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
第三单元
5、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培养翻译能力。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了解本文寄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本文选自《 》,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 ,字 , (朝代)著名的 家、 家、 家,谥号 。作者一生的诗文都收集在《 》。
2、你还知道作者什么情况,请写在学案上。
速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朝晖( ) 迁客骚人 ( )
霪雨 ( ) 霏霏( ) 薄暮冥冥 ( )( )
潜形 ( ) 岸芷汀兰( )( ) 皓月 ( )
心旷神怡( )(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 )
2、理文中重点词语 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并在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讲解。
实词:名词:赋、国、景、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
3、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4、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
5、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
6、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
⑵ 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
7、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语调、语气。 2、展示朗读情况,师生点评。
四、速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____________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__________
五、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六、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交流展示
七、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1-4自然段,小组讨论下列各题后,选一代表讲解。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绩)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朗读第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画面?这幅画面渲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朗读第4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研读课文5-6自然段,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然后分组讨论。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8、“进”指什么?“退”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品读课文,培养欣赏能力。
1、在文中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九、总结与反思
课堂反馈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4题。
1、概括一、二两部分的段意。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前人之述”指的是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景的语句是 ,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 。
3、怎样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别默写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和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
二、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6-12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文中加点的“尝”“求”“异”“斯”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试 寻找 不同 那种 B.曾经 探求 不同于 这种
C.尝试 追求 奇异 那种 D.曾经 寻求 奇异 这种
6、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 投诸渤海之尾 D. 辍耕之垄上
7、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
B.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居江湖也担忧。)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种卑微的人,我怎么能同他一道呢?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8、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进亦忧”呼应上文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退亦忧”呼应上文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这种同古仁人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D.“二者”指的是“古仁人”与“迁客骚人”这两种不同的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 )
A. 古仁人的高尚。 B. 封建士大夫超越现实的思想。
C. 作者的忠君爱国思想 D. 古仁人和作者的高尚思想和广阔胸襟
10、本段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居庙堂之高 (指朝廷) B. 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
C. 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 D.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中考衔接
(福州中考)名著阅读(8分)
(1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在横线上分别写出与之对应的国家名称。(4分)
①它们有理性,公正而诚实,友谊和仁慈是其美德。______________
②我看到了它的头和一只爪子,估计这只猫有三头公牛那么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顶。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这里,万物的长、宽、高仅有正常尺度的1/12,人的身高不过15厘米。___________________
(2)《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样子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却以惨败告终。请问样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梦想破灭后,他最终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4分)
6、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相关文学常识。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含义,背诵这首诗。
3、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自学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 ”,他被后人称为 。
二、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坼( ) 涕泗 ( )
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语境,解释古今异义词。 (涕)
2、在文中找出一词多义的词并解释.
间{ 北{
四、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1、自由朗读,注音节奏、语调、语气。
2、展示朗读情况,师生点评。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诵读全诗,你还有什么疑问?请设计1-2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六、作业:背诵、翻译这首诗。
交流展示
七、展示背诵、默写、翻译情况。师生点评。
课堂反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yuè) 昔日(xī) 清楚(chǔ) 杜甫(pǔ)
B. 坼裂(chè) 乾坤(kūn) 浮沉(fú) 孤舟(gū)
C. 戎马(róng) 新闻(wén) 轩昂(xuān) 病痛(bìng)
D. 凭借(píng) 鼻涕(tì) 涕泗(sì) 星辰(ché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 (4)凭轩涕泗流
3、把下列句子译成汉语。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下列作者、作品、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岳阳楼记》——唐 B. 岳飞——《满江红》——宋
C.杜甫——《春夜喜雨》——唐 D. 李白——《静夜思》——唐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完成各题。
5、本诗首联中“昔”“今”两个字的作用是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个联大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阅读
送董邵南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①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②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的官。 ③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④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往。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⑤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⑥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⑦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⑧矧(shěn):何况。 ⑨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⑩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 ⑾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⑿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⒀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⒁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 ⒂谢:致意。 ⒃出而仕:出来做官。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董生举进士(考取) B.郁郁适兹土(往)
C.了一吾子之行卜之也(测定) D.为我谢曰(致意)
9、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下列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B.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0、翻译下列句子。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11董生“怀抱利器”却“率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是一致的?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juān)人:近侍之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期(jī)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君遣之(2)捐五百金(3)不能期年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4、对涓人花五百金买死马的做法你是怎样看 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中考衔接(长沙中考)
名著阅读。(5分)
(1)《爱的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 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 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他用爱塑造人,教育我们爱祖国、爱人民,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真诚勇于进取的心。
(2)“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者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出自《 》,是作者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境遇下创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 的故事就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请把这本书送给一位情绪低落的同学并写上一句赠言。
比较·探究
诗两首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李白、孟浩然相关的文学常识。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含义。
品味诗句蕴涵的意味,体会诗的意境,背诵这两首诗。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李白(701-762),字 ,号 。 朝大诗人。作品有 、 等。
2、孟浩然(689-740),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朝人, 成了他诗中的主要素材,与 的诗歌在题材和风格上相近,故后世并称 。
二、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刬却( )巴陵( )涵( )舟楫( )垂钓( )羡( )
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诗,不会的字词圈出来,并抄在学案上。
2、结合语境,解释古今异义词。
3、在文中找出一词多义的词并解释。
却{ 徒{
4、展示翻译情况
四、朗读展示,培养语感。
1、自由朗读,订准字音,注音节奏、重音和感情。
2、交流朗读情况,师生点评。
五、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同样是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孟浩然、李白两人心中各具有怎样的情蕴?
两首诗的形式、风格各有怎样的特点?
六、默读全诗,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交流展示
七、品读课文,培养欣赏能力。
1、在文中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庭,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八、总结与反思。
课堂反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陪伴(péi) 侍郎(shì) 巴陵(líng) B.无限(xiàn) 震撼(hàn) 垂钓(dào)
C.湘水(xiāng ) 赠送(cèng) 醉酒(zuì) D.舟楫(qí) 耻辱(chǐ) 羡慕(xi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洞庭 湘水 平铺 徒劳 B.刬却 巴陵 羡慕 云梦
C.舟楫 岳阳 侍朗 端庄 D.内涵 震撼 丞相 圣明
3、解释词语中加点的词语。
(1)刬却君山好 (2)平铺湘水流
(3)涵虚混太清 (4)欲济无舟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观”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琦乃将亮游观后园(观赏) B、坐观垂钓者(观看)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D、此其所以观后世已(观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完成下列各题。
5、怎样理解“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这一奇想?
6、“巴陵无限好,醉杀洞庭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下列各题。
7、下列对这首诗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最后两句以“坐观垂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二)课外品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委而去之(委: )(去: ) ②亲戚畔之(畔: )
9.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0.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12.“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答:含义: 。(1分)。
事例: 。(1分)。
中考衔接(黄冈中考)
【阅读社会生活】阅读卡 夫的《用父爱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惩罚》,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克利夫是布雷汉姆牧师团的负责人。他对我讲述了一个自己教育子女的故事。
当时他的儿子鲍比和女儿贝蒂还很小,做了错事,克利夫警告说,如果下次再犯,就要处罚他们。第二天下班,克利夫发现这两个孩子故伎重施,根本没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克利夫很恼火,但看着着孩子们可怜的样子又心软了。
利夫对我说:“鲍比和贝蒂都很小。我把他们叫进房间,解下自己的皮带,脱下衬衫,光着脊背跪在床前,让他们每人用皮带抽我10下。”
你想象不到他们哭得有多伤心,那是发自内心的、悔恨的痛哭。他们不想抽打自己的父亲,但我们有言在先,犯了错就要受惩罚。我告诉他们,处罚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父亲我决定替他们承受。我坚持要他们用力打满20下。两个孩子边打我,边痛哭。
。那以后,我再也没打过鲍比和贝蒂,因为他们知道我虽然爱他们,但不会因此而忽视他们的。错误所以他们总是非常听话,不是怕被罚,而是出于对我的尊重和爱。
(摘自《法制新报》)
1.父亲替两个孩子承受惩罚时,孩子为什么痛哭 (2分)
2.父亲替孩子承受惩罚,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明白了什么道理 (2分)
游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阅读,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文学常识。
3、赏析课文,体会作者排遣抑郁的情思。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袁中道(1570-1623),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代文学家,字 。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并有文名,时称“ ”,同为公安派。
二、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淼( ) 干涸(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浔阳( ) 溢出( ) 裣衽( )( )关隘( ) 坎窦( ) 乾坤( ) 沟壑( ) 雀尾垆( )
稍诎( ) 妖蒨( ) 小舫( ) 共酌( ) 汩汩( )
投箸( ) 愀然( ) 泫然( ) 玄鬓已皤( )
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全文,不会的字词画出来,并抄写在学案上。
2、在文中找出一词多义的词并解释。
为{ 委{ 故{ 直{
会{ 已{ 诚{ 第{
3、展示翻译情况。
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自由朗读,订正字音,注意节奏、重音及感情。
2、通读全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请设计1-2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第二课时
交流展示
七、品读课文,培养欣赏能力。
1、在文中划出你喜欢的语句,自选角度赏析。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八、总结与反思
课堂反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浩淼(miǎo) 沅湘(yuán) 屏息(píng) 裣衽(lián)
B. 乾坤(qiān) 蔓衍(yán) 稍诎(qū) 妖蒨(qiàn)
C、愀然(jiū ) 泫然(xuan) 增堞(dié) 共酌(zhuó)
D、玄鬓(bìn) 谏议(jiàn) 飘零(piāo) 犒生 (kào)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九水始若屏息裣衽 (2)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
(3)莽莽洪流,亦复何致 (4)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
(2)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 )
(2)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
(3))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5、选文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作者在游历洞庭湖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7、怎样理解“真可哭也”这句话?
(二)中考衔接(福州中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汉语方言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
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2008年l0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对此举措,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乙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必要。”丙同学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 太土气了!”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 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3分)
看法:
理由:
鉴赏·评论
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反复朗读,加强诵读,体味揣摩文章的精巧结构及作者写此文的意图。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4、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思想。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提问:指名讲述欧阳修的情况(最低限度要讲出阅读提示中介绍的内容,如能增加课外所得资料,要及时鼓励、表扬)。
2、填空: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字 ,号 ,又号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 》。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二、速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生字词,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林壑( ) 蔚然( ) 潺潺( ) 阴翳( )
琅玡( ) 辄醉( ) 野蔌( ) 颓然( )
觥筹( ) 伛偻( ) 弈者胜( ) 穴暝( )
酒冽( ) 山肴( ) 环滁( ) 辄( )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诵读,在“听”时受启发感染。注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字语气,全文共21个“也”字,是助词,大致有三中作用:①表示陈述语气(描述景物);②表示肯定语气(介绍人名);③表示感叹语气(抒发情感)。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语气恰当。
3、指导后指名朗读(同学们一起点评,老师指导)
4、小组赛读。
四、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试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批注在课本上,并写在学案上)。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词,写在学案上,并解释出来。
第二课时
交流展示
六、展示文中重点词并解释。
实词总结:蔚然 翼然 临 意 寓 芳 秀 伛偻 陈 酣 丝 竹 觥筹
颓然 弈 乐其乐 谓
七、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全文。
2、小组交流,并展示翻译情况。
八、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5、滁州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里看出来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九、品读课文,培养欣赏能力。
1、在文中划出优美的句子并赏析,然后展示。
2、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4、本文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
十、总结与反思
课堂反馈
一、积累与运用
1、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或原词。
(1) ,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亭记》中的主旨句是
(3)文中写朝暮之景的语句是
(4)贯穿文章主线的词是
(5)文中描写山间四时风光的句子是
。美国在联合国大会高唱人权高调,真是
“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回答)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二、阅读理解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与本文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作了阐释,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述出来。
5、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6、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7、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样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花源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中考衔接(常州中考)
阅读短文《魔术的科学原理》,完成7~8题。(共4分)
魔术师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保密动作上转移开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误导。
魔术“误导”的心理原理:一是观众会注意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动的物件,或者发出声响的物件;二是观众会看魔术师正在看的地方;三是魔术师觉得很重要的东西,观众也会觉得很重要。
科学家发现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隐性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一种叫做变化盲视,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直接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变化不会被发现;还有一种隐性误导,叫无意盲视,是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会视而不见。
误导之外,利用视觉系统的特点,运用道具也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例如:
弯曲的勺子:魔术师晃动一把勺子,让勺子柄看起来好像是柔软的。
原理:视皮层里有些神经元对移动的影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线条末端的影像都很敏感,但它们对振动影像的反应不同于其他视觉神经元。结果坚硬的物体此时看起来就好像中间变柔软了。
三维空间扭曲:观众先盯着一个旋转的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一段时间,这个碟子有三个区域会发生扩张和收缩运动。再让观众看静止物体时,他们会感觉静止物体也在扩张和收缩。
原理:神经元分别适应了视野中的三个区域产生的运动影像。(选自《青年文摘》
1.下列表述合乎文章内容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是:(2分) 【 】
A.“魔术的科学原理”就是魔术师故意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保密动作上转移开来的方法。
B.“魔术的科学原理”具体指魔术“误导”的心理原理和视觉系统的相关原理。
C.隐性误导就是无意盲视,是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视而不见。
D.因为视皮层里的有些神经元对振动的影像和物体的末端、中段的反应很敏感,所以勺柄看起来好像是柔软的。
2.魔术师没有运用“魔术的科学原理”的一项是:(2分) 【 】
A.让观众注意发出声响的物件或看某个地方。B.让观众跟着数数或计时。
C.表演前问候观众来营造氛围。 D.抖动或旋转相应的道具来营造氛围。
最苦与最乐 谈生命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3、领悟文中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注意文章中的精美语言,记诵名言警句。
4、理解梁启超提出的苦乐观,学会在人生的历程中尽到自己的责任。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梁启超(1873-19 ( http: / / www.21cnjy.com )29),字 ,号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家、
家。
2、冰心(1900-1999),原名 ,现代著名文学家。作品有 、 等。
二、速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画出需要积累的字词。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如释重负( ) 恩惠( ) 契约( ) 卸却( )
悲天悯人( ) 监督( ) 吟唱( ) 惊骇( )
憩息( ) 骄奢( ) 枭鸟( ) 怡悦( )
2、结合语境,查字典解释词义。
如释重负: 一泻千里:
荫庇: 屏息: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最苦与最乐》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 。
2、《谈生命》用 和 来比喻生命,生动地描述了生命的现象。
3、分别给课文划分结构,并概括大意。
《最苦与最乐》:
《谈生命》:
四、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展示,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然后师生点评。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把苦乐的责任联系起来,提出来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2、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第二课时
交流展示
六、品读课文,培养欣赏能力。
朗读课文,并画出优美的句子,然后赏析交流。
1、怎样理解“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2、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题意方面起什么作用
七、总结与反思
课堂反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B、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暂时抑制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C、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骄横奢侈)
D、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自卑低微)
2、选词填空。
有时候他经过了 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她快乐而又羞怯, 地流着, 地吟唱着, 地度过这一段浪漫行程。
A、静静 B、轻轻 C、细细 D、低低
3、下列关于《最苦与最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题目是“最苦与最乐”,作者一开头便先对“苦”作了界定。
B、本文的推理采用了一条鲜明的逻辑线索来说服读者。
C、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把关键放在对论题作基本的界定。
D、本文的论题就是责任。
4下列关于《谈生命》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阐述了作者对生命所持的辩证态度。
B、文章以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为话题,阐述了生命是一个既快乐又痛苦的过程。
C、文章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因为作者没有办法给生命下定义,没有办法说清楚生命的含义和意义。
D、文题中的“谈”不是指一般的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一个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行文流畅,想象丰富,充满真挚情感又蕴含深刻哲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①5月19日至5月21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刻起,汶 ( http: / / www.21cnjy.com )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亿中国人以共
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汶川不哭”,“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同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继之夜,生继之死。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天10夜中华大地纵横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5.本文是作者对2008年5月发生的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6、文中那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7. 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③段括号句子的理解
8、作者在第⑤段写道:“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
9.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叫。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 ”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所以说失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10.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2分)
致命:
挡箭牌: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 的论证方法。(4 分)
12.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3 分)
答:
13.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14.如果让你与作者辩论,你坚决捍卫“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答:
中考衔接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1.默写。(8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 (《钱塘湖春行》)
(2)从今若许闲乘月, 。 (《游山西村》)
(3)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
(4)春潮带雨晚来急, 。 (《滁州西涧》)
(5)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二、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带有讽刺意味。
D.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三、名著阅读。(6分)
(1)班级开展“读名著说人物”活动。请你从下面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对其作简要介绍。(3分)
李逵 鲁滨孙 保尔 柯察金
示例:
所选人物:孙悟空
简要介绍: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他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他曾因不满天庭的统治而大闹天宫,表现出他的桀骜不驯和反抗精神。
所选人物:
简要介绍:
(2)在这白光里,每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①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 》,作者是 。(1分)
②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2分)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
教师寄语:同学们:你们想让别人尊重你敬佩你吗 知识和品格是取得别人尊重的最好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