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基础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16: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5《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的作品,该书发表于1872年,当时可以用来“环游地球”的交通工具有(  )
①汽船 ②蒸汽机车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中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
A.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
B.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业
C.晚清时期中国交通的发展丧失独立性
D.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4.右图中的历史人物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促进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
D.与所到的亚非国家发生了激烈冲突
5.右图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图片可以说明(  )
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
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
C.近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
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
6.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7.“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8.2022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增长,国内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11%。下列属于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的是(  )
①国民收入的增长
②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交通成本的降低
④交通工具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9.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20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 131辆 19 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 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
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10.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大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1.秦统一后,修建了驰道。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①秦朝的长治久安 ②巩固国家统一
③推行郡县制度 ④减轻百姓负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来改善交通,如开辟道路、修建桥梁。这个时期“丝绸之路”也得以形成。这一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13.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14.读下图,指出开辟线路1和线路2的航海家分别是(  )
A.达·伽马、哥伦布
B.麦哲伦、哥伦布
C.迪亚士、麦哲伦
D.哥伦布、麦哲伦
15.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改善国内交通 B.保障皇权独尊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经济发展
16.下表是1978—1997年中国主要年份客运量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人)。由此可推知(  )
年份 客运总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民用航空
1978 253 993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1
1985 620 206 112 110 476 486 30 863 747
1990 772 682 95 712 648 085 27 225 1 660
1995 1 172 596 102 745 1 040 810 23 924 5 117
1997 1 326 094 93 308 1 204 583 22 573 5 630
A.居民出行交通方式日益多元化
B.各种交通方式客运量持续增长
C.公路交通客运方式占主流地位
D.改革开放助力交通客运业发展
17.20世纪,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  )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18.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明(  )
A.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
B.道路是铺设而成的
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
D.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
19.“(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
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2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往还相互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中出现的。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千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交通建设的意义。(6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 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材料三 轮运在广东内河水域的推行,先是由广州富商苏惠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斥巨资创立平安轮渡公司,置小轮拖带木船,行驶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惟恐外国小轮趁机深入内河,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曾勒令平安轮渡停航。苏惠农的试航证明小轮带渡船可避免盗贼与风涛。所以,珠江三角洲的船主、航商纷纷向官府提出申请,要求允准用轮船拖带木船。这一要求,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得到张之洞的批准。轮拖渡船,很快便在珠江三角洲推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全省小轮已达200艘,其中洋商的小轮船只占极小的份额。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等县水网区,不仅乡镇间有互通小轮船,而且与邻县、佛山、省城等地也有轮船往来。
——摘编自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9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航运业在中国的发展。(5分)
参考答案:
1-5ACAAD
6-10BACCB
11-15BBDDC
16-20DCADB
21.
(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的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发展;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变化:出现新式交通工具;建设新式道路。
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22.
(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交通近代化。
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
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
(3)近代轮船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外资企业是为了满足列强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需求而出现的,它为列强在中国掠取资源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改善了交通运输功能并扩展了城市功能,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