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11: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4分)
答: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了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8.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9.《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宗本,善骑射,隶契丹帅赵延寿麾下,尝以事说延寿,不能用。及延寿被执,举族南奔。汉祖得之,擢拜随州刺史,署遵诲随州牙校。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遵诲之舅也,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二年,讨秦、凤。与贼战于唐仓,先登陷阵,擒蜀招讨使王鸾以献,克秦、凤二州。太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凭藉父势,太祖每避之。他日论兵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太祖乃辞宗本去。及即位,一日,便殿召见,遵诲伏地请死,帝令左右扶起,遵诲再拜呼万岁。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太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乾德六年,以西夏近边,授通远军使。遵诲既至,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刲羊酾酒,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太宗即位,兼领灵州路巡检。遵诲不知书,豁达无崖岸,多方略,能挽强命中,武艺皆绝人。在通远军凡十四年,安抚一面,夏人悦服。尝有剽略灵武进奉使鞍马、兵器者,遵诲部署帐下欲讨之。夏人惧,尽归所略,拜伏请罪,遵诲即慰抚令去。自是各谨封略,秋毫不敢犯。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五十六。帝轸悼久之,遣中使护葬,赗赙加等。(节选自《宋史·董遵诲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B.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C.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D.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便殿”是帝王休息宴游的别殿。时董遵诲获罪免职,皇上只能在便殿接见他。
B.“登闻鼓”指朝堂外的悬鼓,是古代帝王为了表示愿意听取谏议或冤情而设的。
C.“西夏”指宋朝时由党项羌族建立的政权,其与宋朝国土接壤,常有战事发生。
D.“封略”即疆界,“封”与“略”均可指边界,如“(晋)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董遵诲领命冲锋,建立战功。随高怀德出征时,军队在高平与晋军遭遇,他受命趁晋军阵脚未稳,率奇兵突击晋军,为打败晋军创造了条件。
B.董遵诲好顾脸面,为人率性。他和太祖讨论战事,由于所述理由大多被驳倒,便不顾礼仪,拂衣而起,以致太祖震怒之下将其父宗本驱逐出去。
C.董遵诲抚边有方,获得成效。他担任通远军使时,一到任就杀羊斟酒犒劳各族酋长,并晓谕朝廷政策,恩威并施,使得各族酋长一时心悦诚服。
D.董遵诲处理边事,进退有度。西夏抢劫灵武进奉使的物品,他立即部署军队,打算讨伐;西夏人认罪并归还物品后,他又宽容抚慰,不再追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
译文:
(2)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
译文:
14.董遵诲经历太祖、太宗两朝,所受礼遇和委任依旧,而且被允许自行处理军事,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
(2)王实甫《长亭送别》中“ ? ”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生动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享受冬天,坐在田园的篱笆上,领略那片静谧的轻松。享受冬天,① ,欣赏穿梭人群中写满沧桑的面孔。享受冬天,坐在火炉旁,倾听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享受冬天,坐在山巅,感受大自然的粗犷与旷达。守住冬天的这片寂静,抛开心中的忧虑,便会走进抒情诗的意境。站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享受纷纷扬扬的柔性,做个儿时的快乐的梦。走在呼啸的山风里,去与冬天较量,去与冬天摔打,去与冬天拥抱。让残酷雕塑你的青春,让挫折铸造你刚毅的灵魂,让失败锻炼你不灭的韧性。让寒风吹乱你的黑发,让酷霜降临你的肩头,然后去谱写青春的雄浑。冬天为勇者喝彩,把怯懦者击得粉碎。
冬天像个憋足劲的小伙子,穿着朴实无华的外衣,跃跃欲试,为自己事业的辉煌孕育了青春的激越。冬天是果实灿灿的秋天的延伸。冬天是风和日丽的前奏。我们不能沉醉于那片秋之收获,要把自己的汗水融入冬天的缓冲与再造,让我们憧憬的春天更富有魅力。秋天里写不完的曲子,你尽管搭个生命的温室,② ;春天里要勃发的风景,在冬天里做量的积累。冬天里没有孤独和忧伤,有的是悠悠的白云,明净的天空,凌空的白鸽,无边的风景。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比喻、排比
B.对偶、反复、引用
C.比拟、比喻、引用
D.对偶、反复、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穿着朴实无华的外衣的冬天,像个憋足劲的小伙子,跃跃欲试,为自己事业的辉煌孕育了青春的激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俗语有云:“是药三分毒。”①之所以不少人认为药物都有严重的副作用的原因,②是一些不良商家对这个概念的炒作。一般来说,一种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③如果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也有一些其他作用。④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⑤但是吃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未必都是由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引起导致的。⑥在合格药物的常规使用中,如果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不当,⑦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⑧因此,患者在吃药时一定要谨遵医嘱,⑨切勿不要自行变更用药方式、调整用药剂量等。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20年2月14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透露,近日,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实验室联合多家研究机构,最新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据介绍,仅需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且患者的血浆稀释500至1 000倍后,仍能检测出阳性条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这一试剂盒在湖北某医院进行了应用试验。通过对部分临床已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阳性(但PCR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血样进行复检,该试剂盒能检测出相当部分(IgM)阳性,提示可与核酸检测形成互补。
答: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崔卫平
2010年10月,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自己的手机上,写下这句话,并发到微博上,经转载,这句话在网上广泛流传。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举国哀悼,哀悼那些在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努力,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向好。
以上这些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答案 D
解析 A项“本质特征”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于文无据。B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一“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可见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C项“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材料三中“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体现这一点。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从材料三“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可见小说语言也是体现诗性的一方面。
2.答案 B
解析 A项“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从材料二“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可见其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同时社会历史价值也是始终存在的。C项以偏概全,从材料三“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可见除了人物刻画外,景物描写也是一方
面。D项对孙犁小说特点概括有误,选项中“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于文无据,从材料三“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可见孙犁侧重对人物动作细节的刻画。
3.答案 D
解析 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A项无景物描写。B项也无景物描写。C项无人物刻画。
4.答案 ①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②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③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
解析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法;“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属于引用,故得出引证法;“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此处对“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进行举例,属于例证法。
5.答案 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
追求。②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解析 从材料一“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可见要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性、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从材料二“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可见要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从材料二“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可以得出要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从材料三“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可以得出要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从材料三“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可以得出要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从材料三“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可以得出要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6.答案 A
解析 A项“没有女演员”错。原文“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所以,“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7.答案 C
解析 C项“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效果。
8.答案 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
解析 此题从“自信积极”“追求进步”“勇敢无畏”等角度概括汪可逾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她的言谈举止,列举具体的事情进行分析。例如,“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小说中的汪可逾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这表现了她是一个自信、积极的女学生。“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这表明她积极追求进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概括为: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据此,本题从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9.答案 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
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诵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解析 阅读小说,找到文中对汪可逾的演奏的描写语段,结合上述所说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由此可见,内容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结构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可见,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诵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综上分析,本题从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10.答案 B
解析 找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边”“遵诲”“其境”“之”“夷落”“太祖”“功”“罗州刺史”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遵诲率兵深入其境”意思是“董遵诲率兵深入他们的境内”,该句结构完整,语意完整,其后断开;而下一句“击
走之”意思是“打跑他们”,故应在“境”和“击”之间断开,排除C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语意表达不完整,中间不能断开,“遵诲率兵深入其境”意思是“董遵诲率兵深入他们的境内”,排除A、D两项。故选B。
11.答案 A
解析 “时董遵诲获罪免职”无中生有。
12.答案 B
解析 “以致太祖震怒之下将其父宗本驱逐出去”理解不当。“太祖乃辞宗本去”意思是“太祖于是辞别董宗本离去”,而不是“其父被驱逐出去”。
13.答案 (1)我正在赦免罪过奖赏功劳,难道会念前恶吗?你不要再担忧,我将任用你。(得分点:“赦过赏功”“岂”“汝”。)
(2)经历太祖、太宗朝,委任和礼遇始终没有废弃,允许他自行处理军事。(得分点:“委遇”“替”“便宜”。)
14.答案 ①作战勇敢,深得皇帝信任。②有谋略,能让敌人心悦诚服。③对皇帝忠心。
参考译文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亲董宗本,擅长骑马射箭,隶属契丹帅赵延寿部下,曾经用事例劝说而赵延寿不采纳。等到赵延寿被抓获,(董宗本)全家南逃。汉祖得到他,提拔他为随州刺史,安排董遵诲为随州牙校。周显德初年,世宗向北征伐,大将高怀德,是董遵诲的舅舅,上表推荐董遵诲随行。军队驻扎在高平,与晋军相遇。将要交战,晋兵还没有形成队形,高怀德命令董遵诲先率奇兵突击他们,晋军溃败,大军跟进,于是打败了他们。显德二年,讨伐秦州、凤州。与敌人在唐仓交战,董遵诲首先冲锋陷阵,抓获蜀招讨使王鸾来进献,攻克秦州、凤州二州。太祖没有显达的时候,曾到汉东客游,依靠董宗本,而董遵诲凭借父亲的势力,太祖常回避他。有一天谈论战事,董遵诲的理由大多被驳倒,拂衣而起。太祖于是辞别董宗本离去。太祖即位后,一天,在便殿召见董遵诲,董遵诲俯伏在地上称死罪,太祖命令左右把他扶起,董遵诲再次下拜呼万岁。不久董遵诲部下有一士兵击登闻鼓,控告他违法的十多件事,太祖不加追究。董遵诲更加惶恐羞愧等待处置,太祖召来告诉他说:“我正在赦免罪过奖赏功劳,难道会念前恶吗?你不要再担忧,我将任用你。”董遵诲两次跪拜感动流泪。乾德六年,因为西夏靠近边境,授为通远军使。董遵诲到任后,召集各族的酋长,晓谕朝廷的刑罚与恩惠,杀羊斟酒,宴饮犒劳很周到,大家都心悦诚服。几个月后,西夏人又来侵扰边境,董遵诲率兵深入他们的境内,打跑他们,并且俘虏、杀死很多敌军,缴获羊马几万,夷人部落得以平定。太祖嘉奖他的功劳,就地授为罗州刺史,使职位如同过去。太宗即位后,董遵诲兼任灵州路巡检。董遵诲没有读过书,但豁达而没有城府,多有谋略,能拉硬弓射箭中的,武艺都超绝于人。在通远军总共十四年,安抚一方,西夏人心悦诚服。曾经有人抢劫灵武进奉使的鞍马、兵器,董遵诲部署部下要讨伐他们。西夏人害怕,全部归还抢走的东西,跪拜请罪,董遵诲慰抚他们,叫他们离去。从此各自严守疆界,秋毫不敢进犯。经历太祖、太宗朝,委任和礼遇始终没有废弃,允许他自行处理军事。太平兴国六年,(董遵诲)去世,享年五十六岁。皇帝痛悼许久,派遣宦官护葬,赠给助丧财物增加一等。
15.答案 B
解析 此诗是杜甫赠别友人郑炼之作,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B项“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意思是“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深感不安和震惊”。“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错误,不是“日后陪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
16.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阔天高,何时会面。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是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异地。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17.答案 (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2)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3)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18.答案 A
解析 没有引用,排除B、C两项;没有反复和借代,排除D。
19.答案 将主语放在前面,从语意语感上看,和前面的文字的联系更紧密。前面的句子的主语也是冬天,没有定语的修饰,从音韵上是一致的。原句是先把冬天比作小伙子,然后说它穿着朴实无华的外衣,是合情合理的承接。而改动的句子,先拟人了,然后再说它像小伙子,衔接不够自然。
解析 抓住原句和改写句子句式句意和表达效果的区别加以分析即可。
20.答案 ①坐在大都市的立交桥上 ②再继续动听的歌谣
解析 ①这是个排比的句子,句式上参照前面“坐在田园的篱笆上”,语意上要和后面的“欣赏穿梭人群中写满沧桑的面孔”对应起来,所以答案是“坐在大都市的立交桥上”或坐在其他能看到穿梭人群的地方即可。②照应前面的“秋天里写不完的曲子”,所以答案为“再继续动听的歌谣”。重点是做到语意相承。
21.答案 ①;删去“之所以”或“的原因”。③;“如果”改为“既”。⑤;删去“引起”或“导致”。⑨;删去“切勿”或“不要”。
22.答案 钟南山指导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采一滴血15分钟内可获检测结果。该试剂盒已进行了应用试验。
23.写作指导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本题所给材料是一首小诗,全诗围绕“你”和“中国”展开,可以看出,材料想探讨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开头两句“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的中国”点明“你”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是“你的”,所以“中国”是你的“依靠”,而“你”对“中国”有着责任和义务。接下来四句,“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则进一步说明了“你”与“中国”密不可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显然这四句诗强调了“你”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影响。最后两句“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是把个人对国家的影响形象化,提出对个人的期许和要求,个人应为国家的光明而奋斗。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题应围绕“个人与国家”来写作,而且要侧重谈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影响。可以分析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个人的形象代表国家,个人强国家才能强等;还可以谈在国家建设中个人应如何去做,表现家国情怀,如,个人应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应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应勇于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等等。
参考立意:(1)勇于担当,实现中国梦;(2)国家复兴,我的责任;(3)个人的形象代表国家;
(4)个人强,则中国强;(5)个人自尊,则国有尊严;(6)每个人都应有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