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
-------在幻想中释放心灵,在现实中付诸行动
1.阅读下边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前有苟且,眼前有芬芳;远方或是美丽的幻想,或是梦想和追求的光芒。
请以“眼前与远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好奇,曾幻想化身为美猴王走进细胞的世界。这种兴趣驱使她走上科研道路,长年累月醉心于生物学研究,年纪轻轻就取得多项科研成果,30岁时直接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去实现“第三个梦想”,致力于“搭建一个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应对人类健康挑战,发掘、挑战生物医学难题,做出原创突破,回馈社会。……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0年、20年之后,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
以上材料对成长中的青年有何启示?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请以“文化自信科技发展”为话题,在“2022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上,以中国青年学生代表的身份发言,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远方的山是美丽的,远方的海也是美丽的。
幻想的翅膀让我们总觉得斑斓的远方,才是最精彩的去处。
然而又有谁知道,自己脚下那一小块驻足之地,才是最稳实可靠的地方啊!它能磨砺你的思想,敏锐你的目光,坚定你起步的脚板,充实你背负的行囊……
请以“我从脚下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你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和明白的道理; (2)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题为“捞月”,画面中一只猴子攀着从月亮上垂下的绳子,拿一只勺子去捞水中的月亮倒影。画中文字为“有幻想的猴子一定是快乐的;整天活在幻想里的猴子一定是食不果腹的。”
漫画的含意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有幻想的猴子一定是快乐的”,意味着幻想对人有积极意义,它可以让人生活快乐。究其原因,幻想可以给人创造力和自由感,让人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自由。幻想可以满足人内心的渴望,例如成就感、浪漫情结、冒险和英雄主义等。幻想还能激发想象力和愉悦感,让人探索无限的可能性和奇妙的景象;“整天活在幻想里的猴子一定是食不果腹的”,是因为幻想是脱离现实甚至是逃避现实问题的,过度沉迷其中可能导致与现实脱节,丧失生活责任和挑战,影响实际行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幻想往往建立在不切实际或不可实现的设想上,过度依赖幻想可能导致对现实失望和加重挫折感。
由此看来,要辩证看待幻想,它带来的快乐感是短期的、心理层面的体验,过度沉迷于幻想而忽视现实可能会导致长期的问题。因此,平衡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写作时,可以从漫画引出幻想的优点和弊端,然后提出中心论点,在幻想中释放心灵,在现实中付诸行动。然后展开辩证论述,强调需要辩证地看待幻想,一是阐述幻想能够给人带来的短期快乐感和心理层面的体验,分析这些体验的来源和意义;二是分析过度沉迷于幻想的危害,忽视现实可能会导致长期的问题,如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疏离、健康问题等。最后总结全文,提出要学会平衡幻想与现实生活:幻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要避免过度沉迷,要平衡好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个人的长期发展和幸福。
立意:
1.拥有幻想,就是拥有快乐。
2.沉湎于幻想,难以获得幸福。
3.幻想应有度,沉迷失良机。
4.在幻想中释放心灵,在现实中付诸行动。
2.例文:
心怀梦想,奋力前行
生命中,有眼前的苟且,也有想要的诗和远方,二者其实缺一不可。而我们的生命,也是由梦想与现实构成的。于梦想中,我们能够汲取到激励现实的力量;于现实中,我们亦能够通过步步前行实现梦想。惟有心怀梦想之期盼,肩负现实之责任,才能行稳致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们要心怀梦想,感受生命之美丽。梦想不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它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未来前行的激励。司马迁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身陷囹圄的现实之辱,发愤著书而就《史记》;曹雪芹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现实之饥寒,呕心沥血而就《红楼梦》;一代代革命志士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战争的残酷、岁月的艰辛,开辟中国之新生道路。梦想,是漫漫黑夜中的一点亮光,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让人于现实的磨难中体味到生命的美好,获得奋进的力量。
但解决不了眼前的苟且,诗与远方永远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承担生命之责任。梦想虽美好,但若脱离现实,一切只是空想。只有准确认清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星辰之高度。“Fast”天眼望远镜之父南仁东,用双脚走遍山村泥土为望远镜选址,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造就望远镜的诞生。这样伟大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他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他对现实的付出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国家的愿望。现实或许没有梦想中的绚烂美丽,但它是通往梦想的唯一途径,如同英雄志士们不断付出汗水与热血才造就新中国的诞生,一代代科学家夜以继日的钻研与奋斗才造就中国不断的科技创新,我们惟有勇敢地担起责任、在现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走进梦想深处。
没有梦想的希望与激励,我们难以在现实奋斗中明确方向、获取力量;没有现实的付出与前行,我们难以最终走上梦想之巅。梦想是对现实的指引与激励,现实是对梦想的实践与奠基。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更要把握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作为新青年一代,心怀民族梦想、坚定个人信仰,以脚踏实地、进取付出的努力铸就新征程上的圆梦之路。低头是现实的责任,努力承担;抬头是美好的未来,追梦前行。
梦想因现实的努力而更有价值,现实因梦想的激励而拥有希望。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惟有心怀梦想与希望,于现实中承担责任、勇于前行,才能铸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眼前与远方”,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写作时,首先要弄清楚“眼前”和“远方”各自的含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前”代表着我们当下的“现实”,而“远方”则是我们的脚步还难以到达、心中却无限向往的“梦想”。而材料前半句对“眼前”的阐述,则说明一方面对我们而言,“眼前”似乎总是充斥着平淡、平凡,甚至“苟且”;但另一方面,若是我们能脚踏实地,过好“眼前”,那么在苟且的生活里,我们也能找到乐趣的真味,诗和远方也同样在眼前。而对于“远方”而言,它充满诗意和美好,是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美好希望。有时候,“远方”对我们来说只是美好幻想,不切实际;有的时候,对“远方”的美好想象也能鼓舞我们前进,让我们朝着梦想奋勇向前,勇敢追求。
那么,“眼前与远方”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材料告诉我们,“眼前”再平淡无奇,那也是我们驻足的地方,我们无法抛掉它,离开它;而有了“远方”,“眼前”的一切我们都能忍受,有多少坎坷我们都能跨越;而有了“眼前”,“远方”变得不再遥远,可以企及。没有“眼前”,“远方”永远是空中楼阁;没有“远方”,“眼前”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由此,我们既要有“眼前”,也要有“远方”,这样才是完整的人生。
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生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可先适当认可现实的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每天为生活而奔波,为柴米油盐操劳,为吃喝拉撒忙碌,为孩子上学费神,为缝补衣服寻针线,为牛奶洒了心痛一宿,为多挣了二百块而兴奋半天——所谓的“苟且”就是指平凡的生活,当然包括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甚至有些落魄的处境。然后由此指出梦想的意义。生活很平凡,人生很普通,但人不能失去对“远方”的期待,对梦想的坚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当然,也可以针对材料中“眼前有芬芳”这一点,引用约翰·洛克菲勒“人们梦想远方迷人的玫瑰园,却不去欣赏盛开在窗前的玫瑰花”的名言论证不能只为了追求“诗与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诗意,使论证更全面。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如不少“空想家”空喊“诗与远方”的口号,却一味“躺平”“摆烂”,从反面论证其危害,使文章更深刻。
立意:
1.用心书写梦想与生活。
3.以远方之梦想,活世俗之人生。
4.生活在此,心怀远方。
3.例文:
兴趣入家国,志趣助人生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常怀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用其效国志趣助推祖国生物医学事业;“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转经史学兴趣为物理兴趣,以“国家的需要”为志趣,助推祖国力学事业。鉴于此二君,我们会发现:志趣与兴趣从不矛盾,当二者完美结合时,便是个人成才与家国腾飞的双向奔赴。
兴趣从来不是一条单行道,当我们以家国所需为向标时,兴趣与志趣便会不期而遇。詹天佑有着对机器的浓厚兴趣,当他择铁路工程之道而行时,便是选择了家国所需的志趣。回国后的他倾奉所有本领,既让他名垂青史,也让近代中国铁路不全受制于列强。詹天佑对机器的兴趣使他有无数个方向可以抉择,正如我们可能有多个兴趣或某个兴趣的多个方向供以抉择时,难免彷徨与犹豫,但当我们携志趣眺望,总有道路灯火辉煌,总有道路可让“兴趣”与“志趣”齐飞,“个人”与“家国”一色。
志趣从来不意味着个人对兴趣的牺牲,当我们在兴趣多样或是有不同选择空间时,志趣的涂抹总能让某种尚未发掘的兴趣散发光彩或让已有兴趣锦上添花。钱伟长自幼喜好经史,但当国家有需要时,他毅然弃文从理,转学物理,并培养了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钱伟长并非完全牺牲了所爱,而是转身向另一条道路再生所爱,完成了志趣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自我,更成就了家国。由此观之,兴趣不是一条死胡同,用志趣同样可以激发兴趣,兴趣价值的实现更离不开志趣的指引,否则詹天佑习得某种高超机器技术却在积贫积弱的中国无用武之地,钱伟长成为一代经史大师而中国危在旦夕,满腹经纶也抵挡不住亡国汹涌。一切离开志趣的兴趣,都好似“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本我价值。
百年征程浩浩荡荡,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吾辈青年生乎当代,让志趣与兴趣相融,“铁肩担道义”,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义不容辞,刻不容缓。青年一言一行,汇聚成中国大地经纬,青年爱憎取舍,勾勒出壮美华夏的色调,新时代青年,当以志趣护航兴趣,兴趣助力志趣的统一,如航天青年手摘星辰,白衣青年挽救生命,城市穿梭中青年为中国奔走奋斗般,无问西东,在我们所有可能存在的领域,以兴趣入家国,用志趣助人生。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河;荧烛之末,增辉日月。”青年们,中国很美好,前途很光明,值得我们为她倾注所有的兴趣与志趣。何不投身民族复兴澎湃春潮,看春暖花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介绍颜宁成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的学习、科研经历,强调颜宁从小对科学好奇,并将兴趣变成了专业。兴趣让颜宁坚持科研,出入自如,进入“醉心”的状态,最终不负热爱,收获卓越的成就。第二部分是说颜宁归国投身祖国的生物医药建设,将个人梦想的实现和国家发展、人类命运相联系,强调赤子情怀与爱国热忱相融。由此可知,考生可以立足第一部分围绕“热爱”“兴趣”作文,也可以立足第二部分从个人和国家、社会的角度强调青年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个人的风采。
写作要求部分,“成长中的青年”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提示考生在行文中要围绕材料的启示与思考来谈,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序,能够以事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中颜宁的事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青年当不负自己热爱的事业,不断钻研创新,创造美好的未来”;接着围绕“不负热爱,就要为你的热爱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热爱,就要不断地创造,开拓更广阔的未来”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联系自身,发出呼吁。
立意:
1.找到自己的兴趣,打造时代青年“主场优势”。
2.不负热爱,做有为青年。
3.兴趣与志向相结合,报效祖国显情怀。
4.例文:
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我代表中国青年在“2021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上发言,深感荣幸。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
“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下海,“东方”试射,科技让大国重器演绎“中国式浪漫”,科技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宏大发问,到李白“嫦娥孤栖与谁邻”的神往与迷惑;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建立我们自己的国际空间站……这些想必各国友人也都清楚,中国航天人探索人类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止。
文明的演进,需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样,探索与创新的动力才能充足。过去的两年,极不平凡。疫情来袭,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化危机,应变局,是给世界出的一道难题。此时,中国人民依然没有被疫情击倒,而是在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以强大的科技力量,带动经济发展,在栉风沐雨中书写华章,让国运振兴。“一村一品”直播带货助力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大山,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产业模式和就业机会;课堂搬到“云端”,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极大地提升了教育质量;“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五菱在全国汽车生产企业中第一个转产口罩生产,弥补物资缺口,彰显了民族品牌的使命与担当。因为自信,我们不断进取;科技进步,将人类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一步。
科技兴则民族兴,文化亮则时代亮。当今社会,物质发达,文化繁荣,“文化+科技”让时代变得更加精彩,让文化更加自信。打开电视,在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下,各种文化节目闪耀荧屏,绽放出文化的光芒,展示出民族的自信。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便以科技为支撑,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让典籍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还有《唐宫夜宴》运用的5G+AR的技术,还有“云游敦煌”中的小程序,背后都反映着强大的科技支撑。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是“中国式浪漫”的保证,是中国道路的基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当前我国已转向新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才能让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加稳健,才能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试想,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的目标怎能即期完成?教育的不均衡性怎能发生显著改变?疫情物资短缺问题怎能解决?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时代呼唤,是青年使命。
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我们国家愿意与各国人民一起分享我们的文明,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用文明和科技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一直坚信:美美与共才是世界发展的王道。当然,作为中国的时代青年,我们也会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学好本领,绽放生命精彩。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中国式浪漫”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注意抓重点句,如第一段的第一句“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以及最后一段“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要求部分,则明确了写作话题是“文化自信科技创新”,考生要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来写作,如古老文化为科技创新奠基,科技创新助力文化自信。写作身份是中国青年学生;发言对象是与会的各国青年友人;写作场景是“2021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发言要面向与会的世界青年,因此要有高度,不仅要展示中国青年的自信,更要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中国科技的力量。
写作时,可以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突出其在文化文明发展,国家历史进程等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表达青年在文化传播方面应该担负的责任。考生须围绕“文化自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话题行文,完成相关具体写作任务。
立意:
1. 古人的浪漫在于妙想,科学家的浪漫在于开创。
2.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浪漫”。
3.“中国式浪漫”源自科研人员的攀登。
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提供材料的命题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所给的是很有诗意的文字。“远方的山,远方的海”是彼岸,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目标,它是美丽的,是最精彩的,要到达远方,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要打好打实基础。理想是丰满的,目标是美丽的,可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从脚下出发,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能经得起生活的磨难,要百折不挠,要反思自我,要有敏锐目光。
材料要求以“我从脚下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脚下”,另一个是“出发”。“脚下”一词比较抽象,脚下就是现实,涉及生活的困难,为达到目标付出的努力与坚持等。 “出发”,要考虑到“出发”的目的,它可以是一种生活理想,也可以是学习目标等。
行文思路:考生可先写自己刚进入高中时的美好理想,可第一次月考无情的打击,接下来课程的艰难让我沉沦下去,父亲没有责骂我,而是不停地鼓励,让我重拾信心,从现实出发,从脚下出发,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立意:
1.从脚下出发,用毅力和坚定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2.理想与现实,理想很美好,但要实现,要在现实中脚踏实地。
3.我从脚下出发,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