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宋代科举考试向读书人广泛开放,一旦录取,即刻授官。考试规模明显扩大,录取人数数倍于唐。这一做法的主要社会意义是( )
A.刺激了印刷业繁荣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确保文化高度发达
2.京师同文馆中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街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选拔与成绩挂钩
B.现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C.京师同文馆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D.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废除
3.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 )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历史趋势
4.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5.1912年7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6.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 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7.唐代御史台(监察机关)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称三司。每逢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卿或少卿、刑部尚书或侍郎、御史大夫或中丞共同审理,称“大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司法公正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降低了行政效率
8.北洋政府时期《文官任用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等规定的文官制度,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这表明( )
A.文官制度不符合近代中国的需要
B.军阀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
C.文官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政治统一
D.文官制度自身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9.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英国文官不得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府政务官员共进退,他们是“中立”的,是超党派的,他们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不能被轻易免职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B.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C.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
D.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
10.18世纪的英国议会制在运作中,贵族经常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不同派别及其追随者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辩论是议会决策的主要手段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不完善
D.混合体制是贵族专权的根源
11.唐代开元年间,时人王泠然说:“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这反映了唐代( )
A.科举制的公平性有限
B.形成崇尚学习的社会风气
C.官僚队伍主要由士族构成
D.平民取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12.18世纪30年代,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这表明( )
A.王权无法制约内阁 B.民主政治尚未建立
C.官僚世袭依然存在 D.官员选拔需要改革
13.明代法律规定:监察官员索要收受他人财物,罪加二等;“于各衙门嘱托公事”,比常人罪加二等。这些规定 ( )
A.降低了监察官员的政治地位
B.有效遏制了各级官员的腐败
C.有利于监察体系的正常运转
D.标志着古代监察机制的成熟
14.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1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16.唐代重谏官(负责监督政府,纠察皇帝),轻御史(负责监督官吏,纠弹大臣)。宋代谏官由皇帝亲擢,不准由宰相任用,且多兼行御史职权。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
A.监察权在政治上获得独立
B.对官吏的监察有所放松
C.丞相与谏官政治地位平等
D.对皇权的监督有所削弱
17.据统计,两晋中央监察官员中有11人曾经担任过廷尉、治书侍御使、司隶等官职,且均从事监察、司法之类的事务,更有甚者,三司官职都曾担任过。这一现象说明两晋( )
A.选官制度陷入僵化保守的局面
B.中央监察机构设置较为简单
C.重视中央监察官员的履历经验
D.注重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18.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
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监察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9.《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权力监督的法规,如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来约束官员权力。”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监察权力不断强化
B.丞相权力日益削弱
C.官吏之间相互制衡
D.监察机制不断完善
20.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由此可知,八股取士( )
A.便于选拔有真知灼见的人才
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束缚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D.有利于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12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7分)
参考答案:
1-5BACDD
6-10BBCDC
11-15ADCBB
16-20DCCDC
21.
(1)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逐步建立;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
(2)英国: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政治文化素养较高;工业化的推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之间存在矛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受到内外战争的干扰)。
22.
(1)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5分)
影响: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后世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8分)
(2)新变化: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