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基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判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
A.中国人 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 D.罗马人
2.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B.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C.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
D.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3.下列各物种均起源于美洲的是( )
A.玉米、茶叶、番茄、大豆、烟草
B.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花生
C.玉米、花生、水稻、小麦、番茄
D.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可可
4.查士丁尼的《法理概要》中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予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
A.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表明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5.《罗马民法大全》中有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保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他们,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这反映了罗马法 ( )
A.关注人身安全 B.强调诉讼程序
C.倡导公正公开 D.重视物权保护
6.日本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
A.骑士统治社会 B.武士庄园时期
C.幕府统治时期 D.城市自治时期
7.公元678年,唐高宗一度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但侍中张文瓘认为:“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只好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因吐蕃而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
B.唐朝政府处理外交事务注重轻重缓急
C.这在客观上为新罗内政建设提供了条件
D.双方关系经历了冷淡到缓和的过程
8.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的指导
9.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据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调露二年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板瓦铭文,在庆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发现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铭文。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B.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C.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D.新罗接受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
10.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土地、矿产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废黜世袭的地方首领;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
B.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C.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11.“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一原则明确地出现在《法学汇纂》中。这表明罗马法发展的特征是( )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法庭只按照契约来宣判
12.1076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主教的任免权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德意志各大封建主反抗亨利四世。1077年,在空前的威胁下,亨利四世不得不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地赶到意大利卡诺莎向教皇“悔罪”,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基督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各大封建主是神权政治的重要支柱
13.“中古时期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澌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古时期的后期又翻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14.中国的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时传至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后,埃及传统的、原料单一的莎草纸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表明埃及莎草纸制作工艺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
A.埃及莎草短缺且依赖进口
B.中国和埃及商贸联系进一步加强
C.中国造纸术造纸成本较低
D.埃及莎草纸制作工序未见详细记载
15.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所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权利诉求
16.镰仓幕府建立后,设有负责管理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侍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这表明( )
A.日本开启了由中央贵族掌握实权的时代
B.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C.在贵族时代地位较高的武士退出历史舞台
D.镰仓幕府时期御家人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
17.19世纪90年代初,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说:“我对这地区(大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用皂石雕刻的大鸟后,他转变了腔调,“这样的艺术珍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绝不是非洲的!”本特的观点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他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他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使人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18.约公元541—542年,查士丁尼瘟疫导致近四分之一的东罗马人死亡;14世纪中期,黑死病夺走了约2 500万欧洲人的生命。欧洲百姓生活在一种暗无天日,毫无希望的环境里,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古时期的欧洲 ( )
A.残暴统治祸国殃民
B.宗教限制科学研究
C.瘟疫肆虐危及稳定
D.蒙昧黑暗无序前行
19.11世纪时,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一些城市通过斗争或赎买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有的城市甚至成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这一现象( )
A.说明城市市民已经转化为资产阶级
B.为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使农村的封建经济开始大规模解体
D.为西欧社会的逐步转型提供了条件
20.玛雅人的交换颇为发达,每个村落和城市都有广场作为交易的中心,以可可豆作为交换的媒介。这表明玛雅人( )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人
C.以可可豆作为“货币”
D.生活在美洲的商业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物品。出土文物中还有许多中国瓷器的残片,数量达上百片之多。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认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在建筑式样上,“不论是军事的或住家的,都没有东方或欧洲的任何时期式样的痕迹”,同时,“住宅的特征毫无问题是非洲的”。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25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却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1)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根据材料二,概括汤普森的主要观点,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2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觊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了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里来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末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末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古时期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势力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大主教和封建贵族的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教皇权威的主要条件以及造成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5BDDCD
6-10CBAAD
11-15CCCCD
16-20BCBDC
21.
(1)特征: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2)调查结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
观点: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
原因: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
(3)实事求是、踏实细致。
22.
(1)地位:天主教会为西欧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来源;天主教在西欧各国享有特权;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4分)
影响:引起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反对(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2分)
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有所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6分)
(3)条件: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和教皇势力进行斗争。(2分)
影响: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