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15: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法律与教化》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2.“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之罪外,均可以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
B.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
D.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3.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是(  )
A.焦裕禄 B.袁隆平
C.邱少云 D.邓稼先
4.《法国民法典》诞生后,法国人坦言罗马法对其影响巨大:“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从本质上看两部法律的相同点在于(  )
A.都适用于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
B.《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C.法国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
D.两者同属大陆法系
5.宋朝,乡约成为儒学士人用以教化乡里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广泛推行乡约制度,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宣讲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这一时期我国(  )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7.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
A.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8.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阳明制定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
A.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B.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
C.儒家伦理逐渐普及
D.王阳明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9.1994年,前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中,辛普森的律师利用控方证据的漏洞使陪审团成员们相信“辛普森并不一定是罪犯,案犯极有可能另有其人或辛普森被栽赃陷害”,最终法院裁定辛普森无罪开释。这一案件体现了西方法律的(  )
A.无罪推定原则 B.程序公正原则
C.保护个人权利 D.服务资产阶级
10.17世纪一位新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进化论的提出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B.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影响广泛
C.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11.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2.12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以研究《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只有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助推了市民阶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这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  )
A.保障了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建立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标志着西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13.“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法制得以重建和完善。这一历程表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优于西方国家
C.遭到了严重破坏 D.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进行了一次部分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进行了一次部分修改,在这次修改中宣布取消了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15.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进行了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五届、六届和七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通则和一系列单行民事法律、刑法、三大诉讼法以及一批经济方面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涉外方面的、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材料表明我国(  )
A.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B.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全部完成
C.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D.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16.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尊天”的同时,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观念。这表明西周比商朝更加(  )
A.重视神权统治 B.关注现实世界
C.强调等级秩序 D.注重血缘关系
17.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
A.将儒家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18.《廷尉公训约》记载:“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穆(和睦),端由于此。……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19.美国《权利法案》是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统称,其中第一条修正案是关于“保护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的权利和请愿的权利”。这表明美国法律具有的特点是(  )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C.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D.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20.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
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
B.儒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要求百姓“存天理、灭人欲 ”
D.儒家的伦理成为生活秩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毋须改判。循“礼之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十恶”条款的立法目的,在于宣示礼敬“天地君亲师”的立法要旨,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唐律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对于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共计27条;《杂律》篇以刑罚惩罚民事行为中的违约、欺诈行为。《唐律》全文由正文、注释、疏议三个部分组成,是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摘编自孙季萍《读<唐律>如见古君子》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人和贫民。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摘编自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律》所体现的法律理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律理念与《唐律》体现的法律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不同之处的形成原因。(14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律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4分)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立法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得以颁布的社会背景。(8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四指出这种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过程中的共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5BAAAA
6-10BBCAC
11-15DBDDA
16-20BDACD
21.
(1)理念: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立法符合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或见能必救入律;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提倡诚信理念。
(2)不同:法制观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局面,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代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权力较大。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古代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具有人文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主张。
22.
(1)崇尚宽简;皇权至上;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4分)
(2)对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4分)
(3)原则:自由平等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2分)社会背景: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法学家的贡献;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4)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共同点:通过立法维护民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