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细致入微找论点条分缕析寻论据
九上第二单元整体教学
学习目标
在初步学习并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的基础上,知晓论点、论据,区分观点与论点;结合所学课文,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文段,解析或阐释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撰写阐释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小文段,熟悉议论文的构思特点,初步形成重视逻辑思维的基本意识。
语言目标
思维
目标
理解四篇课文中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引发自己对未来职业方向和为人处世方式的正确思考。
学习并掌握辨析论点与论据的策略,准确完整地找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撰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文段,清晰阐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价值目标
核心任务
学习目标
精读文本学方法
核心任务:利用知识卡片,准确找出《敬业与乐业》的论点和论据。
01
制作议论文知识卡片
知识点 备注
论点
论题 观点
论据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具有明确的判断,不运用修辞和疑问句;有时,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最基本看法;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或观点。
论题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范围,而不是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或观点。
论题和论点之间关系紧密,通常可以根据论题找到论点。
观点是言说者基于事实材料所坚持的立场、阐明的事理、发表的意见、提出的主张、表达的态度等。
观点是没有经过论证的个人主观判断;论点是经过论证被证明正确或错误的个人主观判断。
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包括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
知识点 备注
论证方法
答题模式: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分论点/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强调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跳读《敬业与乐业》,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依据知识卡片判断其是否是文章的论点,并给出理由,进而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①有业之必要;
②敬业之重要;
③乐业之重要。
默读《敬业与乐业》,根据示例和格式要求,找出文章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示例:
第3段引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是道理论据。
第6段列举大总统和黄包车夫对比的事例,是事实论据。
格式要求:第( )段引用 / 列举了( ),是( )论据。
第3段引用“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是道理论据。
第4段列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的事例,是事实论据。
第6段引用“主一无适便是敬”,是道理论据。
第7段列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事例,是事实论据。
……
《敬业与乐业》
通读《敬业与乐业》,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找出文中论据所对应的论点。
示例:
《敬业与乐业》 事实论据 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 对应的观点是有业之必要
道理论据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对应的观点是有业之必要
道理论据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对应的观点是有业之必要
《敬业与乐业》
道理论据
对应的观点是敬业之重要
事实论据
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对应的观点是敬业之重要
道理论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应的观点是乐业之重要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对应的观点是乐业之重要
道理论据
主一无适便是敬。
道理论据
对应的观点是敬业之重要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道理论据
对应的观点是敬业之重要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道理论据
对应的观点是敬业之重要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
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属于正反对比论证;
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
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
学习评价
任意选择《敬业与乐业》中的一个分论点,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
“乐业之重要”的事例参考:
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不抱怨叫苦。
陈景润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把自己的全部心智献给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道难题,别人嘲笑他时,他淡然一笑,不予理会。最后,有了誉满全球的“陈氏定理”。
迁移运用固知识
核心任务:找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三篇文章中的论点与论据。
02
学习任务单
认真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完成下面学习任务单。
(1)运用梳理《敬业与乐业》论点和论据的方法,找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论教养》的论点和论据。
(2)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
(3)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用思维导图表示。
任务1:运用梳理《敬业与乐业》论点和论据的方法,找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论教养》的论点和论据。
篇目 论点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论教养》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第3段: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第5段: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英国殖民主义者参与毁坏雅典巴特农神庙。
第12段: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
第5-10段无教养的人在家里的表现;第17段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任务2: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
词语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
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任务3: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用思维导图表示。
【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
引出话题(1-6)
论述观点(7-17)
总结深化(18-19)
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7-8:第一间精神小屋,盛放爱恨
9-13:第二间精神小屋,盛放事业
14-17:第三间精神小屋,盛放自身
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认真阅读《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及其对应的论据。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唐雪健
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对诱惑,有时舍得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②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伟大事业之中去,让生命焕发多姿多彩的绚丽。
③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容易浑浑噩噩,目光短浅,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看不到远处的风景。居里夫人的会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旧椅子。她说:“我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为了搞好科学研究,她放弃了许多交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她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图享受,不追求生活的安逸,这种放弃为人生做了精彩的诠释。
④1955年,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阶衔的消息时,感到十分不安。他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降衔申请》,说:“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功绩授勋。回顾自身历史,对中国革命
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与一些资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申请:授予我上将军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作为平凡的人,我们敬仰这种大舍得、大境界的人。
⑤能放弃的时候舍得放弃,实在是一种人生智慧。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顺其自然,就不会将有限的生命搅到无限的名利场中,就会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自觉用有限的生涯追求无涯的知识,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正确的信念;在神圣的职责面前,有无私的忠诚;在人民群众的疾苦面前,有博大的爱心。
⑥舍得放弃还是一种自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倘若让自己跟着诱惑走,被身外之物所束缚,就很少能感受到生活的绚丽和多彩。放弃不是不讲
物质利益,而是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把名利看淡一些,用更多的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专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这种豁达的放弃,就是一种人生的自守。
⑦《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宇宙之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宇宙为空间,在自己的支点上站得住。放弃是一种自守,就要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
⑧错过了花,你将收获果实;错过了太阳,你会看到璀璨的星光。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智慧。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论点 论据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
舍得放弃是一种自守
《易经》:“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道理论据)
居里夫人不图享受;许光达写《降衔申请》。(事实论据)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理论据)
学习评价
组内互评,参考他人的学习任务单对自己的进行补充和修正。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论点、论据梳理表,参考其他小组的进行完善、补充和修正,并根据下面的评价量表,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单评出等级。
项目 等级 等级描述
论点 甲 准确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全面概括出文章的分论点
乙 准确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出文章大部分的分论点
丙 准确找到文章的论点,未分清楚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丁 找到的论点不够准确完整,未分清楚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 甲 完整找出文章的论据,分得清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能准确找到论据对应的论点
乙 完整找出文章的论据,能够准确找到论据对应的论点
丙 找出文章的部分论据,分得清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能较为准确地找到论据对应的论点
丁 找出部分论据,未能准确找到论据对应的论点
梳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核心任务:比较分析前两课段所学文章,写一个300字的小文段,阐释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03
运用前两个课段所学知识和方法,比较分析《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四篇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篇目 论点 论据
①《敬业与乐业》
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③《论教养》 ④《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不同的是:①和④中心论点下分出了分论点;①③④论点是原文句子,②论点是概括得出;
都选择了恰当的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来支撑观点;道理论据一般都是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一般都是典型事例。
不同的是:①使用了大量道理论据,③使用了大量事实论据;①④说理性较强,使用的道理论据多于事实论据。
结合整理出来的几篇文章的论点和论据,针对其中一篇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文段,阐释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或者针对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比较其论点和论据之间关系的异同。
示例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梁启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文中作者还用了三个分论点强化了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是“有业很必要,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论证时作者先运用道理论据“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等,从反面进行了论证,然后又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的例子,运用事实论据从正面进行了论证,一正一反,深刻阐明了有业的必要性。
分论点二是“敬业很重要,对待现有的职业要敬业”。论证时作者先说为什么要敬业,运用道理论据,以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指出“敬”的内涵,解释“敬”的含义,通过对比大总统和黄包车夫,以及佝偻丈人承蜩,说明“职业都是可敬的、神圣的,职业的不同是因才能而异”,然后再说怎么敬业,运用道理论据“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阐明敬业的方法之一是专一,木匠做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共和国、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和当军人打胜仗是同一价值,通过比较论证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分心,用“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从反面论证了分心是对事业的不敬,用“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作为道理论据,说明专一对人生最为有益,进而阐述了敬业的重要。
分论点三是“乐业很重要,对待现有的职业要乐业”。论证时作者运用道理论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明乐业能体现生活的价值,是理想的生活,进而阐述了乐业的重要。
综上所述,有业是必要的,敬业是责任心,乐业是趣味,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学习评价
等级 描述
甲 能够准确完整地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能够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阐述清楚;语言准确严谨,阐述条理清晰。
乙 能够较为完整地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能够较为清楚地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阐述清楚;语言较为准确;阐述较为条理。
丙 能够较为清楚地阐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语言不够简练,阐述不够条理清晰。
丁 不能清楚阐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小文段评价量表,与好友互批,帮助对方寻找小文段中的问题,并按写作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阅读,找出这段话的中心论点,并为其论点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其实,包容是人生一种不可缺少的风度,也是决定事业高度的一个尺度。用包容并蓄的气度,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领导。曹操政治抱负大,在用人上,气度也不同凡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原为袁绍记事,替袁绍写文章,将曹操挖苦得骇然汗流。曹操抓住他后,惜他文采出众,只教训了几句,仍任他为管文书的官。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计前嫌,二不另眼相看,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可见,原谅他人,受益自己,不仅是一种宽厚,也体现了闪亮的人生智慧。
测评反馈·必做
阅读,找出这段话的中心论点,并为其论点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评反馈·必做
包容是人生一种不可缺少的风度,也是决定事业高度的一个尺度。
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侍郎李昭德曾说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娄师德也不计较。他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历经风霜雨打,仍然用平和的心态、开阔的心胸为人处世、从政为官。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
近日广东某学校初三年级开展了一次“我来为中考命新题”的活动,901班抽到的题目是:
根据下列双向细目表,为《人生三病》命制新题并提供与题目对应的参考答案。
测评反馈·选做
题型 题号 分值 知识点(内容)
选择题 1 3 论点和论据
简答题 2 4 论据
《人生三病》测试题双向细目表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 ”“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感谢观看
九上第二单元整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