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厚植团队精神,青年挺膺奉献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自行车赛中,车队有时会安排“破风手”,他的任务是在前面挡风,为身后最有希望夺冠的队友节省体力。
(注:“破风”是指自行车在运行时,由于前面空气被压缩,两侧表面与空气摩擦,尾部后面的空间成为部分弱阻力空间。所以在前面破风的人会相对多消耗20%的体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识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尔德林。当时阿姆斯特朗说过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上,一个记者突然问了奥尔德林一个特别的问题:“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在全场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其实,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请以“团队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团队精神”的范围之内。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冰壶(Curling)又称为“冰上溜石”,是一项队制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冰壶比赛每队由队长和3名队员组成。两队每名球员均有两个冰壶,即有两次掷球机会。两队按一垒、二垒、三垒及主力队员的顺序交替掷球,在一名队员掷球时,由两名本方队员手持冰壶刷在冰壶滑行的前方快速左右擦刷冰面,使冰壶或击走对方“石壶”,或准确到达圆心营垒,或两者兼得。最终营垒中哪一方冰壶数量多,更靠近中心点,哪一方得分就高。
冰壶被喻为冰上“国际象棋”,它动静结合,注重技巧。虽然对参赛者体能没有过多要求,但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的控制性要求很高。同时也要求参赛者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对战略战术的判断能力和对时机的把握能力。
所以说,冰壶是一项蕴含“智慧”的运动,它考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也展现动静之美与取舍之道,更体现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学校“地平线”文学社征求2022年北京冬奥会专栏文章。如果你是一名冰壶运动爱好者,你从冰壶运动中获得了哪些启发?请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成文章,向文学社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才华正逐渐融入团队的协作精神,人们必将更加青睐团队精神。在团队中,队员甘愿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团队的成就,而团队的领导者,亦常常将自己摆在普通人的位置上。团队精神的实质是实现团队内部资源的最佳调配,从而以统一、有力的姿态去迎接外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并期望最终的胜利。团队精神的外在体现:只有100分或0分,没有60分。
读了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团队精神”的?请以“团队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破风手”展开,将人生哲理寄寓在“破风手”这一角色中。在自行车赛中,破风手负责为车队主将冲线手挡风阻、卡车位,为冲线手在冲刺前保存体力、创造最有利的冲线环境。而在这一过程中破风手则会因为前期大量的体力消耗而在最终的冲刺阶段逐渐落后于队伍,淹没于人群中,但也正是因为破风手的付出,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队夺冠。因此,每个队的破风手既是冲线前的开路先锋,又是冲线时的幕后英雄。“破风手”包含着勇敢前行和默默付出的双重含义。
由此深入分析,破风手的实质是社会合理分工的产物,其带来的结果是以自我的付出换来整体效益的提升。材料由此启示我们,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需要群体的力量,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随时做好准备去充当破风手,为团队、为集体做贡献,以此成就个人价值,助力社会发展。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破风手”的内涵及实质,“破风手”的重要意义,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破风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破风手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价值、集体效益、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破风手”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做一个优秀的破风手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心怀集体,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需要我们砥砺深耕,苦练本领,最大程度担起破风手的职责等。
立意:
1.甘做破风手,换得百事成。
2.厚植团队精神,青年挺膺奉献。
3.热血青春,破风前行。
2.
例文:
团结就是力量
自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成一股力量走向胜利以来,“团结就是力量”便被披上了“信仰”的色彩。
而中国走到现在,成为一个让世界不敢忽视的名字,不正是靠了那“信仰”吗?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即“团队精神”。
人类的祖先,便是以团队为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历史的轮转,不是靠个人,而是靠集体的力量。就连动物界,小巧玲珑的食人鱼之所以能猎食几吨的庞然大物,忽微的蚂蚁能逃离洪水火灾,靠的也都是“团队精神”。而现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余力去说“我的地盘,听我的”吗?
团队就像是一个凸透镜,她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她是一个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影响到更远的地方。
智慧、阅历和经验都让我们无法忽视“团队精神”。在常常被抱怨冷酷无情的竞争时代,有一个可尽我所能、可安心依靠的集体,岂不是像一艘漂泊在海洋上的船员们那样,是最好的朋友,最铁的兄弟,过最酣畅的生活,放声最高亢的旋律吗?
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刘邦成就了帝业,而英勇盖世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历史会理智地告诉你,什么叫一人之智不敌万人之智,什么叫历史不因个人而改变,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没错。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爱迪生因电灯而流芳,离不开全身土灰的工人;日本迅速崛起的奇迹,离不开紧衣缩食的百姓。
一个想脱离众人的人,是新时代的“新新盲人”,藐视忽微会让他穷尽一生也离不开原点几步,顶多只是像在沙漠中的过客,一圈又一圈,却只能回到起点。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赠与及绿叶的衬托。
一抷土的成功,即使再少,也得依靠十个手指。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团结就是力量。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给材料话题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于材料自身的多义性。如果没有限制,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很多中心主题。比如:谦让是一种美德,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荣誉等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材料中所给的限制条件。关键在于“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这一句话。这是材料的主旨句,(要注意在很多材料中都会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句子。)它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团队、我。这里的“我”当然指的是个人。所以文章应该围绕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展开,不可偏废一方。还可以从另一个途径入手:即分析材料,材料中提到的是荣誉归属的问题,实质就涉及到个人利益,而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必然是“集体利益”。这样一来,我们对话题所给的“团队精神”一词的内涵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团队精神,当是指“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只要抓住了这条主线,由此辐射和延展出去的立意都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我们必须注意材料中所给的限制条件。关键在于“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这一句话。这是材料的主旨句,(要注意在很多材料中都会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句子。)它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团队、我。这里的“我”当然指的是个人。分析材料,材料中提到的是荣誉归属的问题,实质就涉及到个人利益,而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必然是“集体利益”。这样一来,我们对话题所给的“团队精神”一词的内涵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在理解“团队精神”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含义扩展开来,比如说它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一种相互融洽、合理分工的意识等等,表达观点时应力求鲜明,选择材料时应力求典型。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来自冬奥会的冰壶运动,材料对冰壶运动的介绍很详细,能帮助学生了解此项运动。材料的第一段主要是介绍冰壶运动,普及冰壶比赛知识;第二段强调了冰壶运动需要的身体条件和能力要求;第三段是材料的关键句,对冰壶运动中存在的“智慧”进行了阐释。
写作时,应重点解读材料第三段话,并从中提取“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展现动静之美与取舍之道”“团队精神”这几个关键短语进行立意。写作时,既可以从一个方面具体谈,如结合毛主席《体育之研究》论述冰壶运动让自己强筋骨增知识、让人民强健的好处,从哲理和审美的角度阐述冰壶运动对于自己体悟“展现动静之美与取舍之道”的益处,或从“团体精神”延伸开去,讲述冰壶运动对于我们调感情、强意志的精神激励作用。当然,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分别谈自己从冰壶运动中获得的综合性启发。
立意:
1.冰壶让我们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2.冰壶让我明白取舍之道。
3.从冰壶中体悟团结之道。
4.例文:
整体之强VS个体之优
“田忌赛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故事中的几位主人公来为大家谈一谈他们的高见,希望能对21世纪的我们有所启迪。
我输故我在
整个故事中,我是那匹最卑微的下等马。很多人在赛后都责备我,若不是孙膑先生的锦囊妙计,田忌将军的千两黄金是输定了。殊不知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怎么可能每匹马都出色呢?我自己也知道自身条件不太好,所以平日刻苦训练,关键时刻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甘愿为人家上等马甩下一大截而丢尽脸面。但正是我的失败成全了上等马的成功,从而赢得了整个团队比赛的胜利,所以我认为:这种输,值!
我赢故我在
我是上等马,赛后最风光的那匹。其实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赢的是人家的中等马,和我本不是一个档次的。起初我对这种出场顺序很有意见,但后来我仔细一想,也确实比人家那匹上等马差了那么一点,所以,为了整个团队比赛的胜利,我甘愿屈尊与人家的中等马对阵。其实,我赢了之后,对我们队的下等马特内疚,田忌赏我的山珍海味我们哥俩都共享了,因为我明白:没有它的“现丑”,就没有我的“风光”,我们三匹马是一个整体,离了谁都不成!
我听故我在
我是田忌,齐国大将。当我看到自己的三匹马都比齐王的稍逊一筹时,我想完了,我的千两黄金泡汤了。但孙膑先生却微笑着对我说:“非也,非也!”待我听完他的妙计,不禁抚掌称快。我不像有些干领导工作的人那样独断专行,只要下属的建议对大局有利,我通通接受,还对他们加以赏赐。不是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吗?只有广纳贤才,并把他们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成就大业。当然,团队内部的协调工作一定得做好,我从不偏袒上等马抑或歧视下等马,因为他们都为团队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我思故我在
我是孙膑。其实我的计策很简单,调配而已。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人们的智力、体能都趋于均衡时,要独领风骚,笑傲群雄,靠的就是一种权衡,一种调配,一种合作。如果一定要我透露什么秘诀的话,我想只有一句话:不求个体之优,但求整体之强。
【详解】(一)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话题作文。本话题的写作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准确审题。背景语中的“团队精神的实质是……没有60分”是本文立意的基点,有些同学容易将“团结”与“团队精神”画等号,其实二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团结”强调的是“同心”;而“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协力”,它是在“团结”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和机制竞争。二是深入剖析。“团队精神”是一种新的生存理念,它将“权衡、调配、整合”等现代管理思想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使得整体的实力达到了最大化。在理解“团队精神”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含义扩展开来,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为此,它也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心态和姿态与之对接。对此,在文章中都需要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剖析。三是勇于出新。另外,材料中提到荣誉归属的问题,实质就涉及到个人利益,而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必然是“集体利益”。这样一来,我们对话题所给的“团队精神”一词的内涵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团队精神,当是指“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只要抓住了这条主线,由此辐射和延展出去的立意都是正确的。
文体自选,是把选择文体的权利交给了你,让你选择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载,任你选择一种。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
(二)立意:1、不求个体之优,但求整体之强。2、时代呼唤团队精神。3、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5、双拳难敌四手。
(三)素材:1、人类的祖先,便是以团队为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历史的轮转,不是靠个人,而是靠集体的力量。就连动物界,小巧玲珑的食人鱼之所以能猎食几吨的庞然大物,忽微的蚂蚁能逃离洪水火灾,靠的也都是“团队精神”。而现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余力去说“我的地盘,听我的”吗?
2、有关科学实验证实,在雁阵飞行时,当第一只雁展翅拍打时,其他雁即刻循序跟进,整个雁群依次借者固定队形飞升、翱翔。这是雁独特的“团队操作”。
当领队的头雁疲倦时,他会自动退居到侧翼,由另一只雁接替上升,照常飞行。而且,飞行在最后的两只雁会不约而同地有节律地发出叫声,和前面的同伴和头雁保持沟通……不知是告慰、安慰还是激励。
而更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是,当某只雁生病或受伤,不得不脱队时,必定有两只雁自行留下来,跟随它陪伴它,提供帮助和护理。它俩将与病(伤)雁患难与共,跟随它沦落地面、山涧、湖泊等任何水深火热里,直到“康复”或死去。
解读雁阵的团队精神,一如解读社会和人生。
3、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
4、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识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尔德林。当时阿姆斯特朗说过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上,一个记者突然问了奥尔德林一个特别的问题:“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在全场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其实,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四)写作思路及点评:本文的“出彩”之处体现在:一是选材精当。“田忌赛马”这一经典的故事准确演绎了背景语中“团队精神的实质”———实现团队内部资源的最佳调配,从而以统一、有力的姿态去迎接外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并期望最终的胜利。在准确审题的厚实功底上,矗立起了选材、剪材、组材的高峰。二是布局精巧。文章巧借访谈录的鲜活形式,让四位主人公闪亮登场。四个小标题不仅构建起全文的叙事框架,而且“输——赢——听——思”的行文脉络又形成了对团队胜因的纵向穿透。使匠心独运的谋篇和内在贯通的语脉形成一种内蕴上的辉映。三是语言精妙。四位主人公的语言不仅口吻毕肖,深得原作之神韵,而且嵌进了诸多鲜活的时语,亦庄亦谐,从而使丰厚的史料与现代的理念相映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