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外在与内在,人生双翼齐飞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澜: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伏尔泰: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衣服和装饰。身份不同,服饰要求不同:学生需着校服,警察要穿制服;服饰体现礼仪,职场服饰应大方得体,正式社交场合最好盛装出席;服饰折射内在的品性和追求,屈原就在《离骚》中提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当代许多年轻人也喜欢个性化的服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作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意思是说:和氏璧不需要用五彩的颜色来装饰,随侯珠不需要用金银来装饰。接着他又说:“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来装饰;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遭遇心灵阴霾时,有人通过寄情外物来驱散,有人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外貌与内在:人生的双翼
杨澜与伏尔泰,两位智者的话语,犹如穿越时空的烛光,照亮了我们对于外貌与内在的深思。他们的话语,仿佛是两位哲学家的辩论,激起了我们对于人生外貌与内在的波澜。
杨澜的话语,犹如晨曦中的清醒剂,告诫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这是一个冷峻的现实,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警钟。我们不能期待每个人都像卡西莫多一样,能透过丑陋的外表去发现他美好的内在,我们应当首先自己正视自己的外表,将其作为展示自己的窗口,而非阻碍。
伏尔泰的话语,犹如夜空中的明灯,引导我们: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这是他对美的独到见解,也是我们应当追寻的人生方向。在《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虽然外表美丽,但她的内在却是冷酷与自私的。反观霍拉修,他的外表并不出众,但他的内在却是坚韧与忠诚的。在这里,伏尔泰告诉我们:美的真谛并非只在于外表,而更在于内在。
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结合起来,我们得到的是对外貌与内在的全面理解。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外貌,它是我们的窗口,是我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第一道关卡。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在的提升,因为只有内在的美,才能真正感染人的灵魂。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能会被外表所迷惑,也可能会忽视内在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后,我们会发现:外貌与内在,正如一对翅膀,只有当它们协同工作,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外貌与内在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有协同关系的。一个拥有美好内在的人,其外表也会因内心的充实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而一个只有外表美丽的人,其内心也往往会因缺乏内涵而显得空洞。
综上所述,外貌与内在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外貌,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杨澜所说的“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同时也能实现伏尔泰所说的“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杨澜的话,强调一个人的内在美(如善良、勤奋、感恩等)固然重要,但如果外表邋遢,往往发现不了优秀的内在。在快节奏“颜值至上”的时代,一个人也要关注外在形象(如干净、整洁的打扮与妆容;得体、优雅的言谈举止;饱满充沛的精神面貌)。得体、干净、优雅的外在形象可以成为优秀的内在品质的一面镜子。伏尔泰的话,强调外在的美给人的印象是短暂的、肤浅的,而内在的优秀的品德才能给人深刻的、永恒的影响。一个人的品质、性格、思想和智慧等内在素养,是形成其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外表虽美,终难撼动人心,唯有内在含蓄的美好情操,方能真正打动他人,感染心灵。伏尔泰更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写作时不要片面地否定任意一个,应该认可双方各自的作用。首先可以指出外在美与内在美各自的体现与特点,然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于美也会存在误区,比如过分追求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美,或者只重视内在美而忽视了外在。此后,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分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既重视外在,又着重修炼自己的内在,怎样去合理地追求或展现自己的美,内外兼修,让人生的双翼展翅,助力自己高飞。
立意:
1.内外兼修,追求完美。
2.优秀的内在品质是根本、基础,美好的外在形象是锦上添花。
3.外在与内在,人生双翼齐飞
2.例文:
“服”以“饰”之
我们将“服饰”一词拆开:“服”,即衣服,人要穿衣,这是毋庸置疑的,甭说文明的现代人,即便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也懂得以兽皮树叶遮体;“饰”,即装饰,以兽皮树叶遮体无须考虑美感,只需实用,而现代人有美感,有审美需求,故衣服除却遮体的功效之外,还得考虑穿着舒适度及好看与否。
不可否认,这是文明的进步。追求服饰之美,是文明的彰显,体现出我们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像那种“玩的就是西海岸”美国匪帮风穿搭,好端端的裤子一条套一条,夸张地耷拉到腿弯,步行时连腿脚都迈不开,如趋行的太监。试问主打“西海岸风”的新潮青年,朝气在哪里?“个性化”并不等于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穿着另类,标新立异,看似新潮时尚,实则颓废无聊。
警察着警服,代表是执法机关的威严与法律的神圣;军人着军装,象征着钢铁长城护人民以周全;社交场合着礼服,传达的是礼仪之邦的文明与和谐;而学生身着校服,则于无形中培养着学生的民主平等思想和勤俭朴素的生活理念。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在服饰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个性,更要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说:衣服穿在我自己身上,于他人何涉?的确,我们有穿衣的自由,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但我们也应当明白,法律赋予我们的自由绝非“完全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服饰无可厚非,但穿衣要得体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若我们的穿着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如成都太古里大街上“男着女装”妖艳男子,扭捏着身段儿婀娜地来来去去,其行为固然不违反法律,却足以“惊世骇俗”。有“异装癖”可以,但穿出来“吓人”,不仅有碍观瞻,还破坏了公序良俗。这样的行为就要不得。
诚然,不和谐的“个性服饰”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也能欣喜地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我们传统的“唐装”“汉服”“马面裙”,长袖飘飘的古典服饰衬托着青春朝气的身姿与面容,恍惚间,我们犹如回到了大汉,回到了盛唐。身为炎黄儿女,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就在那刹那间悄然升起。这样的“个性服饰”何等美妙,青春个性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交融,彰显的是民族的底气与自信。
其实,话说回来,“服饰”,“服饰”,即“服”以“饰”之,“饰”的是思想,“饰”的是精神。若虚有其表,再“个性”的服饰也支撑不起羸弱空虚的躯体。年青的朋友们,我们以此共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内容围绕“服饰”展开,先总说“生活中有不同的衣服和装饰”,然后由“不同”领起三个方面的分说内容。
材料首先谈到服饰的基本功用,即反映人的身份,“需着”和“要穿”二字提示考生“服饰”背后有与之相呼应的责任义务:学生穿上校服就该努力求学;警察应无愧一身警服,服务好人民;医生穿上白大褂是为了救死扶伤……
其次谈服饰表现的一种礼仪,实际上是讨论服饰与人修养之间的联系,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生活精致、严格自律、积极进取的人,不会让自己的着装过于随意、失礼,惹人嫌弃。
再者服饰能反映出人的内在追求,此处延伸和拓展的空间较大,可写对衣冠简朴的肯定,也可写对奇装异服的理性认识;可联系古人服饰展开,也可结合当下的“汉服热”“扮装”加以分析。
立意方面,考生可从“服饰”的虚、实两方面意义入手。可以写实物的“服饰”,或思考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或思索表与里之辨,也可由服饰的流变及着装观念变化谈传统与当代的联系;可以写个人体悟,也可以谈服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
题目给了较广阔的想象空间,考生应选好角度,精准切入,通过想象和思辨,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与高度。
立意:
1.服饰反映内在修养。
2.服饰变化反映人们的观念变化。
3.服饰对国家、民族有重要的意义。
3.例文:
“心”美才是真美
客人来串门时,带来了一箱柑橘,盒子喜庆而漂亮。等到打开却发现,里面的桔子大多发黑,已经不可食用了。客人惊呼上当:本以为如此精致的包装中一定是上好的佳品!我一笑,拿出了去年收藏的一个极为精美的月饼包装盒。如果仅仅从包装上看,谁能想到里面昂贵的月饼的味道甚至赶不上超市三元一块的散装月饼呢?
于是,我们在批评商家投机的时候不禁又自问起来:是什么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在我们过度地追求华丽的外表时,可曾注意过它的内在品质?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因为和氏璧和随侯珠本身已经很美,无需外在的华丽装饰。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本质已经很美的东西,任何华丽的装饰都不能再增加它的美,或许反而会影响它的美;相反,那些本质不太美的东西,才需要华丽的装饰,哗众取宠以掩盖内美的不足。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市市长,为了向人展示自己城市的风采,大修城市广场,大搞形象工程,而终因负债累累,城市经济趋向萎靡。美丽的广场,留下的不是市民的欢笑声,而是阵阵怨声。
也见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用品牌将自己的孩子“武装”到了牙齿,以期望成为他人眼中最为优秀的孩子。而当孩子因过度追求物质的享乐而走上歧路时,我不知道这个家长在追逐着警车呼号的同时是否还会反思:注重外表,忽略内在品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遗憾,甚至是悲剧。还有什么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让人无奈,更让人痛心呢?“买椟还珠”留下的也不仅仅是笑柄吧。
乌龟本不美丽,可它却以自己执著的爬行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比起浮躁的白兔,它博得了人们更多的赞赏。小草本不美丽,却因那青翠的绿色燃烧起了人们生命的热情,于是,它以盎然的生机永远存活在诗人的生命中。司马迁不再健全,他受辱的躯体在世人异样的目光中,爆发出了无穷的生命能量,于是,那残缺的身体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霍金亦不健康,但他那跳动的手指中的神秘宇宙,却让他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一世纪的灿烂星空上。
染绿天涯的小草永远惹人爱怜;滋润大地的雨滴永远让人期盼;播洒温暖的阳光永远得人赞美。品质决定生命,除去外表的浮华,留下的才是生命的美丽。
所以,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外表的美丽换得的只是暂时的光芒。只有“心”美,才是真美,才能永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和氏璧和随侯珠引出了韩非子的两句话,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它,因为其他事物没有能力装饰它;或者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再联系材料中的“内在和外在”,我们行文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问题”。
本题要求写作一篇议论文,写作时,要注重从内在美入手,可以分析外在美之于内在美的关系。要肯定内在美,有了内在美,无需过分在意外在美;或者外在美以内在美为根,没有内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总之,不能让议论有失偏颇,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绝对肯定外在美等。
写作时可以从当前看重“颜值”的现象入手,分析外在美固然算美,但内在美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本质;然后以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述,可以写袁隆平的“泥腿子”,写某些明星有颜值却不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从而论证内在美的重要性;最后可以结合青少年审美,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当追求内外皆美,尤其是内在美,以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修养身心,做个“美少年”。
立意:
1. 提升自我,展现美好。
2. 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装饰。
3. 不要过分关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
4.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
4.例文:
“求物”不如“求己”
人有丰富的思想,有细腻的情感,必然会有敏感的心灵。生活里的窘境、学业上的困难、工作中的烦恼和情感的波折,都会让我们的心灵蒙上“阴霾”。“心灵阴霾”会让我们情绪焦躁、烦闷愁苦,甚至痛苦抑郁得无法排遣,从而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面对“心灵阴霾”,有人放纵酒乡,“举杯销愁”。“酒”是个好东西,能让人神智昏昏,飘飘欲仙,浑不知身在何方?但酒醒之后呢?李白说得很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一杯一杯复一杯”,“一杯”何时能尽?当然,永无尽日,除非生命终结。所以,敏感忧虑的诗人,大多都想如李白那般“但愿长醉不愿醒”。诗人借酒浇愁,还能保持诗人的雅趣,要么“斗酒诗百篇”,再不济也是“长安市上酒家眠”。而没有学识文采,也没有风雅情致的俗人,借酒来驱除“心灵阴霾”,恐怕只能脸红脖子粗,发发酒疯,徒留笑柄。
还有人寄情大自然,在山光水性中涵养性情,于鸟语花香之中“澄怀味象”,久而久之,人是自然化的人,自然也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相与为一,遂达“天人合一”之境。这是圣贤大哲,最起码也是贤人隐士的驱散“心灵阴霾”的方法。美国作家梭罗曾跑到瓦尔登湖湖畔度过两年又两月的半隐居生活,那境界相形之下就差多了,毕竟瓦尔登湖离他家并不远,那段经历也不过是一种生活尝试罢了。诚然,寄情自然的方式比饮酒要高雅得多,但也艰难得多。酒非灵药,自然也不是人人适宜。搓麻将推牌九,那是堕落;呼朋引伴来“吃鸡”,也是游戏人生。什么也不做?扬脖伸颈,让“阴霾”将我们埋没?
其实,“求物”不如“求己”,与其想尽千方百计“寄情外物”,还不如审视自我的心灵,以求实现“自我和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自省意识,勇于反思。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养成偷窃的习惯,更把罪过转嫁到无辜的女仆身上,造成她人的不幸。他为了填饱肚子,背叛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心灵上的“阴霾”将他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卢梭选择了一种最为大胆无畏的方式,在其著作《忏悔录》中袒露自己,剖析自己。世人原谅了他,他也达成了“自我和解”。若没有这种自省意识和反思精神,卢梭只不过是一个胆怯懦弱、行为卑劣的“小丑”,又岂会成为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以温情的目光抚慰自己很容易,以锋锐的解剖刀肢解心灵,痛苦比肉体的创伤更甚;但大病要靠猛药治,身体的瘤疾必须以干脆果决的勇毅将之割除。
消除我们心灵中的卑劣懦弱,培养坚毅勇敢的精神;抛舍我们心灵中的平庸低俗,树立崇高远大的目标。敞开我们的胸怀,接纳他人,拥抱世界,我们的心灵必然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也包含着明确的写作任务导向。
题目要求考生谈谈自己“遭遇心灵阴霾时”该如何面对的问题,对此,材料给出了两类人的表现:第一类人“通过寄情外物来驱散”,第二类人“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达成自我和解”。“寄情外物”是借外物来排遣心中的负面情绪,或寄情山水,或寄情玩物,或寄情艺术,或寄情交际,从而达到“忘我”的境地。虽然目的相同,作用相似,但意义和性质有别,有高雅和低俗之分,有积极和消极之别。而“内在的心灵审视”,是进行自我心灵观照,是精神上的自省,也即反思,这种方法能找到“阴霾”产生的心灵根源,容易达成“自我和解”。相较于“寄情外物”,这种驱散“阴霾”的方法显得更为彻底,更为长效,不过,这种方法适用于思想丰富、情感细腻、自省意识强的人。当然,也可以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既进行“内在的心灵审视”,也“寄情外物”,那么心中的“阴霾”必定荡然无存。
具体行文,最好围绕材料中的两种驱散“心灵阴霾”的方法进行论述,至于其他的方法,其实已经包含在这两种之中了。作文要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和青年人的生活实际,谈具体的心灵感受和思考。“心灵阴霾”是正常而普遍的心理现象,无须恐惧。青年人只要志存高远,兴趣高雅,爱好广泛,心智健全,“心灵阴霾”就不难驱散。
立意:
1.以强大的心灵战胜“心灵阴霾”。
2.“忘我”即可“无忧”。
3.“内观”“外遣”,“阴霾”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