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研究思路 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首次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卢瑟福 C.玻尔 D.爱因斯坦
2.蒸馏含有Fe3+的自来水获得少量纯净的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3.下列有关化学科学的成果,描述错误的是( )
A.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B.波义耳提出了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C.舍勒最早发现了氯气的存在
D.我国科学家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4.以下发明或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①烧制陶瓷 ②提出氧化学说 ③指南针 ④火药 ⑤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⑦索尔维制碱
A.①③⑤ B.④⑥⑦ C.①④⑤ D.③④⑤
5.已知乙醛是无色易流动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熔点-121℃,沸点 20.8℃,相对密度小于 1,可与水和乙醇等一些有机物质互溶。要从水与乙醛的混合物中将乙醛分离出来,应选用( )
A.蒸馏 B.分液 C.过滤 D.蒸发
6.为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化石燃料消耗,我国正积极推广乙醇汽油。乙醇可由淀粉或纤维素经水解、发酵制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纤维素的水解反应为取代反应
B.可用乙醇做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C.可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
D.乙醇可由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制取
7.现有三种混合液:①水和汽油的混合液;②CCl4 (沸点76.8℃)和甲苯(沸点110.6℃)的混合液;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8.下列知识梳理总结不合理的是( )
A.卢瑟福发现原子中存在原子核,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B.用一束光照射氢氧化铁胶体,可观察到丁达尔现象
C.地球上 99%以上的溴元素存在海洋中,所以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D.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变成“黑面包”,只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9.某烃的衍生物1.45g,跟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后析出5.4g银,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
A.CH3CHO B.CH3CH2CHO
C.CH2OH(CHOH)4CHO D.CH3CH2CH2OH
10.改变了“有机物就是有生命力的物质”观点的科学家是( )
A.李比希 B.维勒 C.凯库勒 D.诺贝尔
11.在盛有碘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CCl4后振荡,静置片刻后( )
A.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B.整个溶液变为棕黄色
C.整个溶液变紫色 D.下层无色,上层紫红色
12.现有三组混合溶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②丁醇和乙醇;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13.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在什么位置( )
A.液面下 B.液面上
C.蒸馏烧瓶支管口 D.蒸馏烧瓶中任何位置
14.为测定某有机物的结构,用核磁共振仪处理后得到如图所示的核磁共振氢谱,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CH3CH2CH2COOH B.
C.CH3CH2OH D.
15.取8.8g有机物X,完全燃烧后只生成7.2g水和 8.96L CO2(标准状况),已知该有机物的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44,其红外光谱图如图.关于X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其化学式为C4H8O2
B.其满足右侧图象的酯有3种
C.鉴定该有机物的结构可用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氢谱
D.若结构为CH3COOCH2CH3,其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个峰
16.现有一物质的1H核磁共振谱如图所示:( )
则该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
A.CH3CH2CH3 B.CH3CH2CH2OH
C.CH3CH2CH2CH3 D.CH3CH2CHO
二、综合题
17.一种利用水钴矿[主要成分为Co2O3、Co(OH)3,还含少量Fe2O3、Al2O3、MnO等]制取CoCl2·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①浸出液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H+、CO2+、Fe2+、Al3+、Mn2+、Ca2+、Mg2+2等
②部分阳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见下表
③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无水氯化钴。
(1)写出Co2O3与Na2SO3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加入NaClO3的目的是 ;加入过量NaClO3可能生成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填化学式)
(3)为了除去Fe3+、Al3+,需加Na2CO3调pH,则pH应控制的范围为 .
(4)加萃取剂的目的是 ;金属离子在萃取剂中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如图,据此分析pH的最佳范围为 (填字母序号)。
A.2.0~2.5
B.3.0~3.5
C.4.0~4.5
D.5.0~5.5
(5)CoCl2·6H2O常用减压烘干法烘干,原因是 。
18.根据问题填空: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有机物
(2)写出相对分子质量为72且沸点最低的烷烃的结构简式 .
(3)相对分子质量为70的烯烃的分子式为 ;若该烯烃与足量的H2加成后能生成含3个甲基的烷烃,则该烯烃的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
(4)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 ,若A是单烯烃与氢气加成后的产物.则该单烯烃可能有 种结构.
19.完成下列问题。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有机物。
①: 。
②: 。
③CH2=C(CH3)CH=CH2: 。
④: 。
(2)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式:
①某气态烃(标准状况下)224mL与含有3.2g溴的溴水恰好完全加成,生成物的每个碳原子上都有1个溴原子,该烃的结构简式为 。
②相对分子质量为84的烃的分子式为 。
③某炔烃和H2充分加成生成2,5-二甲基己烷,该炔烃的结构简式为 。
20.元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原材料”.
(1)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元素之谜.通过从局部到系统的研究过程,逐渐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下面列出了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科学家 纽兰兹 道尔顿 德贝莱纳 尚古尔多
工作 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 创立 近代原子论,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 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 认为 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
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是 (填数字序号).
(2)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如图1所示.
①门捷列夫将已有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序,同一 (填“横行”或“纵列”)元素性质相似.结合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70”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 ,第5列方框中“Te=128?”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 .
②到20世纪初,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逐渐被填满.而且,随着原子结构的逐渐揭秘,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 (填字母序号).
A.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B.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C.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3)在现有的元素周期表中有A,B,D,E,X、Y、Z七种短周期元素.X与Y处于同一周期,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酸、强碱均能反应.Z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同条件下相对于氢气的密度比为35.5.其余信息如图2所示:
①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②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写出Z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 .
③B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Y单质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④B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 、 ,二者酸性前者 (填“强于”或“弱于”)后者,原因是B和D的非金属性有差异,利用原子结构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
21.教材中有两个关于混合物分离的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实验一: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氯离子等杂质制取纯净水,如图所示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 ②
(2)若利用以上装置分离酒精和四氯化碳两种溶液的混合物,还缺少的仪器是 ,将仪器补充完整后进行的实验操作的名称是 ;①的进水口是 (填“f”或“g”)
(3)仪器②中常加入碎瓷片,这样做的目的是
实验二: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I2并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
其实验操作中有如下两步:
①将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准漏斗的小孔.
②静置分层后,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液体
(4)下层流出的是 溶液,上层液体从 得到(填“上口”或“下口”)
(5)萃取碘水中的I2单质时要用到萃取剂,下列关于所加萃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不与碘反应
B.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该萃取剂与水不互溶且密度不同
D.可以选用CCl4、 酒精做萃取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解:玻尔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所以首次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科学家是玻尔,故选C.
【分析】玻尔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由此分析解答.
2.【答案】A
【解析】【解答】蒸馏是为了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需要蒸馏烧瓶、(A)冷凝管、温度计、锥形瓶、牛角管等,不需要B中容量瓶、C中分液漏斗、D中漏斗,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蒸馏需要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锥形瓶、尾接管等,以此来解答。
3.【答案】B
【解析】【解答】A.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A不符合题意;
B.拉瓦锡提出了氧化学说,B符合题意;
C.在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是最早发现氯气的存在,C不符合题意;
D.我国科学家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一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B、拉瓦锡提出了氧化学说;
C、舍勒发现氯气;
D、国科学家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4.【答案】C
【解析】【解答】在我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属于化学工艺:造纸和制火药;另外我国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瓷器和冶炼铁的国家;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些都对世界化学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则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我国主要是烧制陶瓷以及火药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对世界贡献较大
5.【答案】A
【解析】【解答】水和乙醛相互混溶,但沸点存在差异,可利用蒸馏操作进行分离,
故答案为A。
【分析】水与乙醛互溶,但沸点差异很大,可用蒸馏的方法除去
6.【答案】B
【解析】【解答】A.纤维素的水解反应可以看成是取代反应,A不符合题意;
B.乙醇与水互溶,故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B符合题意;
C.若淀粉未完全水解,则加入碘液后溶液会变蓝,反之,溶液不会变蓝,C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方程式 ,知该反应为加成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利用四氯化碳萃取分液,然后再继续蒸馏即可得到碘单质
7.【答案】C
【解析】【解答】
水和汽油是互不相溶的液体,应选择分液的方式分离;四氯化碳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选择蒸馏的方式分离;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可以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萃取而分离,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萃取用于将物质从较小溶解度的溶剂中提取到较大溶解度的溶剂中。
8.【答案】D
【解析】【解答】A、卢瑟福的实验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A不符合题意;
B、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用光线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有丁达尔效应,B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99%的溴元素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溴元素有“海洋元素”之称,C不符合题意;
D、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变成“黑面包”,体积膨胀说明生成了刺激性气味气体,是浓硫酸将脱水得到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自身还原成二氧化硫。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卢瑟福的实验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D.“黑面包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5.4g银的物质的量为0.05mol,银氨反应中,n(醛):n(银)=1:2,醛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所以醛的摩尔质量为 =58g/mol,相对分子质量58,而CH3CHO、CH3CH2CHO、CH2OH(CHOH)4CH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58、180,CH3CH2CH2OH是醇,不能发生银氨反应,
故选:B;
【分析】根据银氨反应中,n(醛):n(银)=1:2,求出醛的物质的量,然后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即可解答;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A.李比希创立有机化学,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故A错误;
B.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将一种无机物NH4CNO的水溶液加热得到了尿素(NH2CONH2),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故B正确;
C.凯库勒发现了苯环的结构,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无关,故C错误;
D.诺贝尔,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因为在早期化学的发展史中,人们一般认定有机物必定是有生命的物质借助生命力所产生的,不能通过普通无生命活动的化学方法取得,但是维勒在加热异氰酸铵是生成了异氰酸铵的同分异构体尿素,成功的在不借助生命力的过程中,合成了有机物.
11.【答案】A
【解析】【解答】解:碘易溶于CCl4,溶液呈紫红色,由于CCl4密度比水大,则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故选A.
【分析】碘易溶于CCl4,溶液呈紫红色,密度比水大.
12.【答案】C
【解析】【解答】①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和乙酸钠溶液混合后,二者互不相溶,分层,可以采用分液法进行分离;②丁醇和乙醇都属于有机物,二者互溶不分层,但是二者沸点不同,可以采用蒸馏法进行分离;③溴在水中溶解度小,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因此加入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萃取溴,而溴化钠与四氯化碳互不相溶,混合液分层后,进行分液操作,达到了和溴化钠溶液分离的目的;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符合题意方法依次分液、蒸馏、萃取;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液分离的是无不相容的液体;蒸馏是分离互溶,不易分离,可以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开;萃取分离原理是:利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13.【答案】C
【解析】【解答】解:蒸馏时,温度计测定馏分的温度,则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故选C.
【分析】蒸馏时,温度计测定馏分的温度,以此来解答.
14.【答案】C
【解析】【解答】A.CH3CH2CH2COOH有4种等效氢,故不选A;
B. 有2种等效氢,故不选B;
C.CH3CH2OH有3种等效氢,且3种等效氢个数比为1:2:3,
故答案为:C;
D. 有2种等效氢,故不选D;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吸收峰,可知该有机物有3种等效氢,且3种等效氢个数比为1:2:3;
15.【答案】B
【解析】【解答】解:A.有机物X的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44倍,则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2=88,X的物质的量为 =0.1mol,n(H2O)= =0.4mol,所以n(H)=2n(H2O)=0.8mol,n(CO2)= =0.4mol,故n(C)=n(CO2)=0.4mol,X分子中N(C)= =4、N(H)= =8,故N(O)= =2,则有机物X的分子式为C4H8O2,故A正确;
B.根据红外光谱图可知,有机物含有不对称甲基、含有C=O、C﹣O﹣C结构,X若属于酯,可能的结构简式有:CH3COOCH2CH3,CH3CH2COOCH3,故B错误;
C.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含有的官能团与基团,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确定含有H原子种类,故C正确;
D.若结构为CH3COOCH2CH3,分子中有3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其核磁共振氢谱中有3个峰,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有机物X的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44倍,则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2=88,X的物质的量为 =0.1mol,n(H2O)= 96=0.4mol,所以n(H)=2n(H2O)=0.8mol,n(CO2)= =0.4mol,故n(C)=n(CO2)=0.4mol,X分子中N(C)= =4、N(H)= =8,故N(O)= =2,则有机物X的分子式为C4H8O2,根据红外光谱图可知,有机物含有不对称甲基、含有C=O、C﹣O﹣C结构,结合选项判断.
16.【答案】B
【解析】【解答】A.CH3CH2CH3两甲基对称,有两种环境氢,A不符合题意;
B.CH3CH2CH2OH 有四种环境的氢,B符合题意;
C.CH3CH2CH2CH3左右对称,有两种环境的氢,C不符合题意;
D.CH3CH2CHO有三种环境的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核磁共振氢谱有四种峰,故分子中含有四种氢,且氢原子个数比为1:2:2:3,根据选项进行判断
17.【答案】(1)Co2O3+SO32-+4H+=2Co2++SO42-+2H2O
(2)将Fe2+氧化成Fe3+;Cl2
(3)5.2 pH<7.6
(4)除去溶液中的Mn2+;B
(5)降低烘干温度,防止产品熔化或分解失去结晶水变为无水氯化钴
【解析】【解答】(1)水钴矿的主要成分为Co2O3,加入盐酸和亚硫酸钠,浸出液含有Co2+,所以Co2O3和亚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根据电荷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O3+SO32-+4H+=2Co2++SO42-+2H2O;(2)NaClO3的作用是将Fe2+氧化成Fe3+,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3-+6Fe2++6H+=Cl-+6Fe3++3H2O;在酸性条件下,过量NaClO3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3)Fe3+完全水解的pH为3.7,Al3+完全水解的pH为5.2,Co2+开始水解的pH为7.6,所以为了除去Fe3+、Al3+,加入Na2CO3调pH应控制的范围为5.2 pH<7.6;(4)根据流程图可知,存在Mn2+、Co2+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加入萃取剂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Mn2+;由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可知,调节溶液pH在3.0~3.5之间,故选B;(5)根据题意知,CoCl2 6H2O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为防止其分解,制得的CoCl2 6H2O需减压烘干。
【分析】(1)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应该注意电荷守恒和电子得失守恒;
(2)NaClO3具有氧化性,Cl-具有还原性,因此二者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氯离子氧化物氯气,氯气属于有毒有害的气体,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等;
(3)为了出去Fe3+和Al3+,而不使Co2+水解,那么应该控制pH在5.2 到7.6之间;
(4)萃取的原理是利用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18.【答案】(1)3,3,4﹣三甲基己烷;5,6﹣二甲基﹣3﹣乙基﹣1﹣庚炔;2﹣乙基﹣1,3﹣丁二烯;2﹣丁醇
(2)CH3C(CH3)2CH3
(3)C5H10;
(4)5
【解析】【解答】解:(1) ,主碳链最长碳链含6个碳,离取代基近的一端编号,取代基位次和最小,名称为:3,3,4﹣三甲基己烷,
选取含三键在内的最长碳链含7个碳原子,离三键近的一端编号,名称为:5,6﹣二甲基﹣3﹣乙基﹣1﹣庚炔,
选取含碳碳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碳链,含四个碳,离双键近的一端编号,取代基位次和最小,得到名称为:2﹣乙基﹣1,3﹣丁二烯,
选取干羟基碳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碳链,离羟基近的一端编号,得到名称:2﹣丁醇,
故答案为:3,3,4﹣三甲基己烷;5,6﹣二甲基﹣3﹣乙基﹣1﹣庚炔;2﹣乙基﹣1,3﹣丁二烯;2﹣丁醇;(2)设烷烃的分子式为CxH(2x+2),
则14x+2=72,解得x=5,
所以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5H12,
分子式为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主链有5个碳原子的:CH3CH2CH2CH2CH3,
主链有4个碳原子的:CH3CH(CH3)CH2CH3,
主链有3个碳原子的:CH3C(CH3)2CH3;
支链越多,沸点越低,故CH3C(CH3)2CH3,
故答案为:CH3C(CH3)2CH3;(3)烯烃为CnH2n,则12n+2n=70,解得n=5,分子式为C5H10;若该烯烃与氢气加成后得到的烷烃分子中含4个甲基,可能的结构简式: ,
故答案为:C5H10; ;(4)根据烯烃与H2加成反应的原理,推知该烷烃分子中相邻碳原子上均带氢原子的碳原子间是对应烯烃存在碳碳双键的位置.该烷烃的碳链结构为 ,5号碳原子上没有H原子,与相连接T原子不能形成碳碳双键,能形成双键位置有:1和2之间;2和3之间;3和4之间,3和6之间,4和7之间,故该烃共有5种结构;
故答案为:5;
【分析】(1)判断有机物的命名是否正确或对有机物进行命名,其核心是准确理解命名规范:(1)烷烃命名原则:①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②多﹣﹣﹣﹣﹣遇等长碳链时,支链最多为主链;③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④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看下面结构简式,从右端或左端看,均符合“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的原则;⑤简﹣﹣﹣﹣﹣两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如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2)有机物的名称书写要规范;(3)对于结构中含有苯环的,命名时可以依次编号命名,也可以根据其相对位置,用“邻”、“间”、“对”进行命名;(4)含有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时,要选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官能团的位次最小.(2)设烷烃的分子式为CxH(2x+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72,列出方程式进行计算x值,支链越多,沸点越低;(3)烯烃为CnH2n,则12n+2n=70,解得n=5;根据该烯烃与氢气加成后得到的烷烃分子中含3个甲基解题;(4)加成反应指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断裂,断键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相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根据加成原理采取逆推法还原C=C双键或C≡C三键,烷烃分子中相邻碳原子上均带氢原子的碳原子间是对应烯烃存在碳碳双键的位置;
19.【答案】(1)3、3、4-三甲基己烷;3-甲基-2-丁醇;2-甲基-1、3-丁二烯;2、2、4-三甲基戊烷
(2)CH2=CHCH=CH2;C6H12;CH3CH(CH3)C≡CCH(CH3)2
【解析】【解答】
(1)①根据系统命名法规则可知,名称为:3,3,4-三甲基己烷。
②根据系统命名法规则可知,名称为:3-甲基-2-丁醇。
③根据系统命名法规则可知,名称为:2-甲基-1,3-丁二烯。
④根据系统命名法规则可知,名称为:2,2,4-三甲基戊烷。
(2)①某气态烃(标准状况下)224mL(物质的量为0.01mol)与含有3.2g溴(物质的量为0.02mol)的溴水恰好完全加成,则分子中含有2个碳碳双键或1个碳碳三键,生成物的每个碳原子上都有1个溴原子,则生成物为CH2BrCHBrCHBrCH2Br,故该烃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CH2。
②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叫作烃;相对分子质量为84的烃,84÷12=7或84÷12=6 12,故其分子式为C6H12。
③炔烃含有碳碳叁键的烃,碳能形成4个化学键;某炔烃和H2充分加成生成2,5-二甲基己烷,则该炔烃的碳碳叁键只能位于3、4号碳之间,结构简式为CH3CH(CH3)C≡CCH(CH3)2。
【分析】有机物系统命名法步骤:1、选主链:找出最长的①最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②最多-遇等长碳链时,支链最多为主链;③最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④最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两端等距又同基,支链编号之和最小);⑤最简-两不同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如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⑥含有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时,要选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并表示出官能团的位置,官能团的位次最小。
20.【答案】(1)②③④①
(2)横行;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8;A
(3)C、N;第三周期,第ⅠA族;;;C+2H2SO4(浓) CO2↑+2SO2↑+2H2O;2Al+2H2O+2OH﹣═2AlO2﹣+3H2↑;H2CO3;HNO3;弱于;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故N非金属性强于C
【解析】【解答】解:(1)1865年,纽兰兹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1803年,道尔顿创立 近代原子论,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1829年,德贝莱纳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1862年,尚古尔多认为 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故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是②③④①,故答案为:②③④①;(2)①结合表中信息得,给出的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同一横行元素性质相似;结合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70”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Te=128?”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8,故第5列方框中“Te=128?”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8;故答案为:横行;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8;②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故答案为:A;(3)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酸、强碱均能反应,故Y是两性元素且是短周期元素,故Y为Al,X与Y处于同一周期,故X为第三周期元素,且X最外层1个电子,故X为Na,Z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同条件下相对于氢气的密度比为35.5.故Z为Cl,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半径依次减小,故B和D为第二周期元素,E为第三周期元素,B最外层4个电子,故B为C,D最外层5个电子,故D为N,E最外层6个电子,故E为S,据此进行分析,①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C、N;X为N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ⅠA族;故答案为:C、N;第三周期,第ⅠA族;②E为S,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Z为Cl,其气态氢化物为HCl,HCl分子是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通过共用1对电子结合而成的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 ;③B为C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 Y为Al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2Al+2H2O+2NaOH═2NaAlO2+3H2↑,据强酸,强碱,大多数盐拆,故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故答案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2Al+2H2O+2OH﹣═2AlO2﹣+3H2↑;④B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2CO3、HNO3;碳酸酸性比硝酸弱;B和D的非金属性有差异,原因是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故N非金属性强于C,故答案为:H2CO3;HNO3;弱于;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故N非金属性强于C.
【分析】(1)1865年,纽兰兹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1803年,道尔顿创立 近代原子论,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1829年,德贝莱纳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1862年,尚古尔多认为 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2)①结合表中给出的是相对原子质量分析;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信息分析;结合表中信息;表中提供的数据都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进行分析;“Te=128?”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8;②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3)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酸、强碱均能反应,故Y是两性元素且是短周期元素,故Y为Al,X与Y处于同一周期,故X为第三周期元素,且X最外层1个电子,故X为Na,Z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同条件下相对于氢气的密度比为35.5.故Z为Cl,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半径依次减小,故B和D为第二周期元素,E为第三周期元素,B最外层4个电子,故B为C,D最外层5个电子,故D为N,E最外层6个电子,故E为S,据此进行分析,①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C、N;X为N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ⅠA族;②E为S,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Z为Cl,其气态氢化物为HCl,氢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HCl分子是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通过共用1对电子结合而成的共价化合物;③B为C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Y为Al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④B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2CO3、HNO3;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故N非金属性强于C.
21.【答案】(1)冷凝器;蒸馏烧瓶
(2)酒精灯;蒸馏;g
(3)防止液体暴沸
(4)含有碘单质的CCl4溶液;上口
(5)A;B;C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离或提纯方法。(1)下列仪器的名称:①冷凝器, ②蒸馏烧瓶。
(2)若利用以上装置分离酒精和四氯化碳两种溶液的混合物,还缺少的仪器是酒精灯。将仪器补充完整后进行的实验操作的名称是蒸馏;冷凝水的流向是“下进上出”,①的进水口是g。
(3)仪器②中常加入碎瓷片,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液体暴沸。
(4)下层流出的是碘单质的CCl4溶液,上层液体从上口得到。
(5)A.不与碘反应,故A正确;
B.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保证萃取效果,故B正确;
C.该萃取剂与水不互溶且密度不同,保证液体显著分层,故C正确;
D.酒精溶于水,不能用作萃取剂,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1)根据仪器的形状判断其名称;
(2)蒸馏需要利用酒精灯加热,冷凝水应从下口进如,从上口流出;
(3)蒸馏时加入的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发生爆沸;
(4)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
(5)根据萃取剂的要求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