展延伸
思考: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艺术特色
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
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文章小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课堂检测
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 。”
(2)《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 。”
(3)《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
(4)《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歌窈窕之章
诵明月之诗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