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15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15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16: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从采集、渔猎 农业生产
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①生产方式:采集捕猎
②生产工具:木、骨、石
③居住方式:迁徙、群居
④取暖方式:用火
农耕、畜牧
定居、聚落
磨制石器
用火
农业出现,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大约1万年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农耕和畜牧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1)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2)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革新为原始农业的产生作了准备。
(3)人类数量增多,食物来源不足。
【知识拓展】 原始农业基本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生产与分配: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共同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生活需要。
农耕的起源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 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的产生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标本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体
2.食物生产时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3.农业出现后人类社会的变化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 ——罗伯特·J.布雷伍德:《农业革命》,载《农业考古》
根据一些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判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一速度并不快,但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已高出30倍。
——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依据材料和课本内容,概括农业生产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食物供应量增加,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②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出现;③促进了社会分工;④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02
生产特征:(1)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而重视修建水利工程;(2)统治者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和维护。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时空观念
地区 农耕 畜牧业 土地所有 社会生活
亚洲 西亚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 牛、猪 王室、神庙、贵族、官员等拥有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代中国) 粟、水稻、 豆、麻、黍 猪、马、牛 羊、鸡、狗 商周土地国有 战国后土地私有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南亚恒河流域 (古印度) 小麦、水稻、棉花 马、骆驼 种姓制度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大麦、小麦、亚麻 橄榄、葡萄 绵羊、山羊 王室和神庙占有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太阳崇拜、金字塔
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 大麦、小麦 橄榄 葡萄 希腊:公有拥有土地 罗马:土地国有 谷物与蔬菜轮作
逐渐形成奴隶制大庄园
中美洲:阿兹特克 玉米、甘薯、 马铃薯 火鸡、羊驼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浮动园地”两年不耕作土地被村社收回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找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探究主题一 不同地区食物的生产与生活
探究1 史料实证——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比较
史料一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 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探究2 唯物史观——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多样化
史料二 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
——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该学者认为“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请结合史料论证这一点。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古代西方农牧业并重。这种经济结构的差异是形成东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古代中国以植物性饭菜为主;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高。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文字
文明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社会关系:私有制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阶级关系:阶级产生(氏族首领、自由民、奴隶),国家产生。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家庭关系: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探究主题二 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探究1 唯物史观——从“女娶男”到“男娶女”
史料一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史料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变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 居住的家庭形式。
根源: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探究2 唯物史观——探讨国家的产生
史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国家兴起的历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私有制(含土地私有)代替了“共产制家庭公社”,随着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国家应运而生。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采集渔猎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原始农业(原因、表现、影响)
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
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不同点(食物生产、土地利用)
男子地位上升,私有财产出现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