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16: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南北长,东西窄,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  )
A.都城功能的突破性变化
B.城和市的时间限制已被突破
C.都城设计理念体现专制色彩
D.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又有所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度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3.“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东阳等数郡,川泽沃衍,有海路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上述市镇兴起的共同因素是(  )
A.商贾聚集,商品云集 B.交通便利,水陆连接
C.经济中心,珍异所聚 D.都会所在,设施齐备
4.法国某一著名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工厂越来越多的开设,林立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那些赶忙建起来,太小而不够工人居住的棚屋绵延在工厂的周围……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立起来一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据此可知,工业化带给英国城市化的影响有(  )
①经济发展 ②环境污染
③贫富分化 ④人口拥挤
⑤交通堵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与战国时期的商业城市齐国都城临淄、赵国都城邯郸相比,明清时期以松江为代表的商业市镇最大的不同是(  )
A.人口更多 B.经济功能更明显
C.交通更为发达 D.城市规模更大
6.居住在北京昌平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两个社区内的大量上班族,每天都要往返于市中心与社区之间。大量上班族居住过于集中、职住失衡,长此以往会出现哪些城市问题(  )
①交通拥堵 ②污染加剧
③公共服务压力增大 ④失业率增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方法“更能使罗马人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其宏伟的表现形式是(  )
A.穹顶建筑或拱门与柱式结合
B.颁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建立罗马帝国
D.复合式公寓
8.在清朝的1 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这反映了(  )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政治功能
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9.某学者记载,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数量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 000~30 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
B.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
D.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10.《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元始二年(公元2年) 天宝十四年(755年) 南宋 清朝(1820年)
城市化率 约15.9% 17.5% 20.8% 约22.1% 约6.9%
相较于表中其他时期,南宋时期城市化率最高的原因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④
11.
城市名称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镇江 135 000 140 000 184 000
苏州 — 500 000 500 000
杭州 — 700 000 350 000
宁波 250 000 255 000 350 000
温州 80 000 80 000 100 000
上表为1891—1911年江南地区通商口岸城市人口(单位:人)统计表。据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性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12.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厂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相继出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19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  )
A.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
B.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
C.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D.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
13.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集聚,这一现象(  )
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B.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
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刺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
14.下图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与城市化增速变化及预测情况的统计。由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
B.政府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C.改革开放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15.某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 240万人 13万人 5.4%
1600 411万人 33.5万人(伦敦约22万人) 8.15%(伦敦约占5.3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16.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1801—1845年,英格兰的爱尔兰移民从几万人迅速增长到100多万人。这实质上说明了(  )
A.移民潮促进了英国农业近代化
B.英国的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
C.爱尔兰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破产
D.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
17.有学者研究发现,唐朝城市道路功能单一,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朝,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18.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朝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19.下面为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其中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是(  )
A.传统封建势力的破坏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 D.农业经济的发展
20.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农村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等,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B.工业化水平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2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古时期,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从经济上说,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从政治上说,城市不归任何封建主管辖,而是自己推举行政官员,有独立的司法权;从社会关系上说,任何人只要成为市民,他就从封建关系中摆脱出来,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很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是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古时期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5CABAB
6-10DACDD
11-15ACDCA
16-20BBCBA
21.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2.
(1)区别: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封建经济;政治上,西欧城市政治自治,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内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6分)
(2)特点: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3分)
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