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4《卖炭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24《卖炭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18:49: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卖炭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小说,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探究的方法比较熟悉,因此本课从“颜色”切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析“卖炭翁”的境遇与命运走向,揭示主题并探究中唐的社会状况,了解民生疾苦。
【教学目标】
1.解读《卖炭翁》中老翁的人物形象及命运走向的社会成因;
2.通过色彩对比,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等级制度,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3.了解“新乐府诗”的整体关注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底层人民,增强同情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颜色解读卖炭翁的形象;
难点:通过颜色对比体会卖炭翁的悲剧命运。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大家齐读标题《卖炭翁》,大家发现了哪一种颜色?
预设:灰/红
(设计意图:通过齐读标题,用“矛盾法”激发兴趣,并直接指向“颜色”这一切入点。)
二、目之所及皆艰辛
“卖炭翁”卖出的灰黑色的木炭,点亮的是火红色的光芒,不同的颜色在诗中交织,共同诉说着一个伤感的故事,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段,谈一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
随机抽生并提问:悲苦、苍老、可怜。
(设计意图:通过大声自由朗读,让学生增强文本熟悉程度,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发现,感性描述自己对于卖炭翁形象的初印象。)
追问: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分析:颜色——灰、白、黑——一个苍老、消瘦、生活窘迫的卖炭翁
朗读:重读颜色词,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卖炭翁的艰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回归文本,分析“显性颜色”背后隐含的信息,并通过朗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营造氛围。)
三、心之所感皆苦寒
合作探究:其实,诗人不仅在描绘卖炭翁的外貌时涉及到了颜色,在描写卖炭翁所处的环境时,也隐含了很多颜色,比如夜的黑……这些颜色共同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雪/冰/晓/泥——冷(身冷)
(设计意图:由“显性颜色”迁移到“隐性颜色”,进一步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通过对卖炭翁所处环境的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卖炭翁的可怜、艰辛。)
师总结过渡:天寒地冻的冬夜,一尺厚的大雪,身着单衣,黎明时分就赶来长安城卖炭的老者。可怜的卖炭翁终于迎来来卖炭之人,但他的凄惨的遭遇会有所改变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过渡到故事的后半部分,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关注卖炭翁的命运,方便对于主题的解读。)
师生合作朗读:“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思考1:来人衣服颜色如何?
明确:黄、白
思考2:这样鲜艳的颜色,骑着高头大马,象征着怎样的身份?
明确:等级尊贵,生活优越。
思考3:他们来找卖炭翁换取重达千斤的炭火,请用原诗回答?
明确:“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思考4:“黄白红”在日常生活中放在一起,给人以温暖之感,但你觉得卖炭翁感到温暖吗?
明确:不会,被压榨/强买强卖
师总结:与其说是买炭,倒不如说是来“抢炭”,如果是这冰天雪地让人身冷的话,这巧取豪夺的恶行真的令所有有良知的人“心寒”。
(设计意图:紧扣“颜色”,通过颜色的鲜明对比,迁移到社会等级的对比,并利用“对比解读”法,体会“卖炭翁”悲剧命运造成的原因,并预测“卖炭翁”命运的最终走向。)
四、长夜微光照我怀
总结: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我们可以预料到卖炭翁的命运的结局,但老师在读这首令人心寒的诗时,却能感受到一丝温暖。是因为在这寒冷的背后,有一双炽热真诚的眼睛在看着悲惨的卖炭翁,在为大家讲述段故事,这是新乐府诗人白居易对寒夜老翁乃至所有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怀。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拥有这样的同情心,这样的怜悯心,就让我们用温暖送卖炭翁回家。
师生齐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大爱人间知冷暖,红炉炙炭合家欢。
(设计意图:从“文本视角”走向“作者视角”,激发正能量,引导学生与“新乐府诗”背后的诗人们“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共情,立德树人,拥有同情心。)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灰/白/黑 冷 黄/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