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基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大明历》 D.指南针
2.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严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4.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5.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端月”。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中央集权
6.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7.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他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8.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9.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10.某历史学家曾指出,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汉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
A.不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
D.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1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36郡,以后又有增设,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作为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由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2.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逐渐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化莫测
D.法家成为主流思想
1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若干个郡,实行郡县制;对原来的燕、赵、齐、楚等国的地区,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4.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是为翻制大量“子范”而制作的中间范模,不用来直接铸钱。“子范”是由“母范”翻制而成的。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15.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交纳贡赋。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
B.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16.散在郡县的王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王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王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7.汉代的桑弘羊明确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的主张。在当时这一主张( )
A.动摇了汉代以农立国思想
B.为调控工商业奠定思想基础
C.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D.使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8.周初,周公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朝廷要求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 )
A.职位世袭 B.建立武装的职权
C.行政管理的职权 D.设置官员的职权
19.光武帝刘秀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宫廷,即“事归台阁”,以致使三公有名而无实,光武帝这样做 ( )
A.意在推动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
B.规避了功臣干预朝政威胁皇权的危险
C.使其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D.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
20.《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通过这些诸侯国,实际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摘自《说文解字》
(1)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 (2分)
(4)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8分)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5BBDCA
6-10ADBDD
11-15DABDB
16-20DBCBB
21.
(1)
制度:分封制。
作用: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2)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3)颁布“推恩令”。
(4)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
22.
(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导致割据势力的形成,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