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15:5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杀党人,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错的是革命者受了骗,以为他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了,于是引为同调,流了大家的血,将他浮上总统的宝位去。到二次革命时,表面上好象他又是一个筋斗,从“国民公仆”变了吸血魔王似的。其实不然,他不过又显了本相。不久就证明了袁世凯杀人的没有杀错,他要做皇帝了。
——鲁迅《“杀错了人”异议》
课程导入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十九课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革命党人抗争的史实,认识复辟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3、史料实证:收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分析民国初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历史解释:结合教材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4、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军阀: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的统治始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逝后,各领导人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分裂割据。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府的实权相继由皖系、直系、奉系控制。终于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年)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孙传芳
袁世凯
直系军阀
段祺瑞
皖系军阀
张作霖
奉系军阀
军阀混战时期
(1916-1928年)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概念解析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4--1916.6)
(1916.6--1920.7)
(1924.10--1928.10)
(1920.7-1924.10)
目录
CONTENTS
01.
政治: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02.
经济: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03.
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
政治: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思考:辛亥革命已推翻古老的君主专制政府,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百姓是否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11月20日,刺杀宋教仁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
法》,改责任内
阁制为总统制
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不就死去。
1915年10月袁世凯当上皇帝
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对内独裁
对外卖国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加以扩大;②延长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期限为九十九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权;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④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⑤中国政府须聘用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 ——“二十一条”
中日民四条约签订
出卖国家利益,投靠帝国主义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目的:
获得了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袁世凯为什么会接受日本提出的卖国的“二十一条”?
1、袁世凯复辟帝制
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保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1913年7月-9月
思考: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
2、全国人民的反袁斗争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是如何应对的?
(1)二次革命
(2)护国战争
1)背景: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袁世凯称帝,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 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护国运动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说明: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习聚焦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帝制自为之路,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蔡锷
1915年12月—1916年7月,护国战争(护国军VS北洋军)
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一次革命运动
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一经共和之后,帝号久被丑诋,民人观念不同,尊严已亵,功德难著,强为规复,其势已逆。
——李希泌《护国运动资料选编》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在护国战争兴起地区的人民,或积极投军,走上护国战争前线;或筹饷担粮支援前线;或自发武装,配合作战。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人民则抗捐抗税,反对清丈地亩,形成一次次的民变。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②孙中山等革命力量的顽强斗争;
③缺乏群众基础。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晋系军阀
派系 代表人物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美、英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1.军阀割据主要派系:
2.军阀割据实质
3.军阀割据特点:
军阀割据时期--军阀割据的形成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北洋将领以军队为力量在各省割据分裂,为争夺政权发生一系列的战争。
军阀混战和割据,
政治上分崩离析
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军阀混战VS护法运动
1917年5月
“府院之争”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
直胜
1924年9月
第二次
直奉战争
奉胜
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护法运动
1917年6月
张勋复辟
1917年7月
第一次
直奉战争
直胜
1922年4月
实质:
美日在华利益之争
1、时间:1917年8月—1924年1月
2、目的:捍卫《临时约法》和国会
3、结果:孙中山联合地方实力派发动两次护法战争,皆以失败告终。表明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武力镇压张勋“辫子军”,复辟闹剧仅12天以失败结束。
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
——孙中山
1、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2、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3、说明: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妥协性与软弱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宣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
思考点(教材117页):你怎样理解孙中山的这则通电?(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
名称 起因 经过 结果 启示
“宋教仁案”
“善后借款”
签“二十一条” 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继续恢复
《临时约法》和国会
因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散而失败
袁被迫取消帝制
因滇.桂军阀排挤而失败
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
3.宣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
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
重组军政府组织北伐
二次革命(1913)
护国运动
(1915)
第一次
护法运动(1917)
第二次
护法运动(1920)
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革命派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18年英国报上的标题《秘密的中国军队帮助我们赢得了一场大战》
以战胜国的地位参加一战后召开的会议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参加一战
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方面有何积极事件?
参战与否本来是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如何争取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对外问题,却与中国国内政治纷争相纠葛,并以美日两国博弈为背景,演化成中国内部的政治问题,于此亦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内外矛盾关系之复杂多变,外交影响于内政,内政又作用于外交,两者相生相克,损失的只能是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近代通史》
经济: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当我们百年后重新回看北洋时代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中国王朝政治解体走向宪政民主国家的过渡时代,除了军阀混战政治动荡外,那时也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比如,那时的中国开始尝试民主,……经济飞速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
——陈钦《北洋大时代》

实业振兴,风貌布新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停止出口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一】
1912年4月16日,袁世凯发布《劝农保商令》,宣示:“现在国体确定,组织新邦,百务所先,莫急于培元气,兴实业。”同月29日,袁世凯在临时参议院发表演说称:“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故分设农林、工商两部,以尽协助提倡之义。凡学校生徒,尤宜趋重实业,以培国本。 ——《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洛杉矶时报》注意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出了“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抓住机会进行发展。数以百计的工厂涌现出来,生产中国货以替代流行的日货,例如肥皂、火柴、毛巾以及雨伞等。一家名叫生生烟厂的烟草公司还推出了“5·9”牌香烟,在包装盒上赫然写着:“真正国货。请大家激发热忱,用国货挽回权利。请国民每年挽回4500余万之权利。”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内部:
(1)政治: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2)政策:南京临时政府的颁布奖励实业的政策;
(3)民间: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外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主要原因)
1、原因:
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短暂的春天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
荣宗敬
荣德生
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短暂的春天
2、表现: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量(万吨) ≥100 10—99 1—9 ≤1
外商企业 100 88.5 4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 100
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基础薄弱
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区域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3、特点
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①行业分布不均,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时间短暂,地区分布不均,集中在沿海地区。
③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④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短暂的春天
4、影响
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万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
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短暂的春天
社会风俗的变化
民国时期,城市发展,诸多旧风俗于社会所不容,故而城市社会风俗走上了变迁之路。但风俗植根于民众生活,做出改变较其他方面更为困难,有些风俗改变是民众自发的选择,有些则是在政府强制力的推动下发生的。
——毕牧《发展与嬗变》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职成,旧官职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北洋时代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共和难立,德赛救国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 ,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袁世凯祭天称帝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政治基础:北洋政府腐朽黑暗,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④思想基础:国民思想愚昧落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概况
(1)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2)活动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
(4)核心主张(旗帜)
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3.内容
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1)前期: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
(德先生)
Democracy
科学
(赛先生)
Science
反对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倡导民主政治,增强民主意识。
破除封建迷信和愚昧,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宣传马克思主义。
(2)后期:
第6卷第5号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新青年》第8卷第1号封面
(1920年)
“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
——《新青年》第7卷本志宣言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新青年》第5卷第5号
3.内容
4.影响
积极性
①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
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提出;
③所涉及的的内容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④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林徽因
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4.影响
局限性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①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具有片面性。
②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普及工农群众。
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
“器物”
“制度”
“思想”
特点: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北洋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面对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还原那段被扭曲的历史,反思中华民族近代深重灾难之缘起,挖掘那一时期追求思想自由的人文精神,……!
——《北洋大时代——还原北洋时代真相》
(北洋)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可谓是黑中有亮,暗中有光。
本课小结
一、政治:专制与共和的博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二、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背景
2、概况
3、内容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与护法运动
中国参加一战
4、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