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方能论世事,书愤以表爱国志
——品读陆游诗《书愤》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把握“愤”的内涵和根源。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把握“愤”的内涵和根源。
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悟词人和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因事而感·导入:
爱国是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的驰骋。
爱国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也是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爱国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仰。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 存诗2400余首。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64—85岁)。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2.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初读有感
1.题解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思考:
作者“书”了哪些内容?
“愤”又包含哪些不同的含义?
2.体味情感
诗题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书”写了哪些事情?
首联“书”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抗金之役
颈联“书”自己晚年现状
尾联“书”追幕先贤诸葛
从作者所书之事中,你读到了哪些情感?
要求:抓住关键词品味情感。
表达句式:我从……(原文)中感受到了诗人对……的愤懑/激愤之情。
预设: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
3.学习手法
诗人如何表现这些情感的?
(1)对比
①自己:青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早年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晚年形象:“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北定无望。
当初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②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南宋统治者对比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南宋统治者有能力收复失地却苟且偷安等对比。
(“楼船……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说明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
(2)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激和辛酸。
经典例句: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3.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4.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3)用典
1.“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2.“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四、析读有思
结合补充资料,谈一谈对诗句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愤”的理解。
1.早岁那知世事艰
补充资料:公元1163年张浚北伐,后兵败符离,被主和派排挤;1172年王炎力图北进,后被罢免。
情感:“气如山”表面上看是气势雄浑的激奋,背后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北望中原无力收复的激愤与辛酸。
2.塞上长城空自许
补充资料: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后遭猜忌被杀。
情感:表面上看是在表达自己无力救国危难,实际上是表达自许长城的檀道济尚且遭到宋文帝冤杀,更何况我“喜论恢复”,主张抗金,反遭贬弃,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期间诸多辛酸苦楚、郁闷激愤,激荡腾挪,含而未露。
3.镜中衰鬓已先斑
补充资料: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
情感:在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背后,是对时局的忧虑,对于国家的深沉的爱
4.出师一表真名世
补充资料: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而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情感:对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赞颂。“极知忧国人谁及,细看无心语自平”。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五、课堂总结
全诗都在表达“愤”,而这种“愤”是建立在对于国家的、深沉而浓烈的感情之上的。所以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家闲置多年的陆游,在自己人生暮年1186年(61岁),面对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他用自己的血和泪凝聚了一段文字——《书愤》,书写了对时代的“愤”情。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写到:“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