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提道:“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可以理解为(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据《政事论》叙述,雅利安人进入五河流域分成部落时,形成了农村公社。农村公社带有氏族性,是原生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随着以职业世袭和内婚制为特征的种姓制度的形成,两者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种姓制度在农村公社中发挥了强大而持久的作用。这种现象发生在(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3.王斯德教授在其著作中写道:“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据此可知,作者认为造成美洲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美洲文明间缺乏交流
B.西方殖民者入侵
C.内部矛盾尖锐
D.地理位置孤立
4.中古时期的印度有两大变化,一是4世纪初兴起的笈多帝国统治者支持印度教的发展,二是13世纪初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中游
B.今天的印度教是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C.德里苏丹国是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
D.佛教逐渐成为中古时期印度的国教
5.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之后的日本“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说明( )
A.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罗马法因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
C.罗马法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奠定了立法基础
D.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7.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这样分析古希腊宗教:“每种手艺、职业和艺术都有它们的神性,或者更妥切地说,有它们的守护神……其数目之繁多,几可与地上人类相匹。”由此可知,古希腊宗教的这一特点( )
A.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平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B.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古希腊文明
C.必然会推动古希腊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
D.有利于古希腊妇女参政议政
8.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
A.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C.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D.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掌权者
9.西斯廷教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取材于《圣经》故事。当时罗马教会把人的肉体诅咒为“灵魂的牢狱”,而画家把所有人物无论圣贤,还是魔鬼一律画成健美的裸体。这反映出( )
A.艺术由质朴走向高雅
B.倡导权利平等的理念
C.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
D.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10.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盗贼的儿子永远是盗贼。”这句话有明显的阶级歧视。这种阶级歧视最有可能源自以下哪一制度 ( )
A.种姓制度 B.禅让制度
C.分封制 D.分化制度
11.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2.从欧洲中古时期大学兴起初期的课程设置看,它主要包括文、法、医、神等学科,而神学和神学院在“七艺”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
A.科学与神学和世俗需要与宗教信条在大学内矛盾并存
B.基督教会和宗教学说有广阔的包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
C.自由探索的学习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实验精神成为主流
D.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13.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此故事自西晋始在中国广泛流传,其流传关键在于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这段材料体现了 ( )
A.佛教传入中国成为统治思想
B.印度与中国文化有大量共通之处
C.西晋开始出现“三教合一”潮流
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14.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
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16.《法学总论》中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与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原所有者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
A.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B.兼顾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D.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17.中古时期,罗马法曾一度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
A.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圣经》与罗马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C.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1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丈夫打算使用妻子的婚前财产来还债时,妻子在此问题上拥有两次表示同意的权利,这是因为妇女可能会被丈夫的阿谀奉承所蒙骗。这一规定反映了( )
A.罗马法重视保护弱势群体
B.罗马法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C.罗马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罗马妇女获得了较多的公民权
19.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5分)
22.(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 《世界古代文明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共同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传说公元前753年,古代罗马人罗慕洛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开创了王政时代。在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三十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材料三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流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3分)
(2)分析材料二的三段材料,分别指出雅典、古罗马、秦国是如何建设国家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古希腊发展的影响。(4分)
2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 ;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 。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 ;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阿拉伯人在对古代文化继承和发展后,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古时期朝鲜是如何从中国“吸取营养”的。(4分)
参考答案:
1-5DBBDA
6-10CABCA
11-15DADDB
16-20ACABA
21.
(1)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3分)
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3分)
(2)地位: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是古典文明和中古时期文明传承的纽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5分)
22.
(1)自成系统,独立发展,文明具有多样性。(3分)
(2)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罗马通过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管理国家;秦国是通过立法和推行县制管理国家。(4分)
(3)古埃及依靠尼罗河孕育的肥沃土壤从事农业生产;古代希腊多岛屿,少平原,主要发展工商业和进行海外殖民。(4分)
23.
(1)①、②、③、④。(4分)
(2)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3分)文学作品:《天方夜谭》。(1分)贡献:将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欧;将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技术,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4分)
影响:阿拉伯处在传统东西方贸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上,它把中国古代的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先进知识和宗教文化,它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3)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