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汲取经验,不困于经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我们会寻找各种指南——旅行时,寻找景点打卡指南;休息时,寻找独处充电指南;压力大时,寻找情绪稳定指南……人与人之间未必有着相同的生活境遇,但还是会倾向于寻找经验的依托——指南。然而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
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汲取经验,不困于经验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乐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指南来为自己提供经验依托。诚然,借鉴指南,汲取经验,很多时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捷径,帮助我们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但人与人的境遇未必相同,在不同的情境里固守过去的经验指南,这些经验也可能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因此,汲取经验,但不要困于经验。
英国诗人小说家德拉·梅尔说:“经验犹如一盏明灯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他人的经验指南,我们勇于借鉴,使自己迅速壮大。自己的经验,努力汲取,可以使我们在前进途中更加坚定和自信。
科学家牛顿说过,他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借鉴了16世纪众多前辈探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自己辛勤的思索与探究,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试想如果没有前人经验的指南,牛顿怎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也提到过,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经验,她的成功也许会非常渺茫。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均坦言,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对前人研究经验的借鉴。居里夫、克里克和贝恩都能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汲取自己在研究中获得的经验,最终取得成功,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然而,指南有时也会成为束缚。毛主席曾说过:“经验主义害死人。”这个道理不假。历史上一味相信经验而吃了亏的例子有很多。
清朝后期,欧洲列强不断侵扰大清国,侵略者们用枪支与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自称“天朝”的清朝的官兵们拿的则是刀、剑、弓箭等冷兵器,结果不言而喻。当时,有人研究出了可连发28颗子弹的枪与将军炮,但是清朝统治者却说“骑射乃满族之根本”,拒绝使用新式武器。原因很简单,经验束缚了清朝的统治者,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这些传统的武器才是制胜的法宝。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经验是财富,但经验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让经验束缚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奥斯卡·王尔德有一句名言:“当一个人自以为有丰富的经验时,就往往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了。”当下很多人,看到了一些指南就奉为宝典,固步自封,不懂创新,排斥新事物,长此以往,个人将失去进步的空间,社会也将停滞不前。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借鉴指南、吸取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囿于经验,则又会束缚发展的脚步,只有既懂得积极汲取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又能认清现实,与时俱进,不困于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指南”,介绍了指南在各种情境下的重要作用。然后,材料后半部分反转一笔,对“指南”提出了质疑。材料中质疑的点在于,作为前人经验的汇总,指南给出的指导意见往往是固定的,但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不同,盲目相信、依靠指南,未必会给我们指出捷径。就比如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并长期以此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一些远离中原的地区若完全一成不变地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来指导农事,就很容易出现“冬行夏令”的后果,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由此可见,材料意在警醒学生,不能盲目相信他人的经验、观点,而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写作时,要注意找准材料的态度,即反对盲目地依据指南、前人经验行事,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行文开头可先适当肯定指南、经验的有效指导意义。然后指出,指南可以给我们提供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指南毕竟是他人的经验总结,未必适合自己当下的处境、问题,此外过度依赖指南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危害我们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自身,论述我们首先应该如何有选择地使用指南,借鉴前事以作为后事之师,然后进一步强调我们更应该学会实事求是与创新。
立意:
1.理性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2.经验不能盲从,实事求是更为可贵。
3.借鉴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指出可以借鉴的对象,并结合相关对象指出借鉴的价值,可以以前事为鉴,吸取教训,可以以他人为鉴,效法他人的贤德,可以以铜镜为鉴,看清自我。考生只要围绕“借鉴”来谈都符合题意。材料第二段阐述了“借鉴”的作用,它既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创新。
我们可以把“借鉴”作为写作的话题。可以思考借鉴的对象,如要鉴古,那可不可以鉴今?可以以人为鉴,能不能以事为鉴?可以以镜为鉴,还有何物可以为鉴?其实推而广之,万事万物皆可为鉴,因为所谓借鉴,无非是认识世界,然后反观自身。也可以思考如何借鉴。认识世界应该以为我所用为目的,即以我观物,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反观自身,则应以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即以物观我,强调自我观照的客观性。
还可以思考借鉴的价值。可以从论说的现实性、时代性角度来说,比如今天中国的国策,如一带一路等从哪些地方获得过经验和教训等等。同时借鉴可以是很多方面,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企业进步,还是文学方面,其实都需要借鉴,比如鲁迅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创造了自己的《狂人日记》,思想内容方面更为“忧愤深广”。当然借鉴是第一步,借鉴是前行的阶梯。我国的市场经济就是借鉴的成果。牛顿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站在巨人的肩头,就是借鉴,这样才前行的更远。
但也要注意借鉴的两面性,它可以给我们提供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它也可以限制我们的眼界和思维,不能创新。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借鉴”这一话题,由可以借助名言引出,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接着阐释“借鉴”的内涵,如“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列举正反事例突出“借鉴”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社会,结合中国的发展分析“借鉴”在当下的价值,最后呼应开头。
立意:
1.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2.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3.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3.例文:
“杂草”不存,芬芳自在
一株杂草,是稻农眼中争夺资源的卑劣的强盗,是群芳斗艳时有碍观瞻的格格不入。但同时,它也是果树的伙伴、守护者:让土壤保持湿度,增加肥力……
杂草在果园中的巨大作用,再一次给“存在即合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生活中一切渺小、平凡的生物,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都有其潜在的价值。在学习中,一篇一挥而就的作文也许由一本本杂书成就;物理题的灵光一现可能来源于一次看似不正经的小实验。生活中,当路边随处可见的青蒿被屠呦呦发现,它开始在消灭疟疾的战场上大杀四方;当围城的垃圾被回收、分类处理,它成为了“放错地方的资源”,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立下汗马功劳……有时并非杂草没有价值,而是局限的判断导制了忽视,而“杂草”也将从助力转变成平平无奇的杂草,甚至是拦路石。
而若单关注“杂草”这个称呼,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杂草是什么?是杂乱的、不符合正统的野草。在潜意识中,我们已经忽略了它的长处,而仅仅以根据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轻率地给它冠以无用之名。可是,在大自然面前,人和杂草不都是一样的渺小吗?又有什么生命价值上的区别呢?
也许有人会反驳:“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定了我们无法给每一种生物一个全面的定义,而‘杂草’只是权衡之下一个笼统的评价罢了。”的确如此。但是当这种习惯性片面地看待事物,然后下定义、贴标签分出高低贵贱的心理延伸到社会,我们会发现封建时代残余的偏见难以完全根除,而新的偏见又开始滋生。仍有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头发长见识短”;有人罔顾现实,为施暴者辩解,仅根据受害者的某些特征便信口雌黄,给他贴上罪恶的标签……也许我们开始只是轻易给一株植物冠上杂草之名,但当这种心理不断传递,平等和尊重又该何去何从?
没有任何人、事、物会真的仅仅只是一株杂草,停下脚步,细心观察,我们自会发现惊艳、嗅到芬芳。而当不再有人、事、物被定义为“杂草”,那么,不断被发掘的生命潜力,不断传递的平等和尊重也终将重塑整个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一直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他的思维固化。而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这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囿于自己的思维固化,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对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认识到事物不分绝对好坏,而看如何利用。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有害之物,或许能化有害为有利,化弊为利。人们认为杂草会阻碍农作物生长,这种经验来源于农民种植庄稼的体会。而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
写作时,要注意“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等提示语,应从“种植之理”说起、说清,再适当结合生活与社会,关联延伸到“生活之理”。对于改变思维定式这一主题,小可谈学习心得、待人接物,比如我们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能仅仅看到竞争,还应看到我们在竞争中获得进步的特殊之处。因此,我们身处这个多元时代和社会,要看到人、物、事之间关系的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此外我们还应着力探求、维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做到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从大处讲,可以评议社会现象,比如从新颖的角度思考手机的利弊、互联网的是非乃至发展核武器的对错,还可以谈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比如对待自然界的“敌人”,甚至抗疫经验、治国理念,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对此,可指出我们应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并注意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实际,并时刻注意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
立意:
1.学点辩证法,莫搞“一刀切”。
2.扎根实际之壤,结出丰硕之果。
3.摆脱思维定式的桎梏。
4.例文:
让传承与创新并肩而行
曾经,身居乡土社会的我们,只要做好传承,便可安享千年。然而,在社会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仅只传承已无法帮助我们前行,我们更要积极创新,以创新促进现代化建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仅是乡土文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灿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结晶。先人给我们开辟的道路是经验更是财富,正因为有了一代代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底蕴。 因此文化的有序传承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
对于传统文化,不仅发扬光大,而且要与时俱进。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弘扬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永远旺盛蓬勃,才能切实增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创新需要有一种敢于打破规矩、勇于探索的精神。
传统文化需要时俱进地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东西如果故步自封,那么天地就小了。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前的我们是在书籍中才能与它相逢,自从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认识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武亦姝和勤勉好学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我们才懂得了文化的时尚,这个创新的节目形式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文化大餐,我们赞颂节目的新颖独特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文化洗礼。节目不仅传承了中华诗词中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又在节目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做了开拓性创新,以文化人,寓教于乐,真正做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不开必要的继承与合理的借鉴。
深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正是在对汉字文化和中国诗词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而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电影《长津湖》和《悬崖之上》,则是对红色革命文学的再次致敬,对中国军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以及革命精神的再次诠释。正是建立在文化传统深入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由此看来,传承不是刻意守旧,传承和创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更加有利于传承。社会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让传承和创新在发展的道路上并肩而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段话强调在变化不大的乡土社会中,社会所积累、留传下来的经验非常重要。材料二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特色与要求,指出了创新在其中的关键性地位。表面看来,两则材料对待“经验”的观点是相反的,但其实二者并非简单对立,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变化很小,而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不创新就很难跟上时代脚步。所以,在这里对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应当辩证统一。
首先,学生可以辩证思考,看到乡土社会中留传下来的“经验”的积极意义。它与乡土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契合的,对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是必要的。另外,这些“经验”里面也包含着一些普世的价值,即使放在现在的社会,依然有重要作用等。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有开阔的眼界,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沉溺在旧有的认知中。学生可以论述为何要突破“故习”“所闻”,再论述如何突破“故习”“所闻”。
试题要求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进行写作,行文思路上,可先明确中心论点,传承历史经验,勇于开拓创新。然后可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如以清朝的闭关锁国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对比,论述从国家的角度既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又要不断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自己,由此得出对待“经验”的正确做法——批判继承,勇于突破。从个人提升的角度,要看到前人“经验”中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应开拓思路和视野,汲取丰富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助力民族复兴的伟业。
立意:
1.突破固有壁垒,开拓崭新视野。
2.传承历史经验,勇于开拓创新。
3.摈弃无效旧知,更新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