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23上·内蒙古包头·七年级校考期末)“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段文字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考期末)"三国鼎立"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标志"三国鼎立"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是( )
A.曹操建魏 B.曹丕称帝 C.蜀汉建立 D.孙权建吴
3.(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末)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版图最大的北方政权,曾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前秦的少数民族是( )
A.氐族 B.匈奴 C.羌 D.羯
4.(2022上·陕西西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政策的是( )
①西周②秦③汉④西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2上·河北石家庄·七年级统考期末)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宋、齐、梁、陈、北朝 B.宋、梁、齐、陈、北朝
C.宋、陈、梁、齐、南朝 D.宋、齐、梁、陈、南朝
6.(2022上·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战国—□—西汉—□—三国—□—东晋—□,方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
7.(2023上·内蒙古通辽·七年级校考期末)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国以前,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但也出现过几次短期的统一。下列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曹魏 ②前秦 ③西晋 ④北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2上·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9.(2019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历史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B.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C.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
10.(2019·山东·统考中考真题)“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1.(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司马迁 C.王羲之 D.张仲景
12.(2022上·湖南衡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祖冲之—科学家 B.王羲之—书法家
C.顾恺之—雕塑家 D.司马迁—史学家
13.(2022上·黑龙江佳木斯·七年级统考期末)生活于东晋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是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
14.(2018上·广西防城港·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纪念祖冲之,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
A.改进了造纸术 B.研制“麻沸散” C.写出《水经注》 D.精确计算圆周率
15.(2021·河南商丘·校考三模)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这些石窟的开凿反映了( )
A.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中国雕塑水平不断提升 D.丝绸之路影响加强
16.(2019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王羲之 D.张仲景
二、综合题
17.(2023上·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期末)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强,故秦无而天下统一。
——《战国策·秦策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君是谁?他的这次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汉姓。”
——《资治通鉴——魏孝文帝传》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哪位皇帝?哪项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你想想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18.(2023上·内蒙古兴安盟·七年级校考期末)材料: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材料中“汉化先行者——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从平城到洛阳”后,北魏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3)根据材料概括此时期民族交融的意义?
(4)你认为哪些因素客观上能推动了民族交融?
19.(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历史一脉相承、延绵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示话分立]
材料一
[迁徙话开发]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迁都话融合]
材料三: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示中A和B处分别是什么政权?
(2)材料一图示中哪一政权曾经统一了全国?导致该政权从此衰落的一场内乱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指出文中“皇帝”是谁?,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其中两项改革措施并阐述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20.(2023下·内蒙古乌海·七年级校考开学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古代史部分主题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时期:史前时期 时期: 时期:
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内容:1.北京人 内容: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1.三国鼎立
2.半坡居民 2. 2.
3.河姆渡居民 3. 3.
4. 4. 4.
(1)请补全笔记二与笔记三所处的时期。
(2)请从下列提供的内容中选取正确内容补充到笔记一、笔记二、笔记三,使笔记完整。
江南地区的开发;云冈石窟;陈胜、吴广起义;炎帝、黄帝的传说;黄巾起义;东晋的兴亡;光武中兴
21.(2023上·内蒙古赤峰·七年级统考期末)七年级某兴趣小组确立探究主题“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因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农耕体现了我国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
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河姆渡人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会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人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半坡人饲养猪和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人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材料三 《史记·秦本纪》曰,当时秦僻在雍州,各诸侯强国都视秦为戎狄之邦,不让参加会盟。……在战国大国竞争中,秦国的这种不利地位,迫使秦国奋发图强,迅速改革。……秦孝公即位,决心承继父亲革新图强,选拔人才,下令招贤。……商鞅在此情况下,开始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变法改革运动。他的变法……使秦国“移
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材料四 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307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伯禹(大禹)”和“李太守(李冰)”推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
(2)概括材料二中两种农耕生活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总结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温馨提示:1.观点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和反问句;2.论述要举2—3个例子来论证观点;3.要有结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2.(2023下·内蒙古巴彦淖尔·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qǐ zǐ之利,充仞Rèn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变化
(2)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23.(2023上·内蒙古呼伦贝尔·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道。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此外,两汉时,与中国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国际贸易足迹远达安息、罗马等国家。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实现整体的汉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为“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北方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方人口迁徙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和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发生战争,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以少胜多,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曹操无关,排除A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领导的,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交战,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项正确;魏国由曹丕建立,曹操建魏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曹丕称帝、蜀汉建立都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排除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前秦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西汉建立后,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但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当时的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东晋灭亡后,420年——589年,中国的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根据图中序号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朝代的更替顺序是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7.C
【详解】根据题干中“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分别统一过黄河流域。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曹魏和③西晋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③的A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南北朝时,前秦和东晋发生淝水之战,前秦失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这场战争的具体描写,D项正确;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均是东汉末年的战争, 巨鹿之战是秦朝时期的战争,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氏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C正确;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ABD错误;故选C。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由此可知,汉帝国灭亡后到隋朝建立统一之前,历经的“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运用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还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A项正确;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排除B项;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排除C项;张仲景是东汉名医,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不是雕塑家,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项正确;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家,排除AB项;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故D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名医华佗研制"麻沸散",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写出《水经注》,排除ABC。故选D项。
【点睛】
15.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石窟的修建主要源于佛教的传入,题干三大石窟的开凿正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选项A符合题意;题干中的石窟都位于我国北方,和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石窟的开凿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雕塑水平提升无关,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石窟的开凿和丝绸之路影响无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运用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还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著名的农学家,B排除;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C排除;张仲景是东汉名医,D排除。故选择A。
17.(1)人物:商鞅;成效: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皇帝:北魏孝文帝;措施:改汉姓;措施: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制等。
(3)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商君”指的是商鞅(或公孙鞅,卫鞅)。
成效: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皇帝:据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汉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
措施:据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汉姓。”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为汉族姓氏的史实。
措施: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除了改汉姓,还有: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制等。
(3)启示: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围绕“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作答即可。
18.(1)鲜卑族
(2)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给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等。
(3)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4)各民族间的长期交往、各民族的长期杂居、统治阶级的改革、民族政权间战争等。
【详解】(1)少数民族: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结合材料“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可知,材料中“汉化先行者——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2)措施:根据材料“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平城到洛阳”后,北魏推行的汉化措施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给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等。
(3)意义:根据材料“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4)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间的长期交往、各民族的长期杂居、统治阶级的改革、民族政权间战争等,都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
19.(1)A:北魏;B:东晋。
(2)西晋;八王之乱。
(3)原因:①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②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工具;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4)北魏孝文帝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十六国后期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420年,东晋交亡,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故图示中A和B处分别是A:北魏、B:东晋。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西晋政权280年统一了全国,导致该政权从此衰落的一场内乱是八王之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未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战争因素、劳动力、技术、自然条件等着手,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等。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皇帝”是北魏孝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措施还有: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改汉姓、学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族和汉族人联姻等。孝文帝改革在民族交融和增强国家实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0.(1)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魏晋南北朝时期)。
(2)笔记一:炎帝、黄帝的传说笔记二:陈胜、吴广起义;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笔记三:东晋的兴亡;江南地区的开发;云冈石窟;
【详解】(1)根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可知笔记二反映的应该是秦汉时期;根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鼎立”等信息可知笔记三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开凿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汉时期,炎帝黄帝的传说是在史前时期,黄巾起义是在秦汉时期,东晋的兴亡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光武中兴是在秦汉时期。所以属于笔记一的是炎帝、黄帝的传说,属于笔记二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属于笔记三的是东晋的兴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云冈石窟。
21.(1)大禹成功治理洪水;李冰兴修都江堰。
(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居住在房屋里,过着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会制作陶器。
(3)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或者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鼓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4)原因:a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社会比较安定;d南北方民众共同努力等。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禹”推动当时经济发展的大事是大禹治理洪水,“李太守”推动当时经济发展的大事是李冰兴修都江堰。
(2)根据材料二“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可以得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根据材料二“种植水稻”“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可以得出,出现原始农业;根据材料二“河姆渡人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可以得出,居住在房屋里,过着定居的生活;根据材料二“他们饲养家畜”“半坡人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可以得出,饲养家畜;根据材料二“会制造陶器”“他们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可以得出,会制作陶器。
(3)本题是小论文题,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围绕材料三“革新图强”提炼一个观点;紧扣观点,选择能够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进行论述;论述要全面深入、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要规范。
例如:根据材料三“商鞅在此情况下,开始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变法改革运动。他的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可以提炼观点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或者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鼓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4)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开发的原因,可以从劳动力、技术、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劳动者辛勤劳动等角度分析。如:a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社会比较安定;d南北方民众共同努力等。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2.(1)变化: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
(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和先进的农业工具和技术;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统治者重视生产发展;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保护自然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可知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落后。根据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qǐ zǐ之利,充仞Rèn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可知反映了南朝是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故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变化,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
(2)根据所学知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和先进的农业工具和技术;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统治者重视生产发展;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保护自然环境等。
23.(1)特点:贸易路线多;贸易范围广;参与国家多。历史人物:张骞。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主要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发生。有利条件: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原因:为了巩固统治;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对汉文化衷心钦慕。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特点是贸易路线多;贸易范围广;参与国家多。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材料二中北方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北方人口迁徙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是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原因是为了巩固统治;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对汉文化衷心钦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