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走向整体的世界》
单元基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 ( )
A.殖民扩张与掠夺
B.人员交流的频繁
C.东西文明的交汇
D.科技发明的推广
2.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 ……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
A.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
B.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瓦解了殖民地封建的剥削关系
D.给殖民地社会造成人才断层
3.“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50%。”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的波动
B.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地位即将丧失
C.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向印度拓展
D.世界金融中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
4.美洲白银生产量在16世纪约为17 000吨。17世纪美洲白银生产量约为37 000吨,其中约有27 000吨运抵欧洲,然后欧洲又将约48%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
B.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残酷剥削
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
5.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千克;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约2 900千克,白银约30 700千克;在1545—1560年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5 500千克,白银24.6万千克。这种现象( )
A.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促使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6.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各种美洲高产作物逐渐传入欧洲,仅马铃薯一项就促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的两百年间由占世界人口的18%增长到25%,城市化率也大幅度增加,催化了工业革命的产生。由此可知( )
A.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深远影响
C.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7.马克思说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见,开辟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扩张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统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
C.颠覆了欧洲生产、生活方式
D.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8.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9.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欧洲的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10.有史料记载:“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了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并且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这一变化( )
A.推动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方式的转变
B.改变了西欧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
11.美洲的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地位的象征。这说明( )
A.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获取趋于世界化
C.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D.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12.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明朝的对外开放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亚洲人口的膨胀
13.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 )
A.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4.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服务于美洲”的总政策。该“总政策”体现为欧洲国家( )
A.向美洲倾销廉价商品
B.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
C.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D.向美洲提供生产设备
15.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使欧洲人可以享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的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16.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现象属于欧洲商业革命范畴的是( )
A.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
B.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获利
C.出现一批垄断组织控制商品生产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17.“哥伦布想去印度结果到了美洲,他以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将美洲人称为印第安人。”这段话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
A.“量变与质变”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条件”
D.“动机与效果”
18.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的进取精神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
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19.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英国占领此地,将其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
A.商业资本的强大
B.资本输出的兴起
C.议会制度的先进
D.殖民霸权的角逐
20.下图是某人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该地图显示: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被红海隔开。陆地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它能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该图可知,绕过非洲也能到达东方。该地图( )
A.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
B.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
C.是地圆学说在世界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下表为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的墨西哥等地,然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然后再运回澳门,再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物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路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 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16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经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思想、文学、医学、工艺和美术等传到欧洲。
——摘编自赵艳珍《珠澳关系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10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并一跃而成为葡萄牙—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就是驰名于历史的、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由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运也依赖大批华工。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中有些是商人,他们携带中国货物直接前往阿卡普尔科换取白银;有些则是被当作仆役甚至奴隶运往美洲的;同期,还有旅菲的华人手工艺人和水手为逃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迫害而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他们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概括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13分)
参考答案:
1-5ABBDC
6-10BBCDB
11-15BACCC
16-20ADBDA
21.
(1)特点: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
形成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使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
(2)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欧洲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16—17世纪全球贸易的重要依托;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22.
(1)历史条件: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商品的知名度;环球航行的成功;美洲盛产金银;巨额利润的刺激;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7分)
(2)主要不同:以太平洋为中心,贸易范围更广;行程远及中南美洲;航线自西向东;西班牙殖民者主导;属于垄断贸易的一种;白银等贵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促成更大规模的华人外迁。(7分)
历史影响:密切了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促进了大量白银流入亚洲特别是中国;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玉米等物种在亚洲的传播;推动了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提高了华人华侨的地位;推动了华人向美洲的迁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