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15: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基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只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障碍已清除
2.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1961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表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确立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
B.炮战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
C.“一国两制”的提出势在必行
D.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
3.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内,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0%左右。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4.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了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5.1949年10月5日英国表示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非正式关系,中国政府没有理睬英国的这一要求。12月6日英国宣布承认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之政府。但1972年,中英才正式建立大使级关系。推动中英建交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一体化 B.英国实力衰落
C.中美两国建交 D.尼克松访华
6.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积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
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
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
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
7.1961年初,周恩来对随同访问缅甸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交代,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食;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政府调整了对英国外交政策
B.中国急需出口粮食以换取工业化所需资金
C.中国政府关注香港的繁荣与安定
D.香港是中国内地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
8.“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贺人民民主政权巩固;鼓乐喧天辑志协力,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之情。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开始坚定支持人民政府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B.稳定物价,掌握了金融市场的领导权
C.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合理调整工商业,确立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9.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由此可知国家资本主义(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模式
B.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C.基于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性质
D.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0.温州人朱永贵口述:“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这个宏伟目标刺激着……像秤砣、秤钩,甚至连灶台上的铁罐都被敲下来,炼钢厂一下子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铁器。”该口述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C.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
D.为工业化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11.196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城镇人口,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等。中共中央此举意在(  )
A.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B.反思错误着手改革经济体制
C.改善经济困难局面
D.放弃行政手段凸显市场作用
12.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表,导致下表所述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国家 与中国建交时间 国家 与中国建交时间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日本 1972年9月29日 联邦德国 1972年10月11日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两国关系缓和
C.中苏关系正常化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1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4.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中国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据此可知,“立国外交”出现在(  )
A.1949—1978年 B.1966—1976年
C.1978—2012年 D.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
15.右图为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
B.工农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D.经济领域冒进思想严重
16.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17.下表为部分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单位:万吨)统计表。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产量 11 318 13 213 14 369 16 392 16 684
A.国民经济获得根本性好转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农民变成了土地的主人
18.下面是1949年至1957年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的统计图。造成不同阶段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B.宪法颁布后明确立法方向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国家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19.1956年,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这些措施意在(  )
A.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
D.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要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
A.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C.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棉花总产量(万吨) 比上一年增长(%) 上交农业税(亿元)
粮食 棉花
1950 13 213 69.2 16.7 55.9 19.1
1951 14 369 103.1 8.7 49 21.69
1952 16 390 130.4 14.1 26.5 27.03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建设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之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摘编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的思想是如何实践的 结果如何 (4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下表为1952年、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 600 13 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 392 19 505 19
  材料三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8分)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6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5CBABD
6-10CDBAB
11-15CBBAC
16-20BDBDC
21.
(1)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使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3)实践:开展“大跃进”运动。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2.
(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4分)作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分)
(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6分,每点2分)
(3)心态:乐观、自信。(2分)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4分,每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