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11: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28年9月,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自己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因受到污染而发霉,实验室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它一倒了之。但弗莱明没有________,他要看是哪种霉菌在捣乱。于是他拿起培养皿来仔细观察,想了解为什么发霉的培养液就不能再用。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
弗莱明立即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兴奋地迅速从培养器皿中刮出一点霉菌,________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透过厚厚的镜片,他发现这种青绿色霉菌是终于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霉菌。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论文。接着,弗莱明制取了少量青霉素结晶,先后到两家医院,请医生临床试用于人体,但遭到拒绝,青霉素被打入冷宫。(    )。在这种既不能做临床试用也不能批量生产的情况下,青霉素从此________,弗莱明也只好在1931年暂时放弃了继续研究,但是一直在让那个培养皿上的青霉素________。直到生化学家钱恩和病理学家弗洛里成功分离出青霉素之后,青霉素才于1943年在美国投入量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循规蹈矩  小心翼翼  销声匿迹  传宗接代
B.循规蹈矩  谨小慎微  偃旗息鼓  休养生息
C.安分守己  小心翼翼  偃旗息鼓  传宗接代
D.安分守己  谨小慎微  销声匿迹  休养生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发现这种青绿色霉菌是最终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霉菌。
B.他发现青绿色霉菌是最终能杀死这种葡萄球菌的青霉菌。
C.他终于发现这种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绿色霉菌是青霉菌。
D.他终于发现能杀死这种葡萄球菌的青绿色霉菌是青霉菌。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不能临床试用,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被打入冷宫
B.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被打入冷宫是因为不能临床试用
C.提取太困难是青霉素被打入冷宫的一个重要原因
D.青霉素被打入冷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取太困难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成功的得来,看似一蹴而就,________,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________,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一粒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即使环境恶劣,也仍可能生存;但如果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不论春雨下得多么恰到好处,也同样无济于事,它只会在土地里发霉乃至腐烂。________。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来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重要区别。
6.下面文段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没有语病,语意准确。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9时许,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通告了首张黑洞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见到黑洞的真容。黑洞照片于2017年4月5日到14日拍摄,冲洗照片花了近两年时间。最初,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吴庆文见到它时,第一反应是:爱因斯坦的预言真的成真了。“在2016年发明引力波之后,人们寻找到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一块最后缺失的拼图”,吴庆文说。这意味着人类对黑洞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里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根据下面的说明文字,为“日晷”下定义。(不超过30个字)
据史料记载,日晷又称“日规”,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晷面的正反两面平均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影子投射到的格子,即指某一时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8~9题。
美丽的银河曾引发人类无数的遐思。一百年多来,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银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在我们认识到,__①__,而且只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银河系中包含数千亿颗恒星,太阳也只是其中普通的一颗。但是,作为我们身居其中的星系,__②__,对于我们认识宇宙中其他星系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起源等重大课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一直是天文学家研究的重点,天文学家也一直在尝试还原银河系的百亿年历史。
目前,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在演化的晚期阶段整体上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再也没有发生过和其他星系碰撞的剧烈事件。但是,__③__。天文学家预测,在5亿年后,银河系将吞噬掉目前距银心5万光年的人马座矮星系。同时,(  ),二者将在大约40亿年后发生碰撞,最终合并成一个椭圆星系。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仙女星系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正向银河系移动
B.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的仙女星系正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向银河系移动
C.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的仙女星系正向银河系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移动
D.仙女星系目前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正向银河系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移动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要点,为“圭表”下定义。要求不超过50个字。
圭表是一种天文仪器,通过度量日影长度来计时。它是由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上有刻度,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用以测定表影的长度;表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标杆,放在圭的南、北端,与圭垂直。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就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类新星的光变存在准周期振荡,这一结果对研究双星物质吸积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类新星是一类长周期、高吸积率的激变双星,白矮星主星从充满洛希瓣的晚型红矮星次星吸积物质,在自己的周围形成高温的吸积盘。这类激变双星具有与新星类似的物理特征,是研究新星爆发、吸积物理过程和探讨激变双星演化等的天然实验室。六分仪座SW有较深的掩食,轨道倾角约78度,轨道周期为3.24小时,刚好处于轨道周期空缺的上边缘。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用国内中小口径望远镜对六分仪座SW进行10年左右的监测,并结合历史上的观测资料,首次在类新星中发现了约10年的光度准周期性振荡。此项研究结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20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①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荒而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②到15岁时,他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③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 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④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常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⑤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物理的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的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⑥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多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合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1803年9月6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⑦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收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结论。
⑧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自学物理、数学。
B.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治疗方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
C.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对气象、大气、气体物理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D.道尔顿过惯了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因此,对于原子理论建立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没有丝毫兴趣,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5.阅读文章第⑥段,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大蝎座旁。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
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宋史·天文志》
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宋史·仁宗本纪》
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因此,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
(摘编自汪珍如《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
材料二:
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现代天文学是一门对天体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其二,现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对象大都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要更精确地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或者提出一种理论往往要在长时段的观测积累的基础上,而理论之正确与否也有赖于观测资料来加以验证。人类的观测能力是有限的,而对古代天象记录进行现代天文学意义下的研究,则尽可能地化解这一矛盾。
古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天象记录,这构成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由于天象的重要星占价值,历代官修史书均有专门的部分(“天文志”“五行志”“灾异志”等)来记载象征着天命转移的天象,尤其是特殊天象更是受到历代史官的重视。客星记录也不例外。
欧洲、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的缺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记录具有唯一性。对此,英国天文学家克拉克与斯梯芬森曾专门讨论过。正像中国古代拥有大量丰富的天象记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文化的原因,其他文明天象记录的缺失之原因也大抵如是。
上述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使得古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天象记录在现代天文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也使得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观测数据而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一部分。
(摘编自吴燕《中国的古客星记录的现代研究》)
材料三:
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的”。我国汉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古希腊逻辑演绎体系的算法,这种算法比较机械,却正符合计算机的程序化。吴文俊先生利用增乘开方法与正负开方法在HP25型袖珍计算器上编制程序,竟可以解高达5次的方程,而且可以达到任意预定的精度。他说:“继续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色,建立机械化的数学,是本世纪以至绵亘整个21世纪才能大体趋于完善的事。”
科学史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1955年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看到我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超新星纪录和射电源关系的论证之后,兴奋地说:“建立在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的‘超时代’的最新科学——无线电天文学——的成就,和伟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纪录联系起来了。”王元等3位院士指出:“通过我国古天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现代所得的一些天文现象的研究得以大幅度‘向后’延伸。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应受到广泛重视。”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来研究超新星遗迹、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等问题,已成为各国的热门课题。
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有很具体的应用科学史是20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门现代学科,与数理化地生相比,只是一个后生小辈,但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充,研究方法在不断地现代化,如计算机手段、量化分析等只要我们思想清楚,方向正确,不懈努力,相信我国的科学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摘编自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史中关于“天关客星”的记载,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对现代天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B.尽管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但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
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验证相关理论。
D.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之所以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因素影响。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述“天关客星”的史料时,在古代纪年日期后标注公元纪年日期,体现了作者严谨细致的写作态度。
B.材料一附上关于客星记录的甲骨文图片,既佐证了文本相关内容,又让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C.在阐述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应用价值时,材料一具有从古到今的纵向视野,材料二则进行了中西方的横向比较。
D.我国古代天文、算术等诸多领域有丰富成果,但在现代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说明我国科学史研究大有可为。
10.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李约瑟认为,不能轻视中国从汉到元、明制作星图的传统,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没有能与中国星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
B.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悠久完整的地震记录,既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也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C.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规律的有力佐证。
D.《左传》中对月食有系统的记载始于公元前720年,这一时间与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首次记录月食的时间相一致。
11.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学校开展“学史增信”系列活动,若以“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A
解析 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超出本分的事。句中强调弗莱明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做,用“循规蹈矩”更恰当。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句中强调的是弗莱明十分小心,用“小心翼翼”更恰当。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
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句中是说青霉素从此不再公开出现,用“销声匿迹”更恰当。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休养生息: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句中是说弗莱明让青霉素不断生长,用“传宗接代”更恰当。
2.答案 C
解析 画横线句子语序不当。根据前后文的句意可知,“终于”应该修饰“发现”,“能杀死葡萄球菌”是青绿色霉菌的特征,“这种”应该限定“青绿色霉菌”。比较四个选项,C项修改正确。
3.答案 D
解析 括号前的内容表述的是青霉素被打入冷宫的第一个原因——不能临床试用,由后文“也不能批量生产”等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青霉素被打入冷宫的另外一个原因,这样就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都提到了青霉素“提取太困难”,从括号前后文的内容看,意思上都符合语段表述的内容。D项以“青霉素”开头,与上文衔接更连贯些。故选D。
4.答案 A
解析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机遇与成功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可排除⑥;A、C两项都有①,故应重点辨析③和④,种子在“严寒和干旱”的条件下不可能吸收养料和水分,因此选A。
5.答案 (示例)①科学解决理论问题 ②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③既有密切联系
6.答案 ①“通告”改为“发布”。②“成真”改为“应验”(或删掉“真的”)。③“发明”改为“发现”。④“一块最后”改为“最后一块”。⑤“里程”改为“阶段”。
7.答案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8.答案 B
解析 “以相对太阳每秒300千米的速度”应该放在“向银河系”前面,排除C、D两项;结合“二者将在大约40亿年后发生碰撞”可知,此处语境应该是强调仙女星系正在“移动”,而不是“目前距离地球的距离”,排除A项。
9.答案 ①银河系不仅不是宇宙的全部 ②研究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 ③这种状态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10.答案 圭表是由标有刻度、正南正北平放的圭和直立放在圭南北端的表组成的,通过度量日影长度来计时的天文仪器。
11.答案 关键信息:①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类新星的光变存在准周期振荡;②这一结果对研究双星物质吸积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③此结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术期刊上。
1.答案 A
解析 文中信息表明是“痕迹”而非“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
识和观念”也不妥当。
2.答案 C
解析 文中信息表明大衍历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而不是《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注意“它”的指代性。
3.答案 C
解析 C项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
4.答案 C
解析 A项原文是“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B项原文是“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没有提到“如何治疗色盲”;引起社会重视的是文章,而不是“治疗方案”。D项道尔顿之所以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是因为他“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
5.答案 (1)道尔顿在对气象进行观察和对气体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后,对原子理论研究产生了兴趣。(2)道尔顿通过大胆的假设进行原子理论探索,他设想各种气体都是由微粒构成的。(3)道尔顿对原子进行研究时,充分利用前人的科研成果,他换算原子的相对质量就利用了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4)道尔顿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予以发展,针对牛顿物质微粒同性相斥理论,他提出“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的观点。
6.答案 (1)发现了人类中存在的色盲病症。(2)研究气象、气体,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3)开展原子理论研究,换算出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
7.答案 求学方面:(1)家庭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性条件,道尔顿出身贫寒家庭,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2)酷爱读书,对学习对象的浓厚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内在动力;(3)勤奋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保障;(4)虚心学习前人的成果,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果,把前人的成果作为创新的阶梯。
处世方面:(1)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一条勤奋学习、奋力拼搏的生活道路;(2)为人处世,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如此才
能赢得社会的尊重;(3)将科学研究作为立身之本,倾其一生,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4)安守清贫,生活朴素,淡泊名利。
研究方面:(1)研究科学,需要广泛的知识做基础,包括数学、自然,还有哲学、文学等;(2)研究科学必须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坚持学习;(3)研究科学,需要实际的观测、观察,特别是对观测结果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4)研究科学,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创见;(5)研究科学,要学会利用、借鉴、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
(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8.答案 D
解析 A项,“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错误,材料一“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是说天关客星的发现意义重大,而不是罕见。B项,“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古人观测目的的相关说法,“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错误,“天关客星”的观测是公元1054年,记载在宋代,而现代观测到的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C项,“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错误,材料二是说“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
9.答案 B
解析 B项“更加通俗易懂”错误,附上甲骨文图片不会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10.答案 C
解析 材料二观点是: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有其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C项,“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体现其唯一性,“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规律的有力佐证”体现其可行性。A项,体现唯一性;B项,体现可行性;D项,体现唯一性。
11.答案 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材料一的科学结论是“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这一结论首先经过了假说阶段,先是发现了“蟹状星云”,瑞典天文学家从位置上推测“蟹状星云”与1054年天关客星可能有联系;然后经过了验证阶段,先测出膨胀速度,再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进行确认,又经过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论证,最后才得出科学结论。
12.答案 ①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成为现代理论的一部分;②科学史研究能够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③科学史研究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