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诗歌表达技巧之
虚实结合
明 吴伟《渔乐图》
虚实,中国美学中一对重要范畴。
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因为,实从虚中转出的,想象空灵,故有实际;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
画家说,“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 吴伟《渔乐图》
王石谷、恽南田评论说:“凡理路不明,随笔填凑。满幅布置,处处皆病。至点出无画处,更进层,尤当寻味而得之。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也。”
空无一物,却点点即是,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朱良志
高考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考点解读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大大丰富诗歌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增加读者的审美趣味。
核心素养 该考点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
设题方式 ①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②××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③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鉴赏这首诗歌。
链接高考
“虚”与“实”
①实,指作者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②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③实,指具体的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④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而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而视通万里为虚。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常见的几种形式
1.借助想象 虚拟意境。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想象是虚写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
古代诗歌的容量。通过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作品
的思乡之情。
2.借助修辞 化虚为实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古代诗歌借助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法,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感易于捕捉。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之物,李清照把“愁”搬上了船。“愁”本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然而在古代诗歌中,作者却把这“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让“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度,让我们可感、可见、可闻。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实虚相对,枯荣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3.借助梦境 虚实相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朱颜”是作者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却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
4.当前之景为实 已逝之景为虚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题11: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真题演练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题11: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真题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任选一种 艺术手法分析诗歌尾联。艺术手法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题11: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真题演练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相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明]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①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②青。
空间鱼龙舞,娉婷帝子③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④
【注】①阑干:同“栏杆”。②九疑: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境内。③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南退,没于湘水。④《博异志》载“有君山老父吹笛,湖上风波突起,月色昏暗”。
1.名家评此诗“一实一虚,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明]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①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②青。
空间鱼龙舞,娉婷帝子③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④
【注】①阑干:同“栏杆”。②九疑: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境内。③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南退,没于湘水。④《博异志》载“有君山老父吹笛,湖上风波突起,月色昏暗”。
1.名家评此诗“一实一虚,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前两联是实写,写洞庭春色,描绘眼前之景,写出了洞庭湖浩浩渺渺、
无边无际的雄伟气势。②颈联由实转虚,联想起舜之二妃投湘水而为湘水之灵
的传说,使美丽的洞庭湖更添一层神秘色彩,似真似幻,更为迷人;尾联似实
而幻,运用典故,写出了洞庭湖风雨凄迷、烟雾蒙蒙的春夜之景,把读者引向
一个诡异惝恍的境界。③全诗写景虚实结合,实景摹其形态,虚景传其神韵,
形神兼具,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