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10 12:3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段 中学 学科 地理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一
课题 热力环流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的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教学部分,热力环流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空气环流的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中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已有"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铺垫,“热力环流”的学习为后面的气压带、风带、季风气候、气旋、反气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阐述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2.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进行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是在大气受热过程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原理,较为抽象,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力,学习过程中,较为具有挑战性。所以需要借助示意图,以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这三个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逻辑关系这条主线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选择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解,并将原理实际应用于实践中如:海陆间热流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知识有探究欲望,但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乐于在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刚学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较差,故综合思维水平低,学科理念尚未形成,难以想象和理解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难以将大气与物理知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迁移应用。学生可通过课堂观察动画演示、合作探究后尝试绘出热力环流图,可通过观看动画、阅读图片信息后比较气压大小,从而总结规律,也可通过海陆风归纳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在教师指导下演绎出城市风与山谷风的画法,聆听歌词信息找出问题,观看MV的过程中记忆知识点,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逻辑方法与直观方法相结合。
4.学习目标确定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规律总结 教学难点:解释局部的热力环流现象形成的过程
6.教学准备
PPT和学案
7.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 导 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你们家里的空调都是安装在哪里?那暖气在哪? (课件展示图片) 那么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呢?思考图片中出现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导入,这样做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 学 过 程(1)观看“玻璃缸内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并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说出在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烟雾飘动方向。 (2)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流动的方向的示意图。 热 冷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实验结论。请一位同学回答在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烟雾的运动。通过实验,获得对热力环流直观具体的认识。空气的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直观感受,热力环流的实验录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形象直观,同时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3)提问: 1、地球表面是否冷热不均? 2、你知道地球表面哪里温度高,哪里温度低吗?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出“大气在全球是受热不均匀的”话题,导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产生的原因。 把实验视频中的相关的知识点用视频的形式进行演示。学生回答问题,此段涉及物理内容可在视频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讲解,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理。让学生用自己在物理中学过的知识点讲述出来,在复习的同时能加强记忆。 (4)A地受热,而B冷却。在垂直方向上,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使得高空C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B地冷却使得高空D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于是,在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密度大的流向密度小的,也就是从高压流向低压。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如同水流一样,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 C D A B (边画边讲) 总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先根据课本内容分析,在听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思考。 在老师讲完之后在学案上完成题目。 学生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环节与空调安装高度联系起来,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针对学生讲解模糊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化,理解更透彻。 采用直接图示法进行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联系学生身边的现象,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大气现象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 解决开始留下的问题,首尾呼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提问:学生们有没有去过海边是,是什么时候去的(夏天,冬天;白天,晚上)吹什么风? 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站在沙子里热还是海水热?为什么站在沙滩上会比较热呢?陆地比热容小,对热量的收支比较敏感,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比热容大,对热量的收支比较迟钝,升温慢,降温也慢。这里说的比热容是物理概念,延伸到地理,就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既然海洋与陆地出现了冷热不均,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图。首先, 要确定冷源和热源,接着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再补充首尾相接的环流。 请两位同学们上台拿箭头贴在黑板的图件上,然后提问:白天陆地是热源还是热源?夜晚的情况呢? 得出在白天陆地是热源,海洋是冷源。夜晚陆地是冷源,海洋是热源。然后检查、对比PPT上的演示结果。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者猜测回答问题。 小组之间相互讲解,交换意见,引导学生画出海陆之间的热力循环索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探究某一地理事物的思路与方法。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互动,激起彼此的灵感,拓展思维的空间,突破重难点。小 结以提问的形式补全知识框架,留下课后练习作业。做作业知识的总结以及课后知识点的巩固。
8.板书设计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自己绘制热力环流图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都紧紧围绕新课标展开,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本节设计以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动起来”是本节课的主旋律教师不断提出设问学生通过单独思考、合作探究、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生动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本体”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活化用热力环流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又能使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简单易懂,为本章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