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1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11:5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柏拉图给“美”下定义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试图在孤立静止的语境中概括美的本质。
B.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真正得以实现,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必须同处在一个维度。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B.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述了美既在感知中,又在情景中,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探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美,应该用联系的、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的。
C.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复杂的,其审美价值的高低之分不会削弱审美的重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为改革开放迈出了一大步。
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12月14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8年12月18日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创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他强调,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摘自《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8年12月18日)
材料二: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
年份 1978 2001 2005 2009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134 2 366 3 255 5 153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343 6 860 10 493 17 175
图1:摘自国家统计局关于改革开放30年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报告
图2:摘自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三:
12月10日至11日,“2018从都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200余位外国前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专家学者、商界领袖热议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会上,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说,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改革开放成绩对我们讨论未来40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国韩国局”局长福满曾说,正是“中国改革所采取的渐进式、实验式的模式,与东欧和苏联的改革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以实验的方式先在少数地区试点,实践成功后再进行推广,成为中国的独特经济改革模式。
面对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全新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因而开始关注中国道路的特色和优势,希望吸取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经验,为不少国家解决现代化的困惑提供了启迪:只有结合本国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摘自《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孙应帅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材料四:
在当前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受到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情况下,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在这一进程中获益的不仅有中国人民,也有其他国家的人民。中国帮助联合国实现了千年发展计划的减贫目标,中国对维护多边主义做出巨大贡献。“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要避免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从气候变化、经贸投资,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符合2030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我们希望变得繁荣,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愿景,需要一个共同的发展,需要构建共同的繁荣。当今的中国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来保证国际多边主义机构在基于国际秩序的情况下,继续发挥显著作用。”
(摘自《世界多国前政要点赞中国改革开放成就》2018年12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创造了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历程的奇迹。
B.材料二图1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乡村收入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
C.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瞩目,其渐进式、实验式的独特经济改革模式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D.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世界上渴望发展与繁荣的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图2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其增长金额与幅度都超过了图1所示的改革开放前30年。
B.世界各国前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专家学者、商界领袖热议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其中不乏认同肯定与高度评价。
C.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全新发展之路。
D.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中国避免了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为维护多边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6.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伟大成就,请结合材料概括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6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1909—2004),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B.“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C.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D.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8.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本文选择了“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廉 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B.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C.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D.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导致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尊重、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一律、一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机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结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大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大夫的儿子一样发展。
D.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认为士大夫没有廉耻与国家败亡有着内在联系,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3分)
译文:
(2)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3分)
译文:
(3)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
[明]张煌言②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 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③金心:菊的花朵。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地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15.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论语》中的很多论述,无不 地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由于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都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 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用、大行君子之道。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抽丝剥茧  直言不讳  彰明较著  不二法门
B.披沙拣金  直言不讳  昭然若揭  不二法门
C.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彰明较著  金科玉律
D.披沙拣金  直截了当  昭然若揭  金科玉律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
B.这种比起讲究“用”,更看重“学”;比起讲究“行”,更看重“知”的理念
C.这种不仅讲究“学”,也看重“用”;不仅讲究“知”,也看重“行”的理念
D.这种比起讲究“学”,也看重“用”;比起讲究“知”,也看重“行”的理念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仅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B.故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不都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C.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D.故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 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② ,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压倒, ③ 这是为全人类所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⑤ 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① ② ③ ④ ⑤
A 尽管 / 因为 因而 却
B 如果 那么 因为 / 但
C 若 那么 / 同时 并
D / 于是 因为 因为 然而
20.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追求真理是西方哲学家共同的目标,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哲学家即使怀疑一切,也是以此为方法,而不是以此为结论。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对传统仍然要有基本的尊重,他公开宣称:“我希望你们和我年轻的时候一样,在还不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前,能够遵守两样东西,一个是城邦的法律,一个是城邦的信仰。”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尚未成年、不能由自己作出决定之前,必须遵守法律,并且信奉祖先的传统宗教。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① ,二者都是社会重要的传统资源。因此,遵守法律和信仰,可以化解很多人生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苏格拉底明明可以逃狱,② 。至于追求真理,③ 。
21.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请找出来;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通 告
各位业主: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1.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2.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3.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2020年7月1日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1)格式:
(2)语体:
22.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3分)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答: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了。——(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答案 C
解析 C项“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于文无据,结合“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等分析,原文无法推断出“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2.答案 D
解析 A项“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错误,应该是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B项第四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C项“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错误,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论述了审美价值实现的过程。
3.答案 C
解析 C项“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错误。结合“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分析,文本中没有表达一般人都能感知到抽象之美,也没有表述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形象之美。
4.答案 C
解析 “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借鉴”表述有误,材料三原文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吸取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5.答案 B
解析 A项“幅度都超过了”错。C项“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是中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基础,而是从中国发展中得到的启示。D项“避免了”表述不当,原文是“要避免”。
6.答案 ①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取得巨大发展与进步,使数亿人口脱贫,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特别让发展中国家看到希望,获得启示和经验。
③改革开放使中国有能力在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世界发展和繁荣,维护多边主义秩序。
7.答案 A
解析 B项听课者的“唏嘘声”有赞叹张岱年先生记忆力好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情感方面的因素,原文说“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C项把“自强不息……”几句话“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把它说成张岱年“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不恰当。D项理解不当,“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的是季羡林,而不是刘鄂培。
8.答案 ①以刘鄂培对往事的回顾,从侧面间接地交代了张岱年前半生在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遭受磨锉的经历。②以刘鄂培与张岱年的对比,突出了张岱年虽然具有与刘鄂培相同的坎坷遭遇,但性格不为之改变的广阔的胸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③由概括地评价张岱年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巧妙过渡到下文分项具体交代张岱年的品行。
9.答案 ①本文节选一些往往不为一般的人所了解的小事,表明作者对传主了解之深,更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②以小见大,以小事来表现传主的性格,更有利于从细节上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③写这些小事,涉及面比较广,有治学、日常生活、学术素养、提携后学等多方面内容,这就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
10.答案 B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11.答案 B
解析 致:取得、得到。
12.答案 B
解析 “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错,应为表现世道衰微之时仍有坚守礼义之人。
13.答案  (1)大概是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2)凡是统治国家和治理军队,必须用守礼教导军民,用守义勉励军民,使(他们)有知耻之心。
(3)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口袋。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大概是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在谈论士人的道理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没有羞耻心啊。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说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退,正道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所造成的。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有段内容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略微懂得一些书表奏章,教他说鲜卑话,以及弹奏琵琶,也快要熟练理解了,凭着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疼惜他的。’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倘若借助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那些曲意逢迎讨好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治理军队,必须用守礼教导军民,用守义勉励军民,使(他们)有知耻之心。当人有了知耻之心,从大处谈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马,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环,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集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把它们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一律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难道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14.答案 D
解析 “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解读有误,张诗的前两句是叙事,不是直抒胸臆。
15.答案 ①郑诗把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写出菊花的高洁、清幽,表现了自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②张诗写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像铁骨那样坚硬,支撑花朵不受风雨侵袭而偏斜,表达了自己抗清爱国的坚贞志气。
16.答案 C
解析 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此处形容“追问”,与“拣选”无关,应选“抽丝剥茧”。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语境不涉及“隐瞒”与否,而强调“简明”,故应选“直截了当”。彰明
较著: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昭然若揭:真相大白,多用于形容含贬义的事物。此处语境是“‘实用理性’精神”,应选“彰明较著”。不二法门:独一无二的门径。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根据语境,应选“金科玉律”。
17.答案 A
解析 根据下文“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可知,语段认为“用”与“行”比“学”和“知”更为重要,且二者应为递进关系,故选A。
18.答案 D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使”导致主语缺失,二是否定词“不”的语序不当。A、C两项主语缺失,B项语序不当,故选D。
19.答案 B
解析 ①处表假设,③处表原因,⑤处表转折。据此即可确定答案。
20.答案 (示例)①而信仰则是对人生所作的高标准的要求 ②却仍然选择遵守法律的原因 
③则须等到有独立思考能力后比较适合
解析 本题所给文段探讨的是法律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材料讲了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但他强调要遵守法律和信仰。需要补写的内容在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第①处,上文说的是“法律”,这里显然应填“信仰”,由“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可确定应填“而信仰则是对人生所作的高标准的要求”一类的内容。第②处,“明明可以逃狱”,意味着苏格拉底没有逃狱,再由上文“遵守法律和信仰”“这也是”可确定此处应填“却仍然选择遵守法律的原因”一类的内容。第③处,上文提到“追求真理”,就要联系前文说的“在还不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前,能够遵守两样东西……法律……信仰”,据此可确定此处应填“则须等到有独立思考能力后比较适合”。
21.答案 (1)各位业主(或“称呼”)未顶格写;落款单位与日期位置颠倒。
(2)①“叫”改为“责成”或“安排”;②“开”改为“行驶”;③“澡堂子”改为“浴池”。
22.答案 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本材料讲述了对待错误的态度及其相应的结果。泰戈尔的话告诉我们拒绝错误,就等于拒绝真理;朗根尼西的话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提倡要敢做,敢犯错误;普朗克的话强调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犯错误在所难免。
参考立意:①回避错误,就是在拒绝真理。②敢于犯错,敢于实践。③拒绝错误,是通往成功的绊脚石。④在犯错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