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综合复习题(内蒙古地区适用)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综合复习题(内蒙古地区适用)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11:2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中)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史实是( )
①车同轨②修建骊山陵③统一度量衡④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023上·内蒙古乌兰察布·七年级校联考期中)“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代表。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 )
A.军事防御 B.抑制商贸 C.便利交通 D.宣示国威
3.(2023上·内蒙古乌兰察布·七年级校联考期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商 B.夏 C.春秋 D.秦
4.(2021·辽宁盘锦·中考真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即着手制定以‘统一’为原则的文化改造计划。”下列措施属于“文化改造计划”的是(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设置丞相 C.建立郡县制 D.统一文字
5.(2022上·广西贺州·七年级统考期中)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6.(2023上·广东江门·七年级统考期末)“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该词条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性质是( )
A.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 B.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
C.刘邦反抗项羽残暴统治的正义战争 D.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7.(2023下·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对外征战 C.削弱侯国 D.增加徭役
8.(2019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西汉初年统治者当时的“中国梦”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希望皇权至高无上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9.(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中)下列历史事件对我国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是( )
①春秋时期争霸战争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③统一文字、货币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10.(2023下·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考古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八股取士 D.“打倒孔家店”
11.(2022下·陕西咸阳·七年级统考开学考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导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2.(2023下·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A.有组织,有准备 B.反对黑暗统治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起义口号
13.(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西域地区(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设置 D.甘英出使大秦
14.(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考期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
B.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C.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和香料
二、综合题
15.(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阅读下列有关农业方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材料三: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材料四: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材料五:秦孝文王以李冰为郡守。……冰乃壅江作棚(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故……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的启示。
(4)阅读材料四,说说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促使农业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它的修建发挥了什么作用?
(6)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农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
16.(2023上·内蒙古乌兰察布·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材料二 ……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决心反抗秦封朝的残暴统治。
材料三 刘邦率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二出自一次起义,写出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和起义地点。
(3)材料三记录了刘邦入咸阳城的历史。请结合所学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4)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它带给我们深刻启示。请你谈谈治理国家应该怎样做才能长治久安?
17.(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中)七年级某班同学以“秦的统一”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秦朝(秦始皇)搭好了大一统的框架,创立的大一统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社会大一统、交通大一统、文字大一统。
——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材料三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答出两点)
(2)根据材料二,从“大一统的框架”中任选两个,举出其具体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8.(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统考期中)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对我国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在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材料一中“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发生于哪一年?“统一宇内”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秦之固】
材料二:秦王朝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县下设乡、里。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多梯级的统治结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实施的行政制度及该制度的实行的历史意义。回答“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塔尖的职位名称。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措施
经济 统一A 制度;以秦国的B 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通用。
文化 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C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秦之亡】
材料四:秦王足以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祸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贾谊《过秦论下篇》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19.(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组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历史。
材料二 学者眼中的秦始皇
作者 著作 观点
翦伯赞 《秦汉史十五讲》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国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上册》 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加上防备匈奴的有30万,戍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人。当时全国约有2000万人口,其中有200万壮劳力脱离生产。同时,秦始皇时刑法已经非常苛重,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1)阅读材料一并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从文字、制度等方面)
(2)从材料二表中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20.(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统考期中)秦朝的建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一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制度,并将图二填写完整。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谈谈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1.(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古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例如: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三: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他付刀币。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
(3)材料三中的这些问题秦始皇是怎样解决的?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汉朝统治者选择的“统治思想”属于什么学派?汉朝统治者为“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而采取的具体统治措施是什么?
22.(2023下·内蒙古乌海·七年级校考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王朝大事年表》
秦朝 汉朝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至40多郡。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
——摘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
(3)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请写出西汉政府对新疆地区加强管辖所设置的机构?
材料三 汉代丝绸之路图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请将下面丝绸之路的路线补充完整。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古代中西方的交流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5)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条古老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的宝贵启示。
23.(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考期末)中国古代注重以友好交往为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七年级(1)班排练的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
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材料四 2003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
材料五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1)材料一历史短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短剧中“陛下”和“爱卿”分别指谁?
(2)材料二反映了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4)材料四中,“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5)材料五中“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4.(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中国为“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一种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尽管统一本身并不能保证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的
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无比向往,感激涕零。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提炼出一个恰当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说说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25.(2023下·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又称“张骞凿空”。
(1)根据材料一回答,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
(2)结合课本和材料一回答,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二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都护的设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3)根据材料二用史事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三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和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统治和经济文化交流,①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修建骊山陵是秦始皇残酷无道的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是各诸侯国之间的防御工事,秦朝开始修筑的长城是阻断北方草原民族入侵中原的一道军事防御工事,所以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军事防御,A项正确;抑制商贸、便利交通、宣示国威都不是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D项正确;夏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排除A项; 春秋、西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朝代,但还没有形成封建制度,不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排除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设置丞相是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建立郡县加强 中央对地方进行管理,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得出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ABC项都是暴政的影响,但不是最根本性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争霸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B项正确;秦朝灭亡前,刘邦、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反抗秦朝属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秦灭亡以后,项羽、刘邦成为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领导权的战争,排除A项;楚、汉双方为争夺帝位的战争,故“反抗残暴统治的正义战争、体现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对外征战不属于当时的治国政策,排除B项;削弱侯国,是针对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排除C项;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的是减轻徭役措施,“增加徭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当时统治者的“中国梦”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故C正确;项羽的残余势力不足以威胁到西汉的统治,故A错误;加强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是汉武帝大一统的目的,故B错误;解除朝中大将兵权是宋太祖的举措,故D错误;故选C。
9.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春秋时的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也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的统一;各民族相互接触,有利于促进民族触合等;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③秦朝统一文字、货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A项正确;BCD项组合不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中“西汉海昏侯墓……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大风气”指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正确;“焚书坑儒”出现在秦始皇时期,排除A项; 八股取士出现于明朝,排除C项;“打倒孔家店”与近代新文化运动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减轻或废除刑罚,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减轻或废除刑罚,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鼓励流亡的百姓返乡垦荒,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恢复三十税一的制度,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导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与“文景之治”不符,排除A项;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不是导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排除B项;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与“文景之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遇上大雨无法前行,按照秦律戍守误期就要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故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A项正确;秦末农民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黄巾起义反对的腐败黑暗的统治,排除B项;秦末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排除C项;秦末农民战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黄巾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 吉”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 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东汉对于西域的有效管理,排除B项;班超在西域都护任上还命令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尽管甘英最终未能到达大秦,但也成为了有史记载以来西行最远的中国人,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录,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在文化方面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拜火教(明教)等;技术方面主要有:冶铁、熬糖等;实物方面主要有胡瓜(黄瓜)、胡豆、胡椒、大蒜、香菜等,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1)主要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措施:鼓励耕织。
(3)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而艰辛的,要坚定改革的目标不动摇。
(4)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5)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6)因素:生产技术的革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合理的政策等。
【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图一“铁质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幅图片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措施:根据材料二“……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同“奴”)。”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中鼓励耕织的措施。
(3)启示:根据材料三“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的启示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而艰辛的,要坚定改革的目标不动摇。
(4)政策:根据材料三“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使农业得到发展;盛世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文景之治”。
(5)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作用:根据材料五“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6)因素: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技术的革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合理的政策等。
16.(1)社会状况:秦朝徭役、兵役繁重,刑罚严酷。
(2)领导人:陈胜、吴广;地点:大泽乡。
(3)重要原因:刘邦善于用人、重用人才;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4)做法: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详解】(1)社会状况:根据材料“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2)领导人及地点:根据材料“我们因遇雨误 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封朝的残暴统治”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因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原因:根据材料“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结合所学可知,刘邦以法治军,善于收揽人心、善于用人;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4)做法: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17.(1)原因: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各国变法的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文化大一统措施:统一文字。
经济大一统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统治。
(3)历史意义: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得出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依据材料一信息“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得出,各国变法的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措施: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政治大一统”可知,这体现在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经济大一统”可知,这体现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交通大一统”可知,这体现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文字大一统”可知,这体现在统一文字。
作用: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实行“大一统的框架”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统治。
(3)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8.(1)时间:公元前221年。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制度:郡县制。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名称:皇帝。
(3) 度量衡制度 圆形方孔半两钱 小篆
(4)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时间:根据材料信息“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县下设乡、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名称:根据材料信息“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多梯级的统治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塔尖的是皇帝。
(3)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秦王足以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故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启发: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从秦帝国的兴亡中得到的正确启发即可。如通过秦朝因暴政而亡的史实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9.(1)历史信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文字。
(2)示例一
观点: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
论述:他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加强中央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总之,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
示例二
观点: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论述:他统治时期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剧了社会矛盾。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是一个暴君。
【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候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个郡,在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根据“四方古印字体相同”得出,秦始皇统一文字,将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拟定一个观点,如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然后明确写出选择的材料中的历史事实,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补充的历史事实,如他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在地方采取的措施,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加强中央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可见,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
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等信息可以确定观点,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论述的时候结合秦始皇的暴政阐述即可,如论述:他统治时期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剧了社会矛盾。最后结论升华,我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是一个暴君。
20.(1)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①郡②县
(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意义: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或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制度:分析材料一,根据图一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系列可知与分封制有关,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人口赐给功臣或贵族,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统治集团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依据图二“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朝建立的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填写:依据图二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委县令,郡县长官都由皇帝或朝廷任命,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因此①郡②县。
(2)措施:依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可知,分别对应的是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这些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或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1.(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儒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详解】(1)根据材料“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2)根据材料二“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可知,秦始皇面临的问题是货币和度量衡不统一,因此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汉朝统治者选择的“统治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领导地位。
22.(1)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2)中央集权制度。
(3)设置西域都护。
(4)张骞出使西域。
A.西域B.大秦(欧洲)。
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详解】(1)秦朝:根据材料“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分成36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这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朝:根据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结合所学汉武帝史实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冲击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结合所学秦朝史实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中央有皇帝、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确立了一套中央至地方的中央集权体制。
(3)根据所学西汉史实可知,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驶国家主权,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西汉政府对新疆地区加强管辖所设置的机构是西域都护。
(4)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这加强了西汉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补充:根据所学丝绸之路史实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起点是西汉时期的长安,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越过白龙堆至古盐泽西北的楼兰古城,进入西域。从楼兰古城开始分为两道,分别经过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大秦,即欧洲,因此题干路线A、B处分别是西域、大秦。影响:根据所学丝绸之路史实可知,丝绸之路开辟后我国一些技术如铸铁冶炼、开渠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西域及其他国家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加强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根据材料“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可知,这条古老丝绸之路对我们的主要启示是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平等互利,包容互鉴,才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1)张骞出使(通)西域;汉武帝,张骞。
(2)为国分忧、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不辱使命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3)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4)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5)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详解】(1)根据材料一“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可知,材料所述事件与出西域有关,且出使的目的与匈奴有关。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因此,历史事件是张骞出使西域;“陛下”和“爱卿”分别指汉武帝和张骞。
(2)根据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张骞为国分忧、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不辱使命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往来;根据材料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可知,丝绸之路还促进文化上交流。所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在西汉时就已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即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5)根据材料五“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可知,“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24.(1)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统一”相关,表述合理即可)
(2)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
(3)图一:推行“推恩令”;图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图三: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图四: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
【详解】(1)根据材料“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中国为“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一种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尽管统一本身并不能保证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与统一相关的内容。所以,围绕“统一”,提炼观点即可,如: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交通方面,车同轨,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
(3)根据材料三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根据材料三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样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根据材料三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的措施有: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根据材料三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5.(1)原因: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第一次中外交流。
(2)促进了西汉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4)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详解】(1)根据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又称‘张骞凿空’。”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第一次中外交流,所以被称为“张骞凿空”
(2)根据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进了西汉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可知,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主要路线”可得出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