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了逆全球化口号,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欧美大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2.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
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3.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世界已有8万多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和72万个海外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其每年的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55%;它们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这反映了( )
A.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
B.世界开始融为一个整体
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企业国际化是时代潮流
4.下图是1860—1900年英、法、德、美四国年均工业增长率对比情况示意图。这一状况反映出( )
A.英国丧失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B.美、德两国的对外竞争力提高
C.法国政局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D.德、美传统工业发展已超英、法
5.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叙及章程》载:“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股票)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
A.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B.清政府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洋务企业的近代化水平提高
D.新型商业模式逐渐为人们接受
6.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上述条约的签订表明( )
A.工业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
B.平等协商消除了贸易摩擦
C.大不列颠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7.某学者在评价16世纪末某次海战时说:“它是跨越海洋的商业战争中第一次重大的海战。英国海军以其优越的技巧和先进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该海战使( )
A.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B.西欧地缘政治中心改变
C.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尽失
D.荷兰丧失海上贸易优势
8.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9.1861 年烟台开埠。1886 年,德国人创办了盎斯洋行,首创胶东缫丝与花生的出口业务。1896 年俄国人创办了士美洋行,从烟台出口草帽辫、花边、锦绣、发网等商品。与此同时,大量洋布、洋纱等涌入中国。这表明( )
A.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深入内地
C.开埠通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
10.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11.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12.下图是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图。对图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高收入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萎缩
C.中低收入国家的产业发展均衡
D.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13.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4.20世纪初,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从轧钢到全车装配都在自己的工厂进行。20世纪末,丰田公司可以经过计算机精准设计,将汽车生产的各道工序通过信息网络“外包”到世界各地。由此可见,信息革命( )
A.瓦解了美国的经济优势
B.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C.改变了生产的组织形态
D.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贸易竞争
15.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16.亚欧大陆各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了很多个世纪。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奴隶贸易 D.宗教改革
17.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18.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有人把该书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这一理论( )
A.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19.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们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20.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部分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单位:个)。它主要反映了( )
北方
陕西 河南 山西
唐 32 11 32
北宋 12 7 25
金及同时期的南宋 4 2 14
南方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 18 44 20 29
北宋 43 86 18 45
南宋 73 185 36 63
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
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
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对外战争频繁,王室军费支出庞大,财政赤字扩大,当时王室向民间金匠商人借款的利息率过高。1693年,有商人建议成立“英格兰银行总裁公司”,将筹集120万英镑贷款给王室政府,而政府每年支付10万英镑的利息,并授权允许他们享有发行与所借款数额相等的钞票。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案》,英王威廉和玛丽随后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并带头认购股份,不到两周英格兰银行股票全部被认购。此后,英格兰银行多次向政府提供贷款,从而获得银行券(钞票)的垄断发行权。1844年议会通过《银行特许法案》,英格兰银行发钞权限进一步扩大。到1928年,它正式成为英国政府管辖下的、拥有唯一法偿货币发行权的银行。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材料二 山西票号以1823年成立的日昇昌票号为代表,初期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款。19世纪五六十年代,票号数量已达15个之多,分支机构遍及北京、广州、汉口、重庆、西安等近30个城镇。19世纪60—90年代,票号进一步经营为各省、海关及朝廷筹措、汇兑和抵还外债等业务,也向众多政府机构垫付饷银。20世纪初期,众多票号在贷款利润的驱动下,不惜动用超出存款数量的巨额资金开展放款业务。随着清政府建立的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将跨域汇兑和官款存放业务悉数收回,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一大批新兴本土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竞争,加上辛亥革命中票号损失惨重,20世纪20年代山西票号最终逐渐走向了衰亡。
——摘编自张宇丰《制度供给与传统金融机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产生的背景,说明其性质的变化。(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山西票号与英格兰银行不同结局的各自的原因。(12分)
2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中借贷被称之为“贷”“取予”“同财货”,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立以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积极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DBCBD
6-10ABDDB
11-15ADCCB
16-20ADACC
21.
(1)背景:英国对外战争造成财政赤字;原有融资渠道不足;君主立宪制确立,王权受到制约;货币需求增加。
变化:由私人(商业性质的)股份制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转变。
(2)山西票号:依附于封建专制政府;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受外资和官办银行的冲击;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经营策略的失败。
英格兰银行:英国经济实力攀升;近代对外扩张的成功;伦敦发展成为当时国际金融中心;股份制经营方式的优势;政府信用和议会制度的保证;逐步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22.
(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4分)
(2)原因:自然灾害频发;繁重的苛捐杂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8分)
(3)积极作用:民间农业借贷既是农业生产者为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而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也是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方式,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