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逐渐在国家机关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88年,政府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到2001年底,全国97%的地市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7 629万人。材料表明( )
①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②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较广
③中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④公费医疗已全部被医疗保险所取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为了推进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做出一系列的努力。这些“努力”包括( )
A.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B.建立“福利国家”
C.恢复高考,普及义务教育
D.提出“双百方针”
4.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并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入学标准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5.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 )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
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
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民生医疗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7.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目前我国实施的基础免疫计划中有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儿童可以免费接种这些疫苗。这表明( )
A.基础免疫计划的实行有利于确保儿童健康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儿童的免疫计划
C.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
D.疫苗接种后可以终生免疫
8.《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和,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9.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的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开明的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的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10.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认为,《黄帝内经》最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在于表明个人的健康或疾病状况不是由恶魔或祖先决定的。由此可知《黄帝内经》( )
A.体现朴素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B.是建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
C.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D.从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总结
11.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
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12.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
A.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13.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14.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 )
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
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
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
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
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15.《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材料不能说明五禽戏( )
A.根据动物形态演化而来
B.华佗所创,可强身健体
C.可治疗疾病,临床试用
D.可防治疾病,有益身体
16.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流行与防治的记载不绝于史。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了对疾疫的文字记载,如疟、疥、蛊等,并且还有“疾年”的记载,这有可能是对疫情的最早记载。下列不是中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措施的是( )
A.掩埋尸体,修建饮水道
B.疏通井渠河道
C.建立救治机构
D.发明人痘接种术
17.曹操兵败赤壁,而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种即认为是曹军发生大疫,导致兵败赤壁。由此可知( )
A.疫病影响政治军事
B.曹操行为遭到天谴
C.曹操兵败在于疫情
D.疫病一说纯属猜测
18.中国的针灸学博大精深,《玉龙歌》首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本歌取120穴位,治疗80余种病证。下列关于针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至今针灸临床经验不足
B.唐朝时出现针灸铜人
C.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
D.针灸治疗适应证有限,简便经济
19.2020年中国人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传统的走亲访友变成了“手机拜年”,但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下列关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在中国一国发生
B.人们应强化公共卫生意识
C.依靠一国之力可以有效控制
D.不会影响人民的生活
20.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之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疫病暴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来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永元年间,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东汉安帝元初年间,会稽大疫,政府“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患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以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灾款和物资,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董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事件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来,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12分)
22.(20分)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祈祷和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促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这一委员会被认为是一个“维护城市方便用水、安全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年和1848年英国曾暴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从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4分)
参考答案:
1-5ADAAC
6-10CBBBA
11-15CCBDC
16-20AACBB
21.
(1)特点:注重稳定人心;救助范围广、形式多样;创设专门性救助机构(实施隔离防治);以政府救助为主;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2)变化:从以官赈为主到以义赈为主。
原因:清政府财政困难;传统儒学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慈善思想的传入。
(3)表现:研究机构增加,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逐渐走向成熟。
启示: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要注重法制建设和预案机制建设;要注重交流合作,注重社会组织与广大民众的参与力量;要树立人本思想和效率优先理念;要注重危机公关,维护社会稳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2.
(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
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