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基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
②它见证着600多年的宫廷变迁
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2.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自然灾难 ②战争
③工业化浪潮 ④城市化浪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会上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有关“端午”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农历以地支纪月,称五月为午月,又称“重午”节
B.“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字端午,故称“端午节”
C.公历5月5日俗称“端午节”,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D.“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4.汪原放等人创办的亚东图书馆,在1913—1918年生意清淡,1919年后生意大为昌盛。造成亚东图书馆生意转向兴隆的原因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的发达
B.新文化运动引发的趋新风潮
C.中共成立后工人运动的发展
D.国民革命风潮的鼓动
5.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而其最引以为豪的是它收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书(有明确刊印日期),该书印刷于公元868年的中国,而有关该书的来历,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只是淡淡地写着“没有为这些珍宝支付多少钱”。材料不能表明( )
A.国人的愚昧无知
B.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影响深远
C.该书应属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品
D.近代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导致中国珍贵文物流失
6.晚清某大臣在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急功利而忘道谊……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据此可知当时 ( )
A.传统经学面临严峻挑战
B.学校教育风气日趋败坏
C.该大臣反对设立新式学堂
D.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得以入选的标准为( )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杰作
②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见证
③作为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了某个重要阶段
④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水平
9.梁思成先生提出对文物建筑“整旧如旧”的原则,这主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什么原则( )
A.唯一性
B.创新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
D.开放与保护性
10.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轻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造成了文化断层
B.推动思想的启蒙
C.促进了史学产生
D.承续了传统文化
11.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12.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13.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可见都江堰能够成功入选是因为( )
A.修建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
B.现在仍然能发挥其防洪灌溉作用
C.它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D.无坝引水,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4.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秀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可以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15.“罗马的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他们的创造的宏伟,同时还想让市民感觉到他们分享到了这种宏伟……当人同整个建筑相比时,人是多么的小,但当他只要同圆柱和框缘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时,他就显得大多了。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到他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据此可知,罗马斗兽场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表彰罗马图拉真皇帝的丰功伟绩
B.提高罗马公民的归宿感和积极性
C.将建筑的力度与美感融合为一体
D.揭露角斗表演的残忍与缺乏人性
16.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毕昇还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17.18世纪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藏品的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结合下图分析这些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对外殖民扩张的结果
B.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大量藏品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文明传承
1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和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两个建筑( )
A.都是庞大的帝王宫殿
B.都是帝王的陵墓
C.都是公共活动场所
D.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19.西周官学将“非我族类”“庶人”排除在教育之外。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这种把贵族文化大众化的举措( )
A.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B.结束了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度
C.使我国学校教育开始普及
D.推动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0.汉代儒学家普遍主张仁、义、礼、智、信,并且认为仁与东方的“木”相合,义与西方的“金”相合,礼与南方的“火”相合,智与北方的“水”相合,信与中央的“土”相合。这种思想表明了当时的儒学( )
A.借助阴阳学说宣传“独尊儒术”
B.钳制学术自由,提倡学校教育
C.糅合五行学说强化个人德行
D.适应统治需要,规范伦理秩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中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9世纪末所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 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 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法国文化史》等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种)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年 40% 30% 10% 8% 3.5% 85% 15% 567
1902—1904年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8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谷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
——摘编自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6分)
(3)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5AAABA
6-10ABCCD
11-15ABDAB
16-20BCBAD
21.
(1)因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佛教兴盛(或科举制度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纸张的大量生产(或楷书的成熟)。
积极影响: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
(2)不同点:《四库全书》整理和保存了传统文化,同时也禁锢了思想;《百科全书》广泛传播先进知识,促进思想解放。
(3)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认识: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旨;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2.
(1)原因: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刊印技术进步;市民阶层等阅读群体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6分)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6分)
(2)新特点:与思想解放运动相生相伴;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影响巨大;文化传播的阶层广泛;新书市场和职业作家群体出现;资本化的印刷商出现并壮大。(6分)
(3)启示:加快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技术和经营方式;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构建社会效益为先并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运行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