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一节 传染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常见的传染病。 2.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能力目标:参与“常见的传染病”的讨论,学习传染病分类的方法。情感目标:介绍我国和本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特点2.常见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
教学手段及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资料、视频、图片2.学生课前预习有关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传染病(一)传染病的概念:
(二)传染病类型:1.呼吸道传染病2.消化道传染病3.血液传染病4.体表传染病(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对传染病缺乏专业知识,不能给予先生进行令人满意的指导和答疑时应该怎么办呢?其一,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因为学生从出生到十几岁,不管大病小病基本都得过,有切身的体会,要让他们现身说法,相互启迪,共同领悟。其二,聘请校医,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内容及程序设计
【引言】给出2010年安徽省一个村发生的一起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疫情的图片,引出本节课。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以用肺结核病的例子解释流行性的含义,并以此引入下一个题目(二)传染病的类型: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1.呼吸道传染病: 提供思考提纲,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小结。 (1)你认为哪些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什么季节? (3)主要传染源是什么?(注意带菌者本人不发病,没有症状,但也是传染源) (4)病原体的主要寄生部位在哪里? (5)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6)禁止随地吐痰和保持教室空气流通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上有何意义?2.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后引起的传染病。 课前做好工作,请得过痢疾、肝炎或蛔虫病的学生,或者家里有过这种病人,对病情比较了解的学生,向同学介绍主要病症和如何感染上此病。在治疗中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病好后取得了什么教训,今后如何预防等。 以下两种传染病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主要由教师讲解。3.血液传染病: 主要是指蚊、虱、蚤、蜱等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因学生对虱、蚤、蝉等很少能见到,最好有挂图、照片或录像等媒体辅助教学,以加强直观效果。 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做简单的介绍,或者用录像等媒体进行介绍。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病原体的动物;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传播途径是生物媒介。预防办法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虱子等。4.体表传染病: 主要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传染病,所以又叫接触传染病。利用照片或录像等媒体简单介绍破伤风、狂犬病、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传染病。可结合本地区情况重点介绍一两种,特别是破伤风、血吸虫病和沙眼。 病原体寄生在皮肤和体表粘膜。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注意隔离病人,做好个人卫生,不使用公用毛巾和脸盆等,不与带病原体的动物接触,最好不养猫、狗等宠物。(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传染源之所以能大量散播病原体,是因为病原体在他的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并繁殖,再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结核杆菌就寄生在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肺的组织中,大量繁殖后,就可随呼吸道的分泌物——“痰”散播出体外,传染健康人。 蛔虫病患者的粪便中便有大量蛔虫卵,患者就是传染源,而蛔虫和蛔虫卵就是病原体。许多农村有用粪水浇灌蔬菜的习惯,所以有的蔬菜上就沾有蛔虫卵,传播蛔虫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带虫卵的蔬菜是不是传染源?在此非常容易答错,提示学生传染源的定义是什么。再进行分析,因蔬菜只是被虫卵污染,蛔虫并不能在蔬菜体内生存和繁殖。所以蔬菜不是传染源。那么,蔬菜被虫卵污染它应属于什么地位呢?导入下一题目。2.传播途径:
被虫卵污染了的蔬菜是把病原体(虫卵)从传染源(蛔虫病患者)转移到健康人的中间传播途径,这叫饮食传播。此外还有其他传染病的空气传播、水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请学生分组讨论,对每种传播方式都举出几个实例。 我们周围的病原体很多,环境中到处都可遇到病菌和病毒等,是否接触到了病原体就得病?腮腺炎流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被感染。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讨论:“流感”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讨论时每个环节的内容要具体。 总结: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时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控制?怎样控制呢?(四)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2.切断传播途径: 有个肝炎病人,在饭店吃过饭后在他的碗下压了一个字条:“我是肝炎病人,请把用过的餐具消毒后再用”。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也是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是要找出它的薄弱环节,要因病制宜。艾滋小知识HI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1980年6月发现第一个AIDS患者,20年来感染HIV者有3600万,死亡1170万。中国1985年报告首例病人。1985-1988:国外病例输入期1989-1993:播散期1994-至今:增长期31个行政区均不能幸免传播途径:毒品注射:68%;采血9.7%;性接触7.2%血制品1.5%母婴0.2%不详13.4%材料一:科学家发现,在人体内的CCR5受体发生基因突变后,能产生遗传抵抗力,让艾滋病病毒无法破坏人体细胞。中国人艾滋病易感性的研究已采集取自全国各地、符合统计学原则的1300名中国人的基因样本,却只发现了3个人有此基因突变。这表明,在分子水平上我国人群属于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材料二:国家计生委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70%以上的人对艾滋病没有防范意识。调查发现,有71.8%的人知道艾滋病会传染,但大多数人并不完全清楚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多数被调查者根本不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少部分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必要了解艾滋病知识。总结:最好联系本地区较突出的传染病实例,结合学生熟悉的实际,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指导。从长远的目光分析,有利于学生今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反馈练习
四、反馈练习自我评价P89,T1—3
课堂小结
人的一生会患多种疾病,其中有些疾病是传染病,通过学习,了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懂得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知道了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特点,学习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进行“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的热烈讨论。
课后作业及预习内容
(1)课外阅读
(2)预习
第二节 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
教后记
第一节 传染病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介绍了传染病的发生和预防措施,还列举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本节内容作为《疾病与免疫》这一章的第一节,让学生不仅懂得了传染病的一般常识,还能为积极预防疾病打下知识基础。本节内容与学生自身及周围人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常见的传染病,讲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归纳出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学生通过讨论自己熟悉的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阅读有关艾滋病知识,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传染病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传染病症状和预防措施有一些了解,对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很关注,但不能针对具体病例说出传染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预防措施,对于传染病的分类也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列举常见的传染病。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常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病人,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及其特点。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五、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2.合作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协作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上课前1-2分钟播放《健康歌》
希望这首《健康歌》陪伴大家度过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每一天。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健康新概念。
“生老病死”是世界上所有生物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人类虽然是高等生物,但也免不了会被疾病困扰,疾病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走进[板书]健康地生活 。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要用一首“好一朵茉莉花”的MTV来引课。现在虽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但也是某些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引起学生对本课的注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任务一:自学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1)你认为哪些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什么季节?
(3)主要传染源是什么?(注意带菌者虽然本人不发病,没有症状,但也是传染源。)
(4)病原体的主要寄生部位在哪里?
(5)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6)禁止随地吐痰和保持教室空气流通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上有何意义?
(7)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特点?
(8)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环节有哪些?预防传染病采取的基本措施?
(9)根据1-6的问题解决另外的三种传染病?
(三)点拨引导、释疑解惑
1.让学生回忆、叙述自己从小到大得过得的疾病,症状及是否具有传染性,然后挑选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疾病,让学生找出哪些病传染,哪些病不传染,如流感、水痘、近视眼、结膜炎、贫血、龋齿、蛔虫病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区分。
2.让学生总结概括传染病通常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刚才的分析基本上都能说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从而就可以顺利引出“病原体”这个概念,虽然教材中并没有特别强调病原体(只是在传染病概念中提到),而且教材中整个这一节全部都是文字叙述,没有任何的图片,但我认为让学生清楚什么是病原体是正确掌握传染病概念的关键,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搜集了这三大类病原体的一些相关图片,如结核杆菌、HIV病毒、蛔虫等等,从而增强学生对病原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在了解什么是病原体后对“传染病”概念掌握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3.这一节教材原本的顺序是分为四个大的部分:一是“什么是传染病”,二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三是“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四是“传染病的类型”。在讲完什么是病原体以及传染病的概念之后,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本中的顺序作了一个小的调整,把课本中第四部分“传染病的类型”放到传染病概念之后介绍,这样做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这部分在第一节中并不是重点内容,属于了解性知识,二是几种传染病类型的划分依据就是病原体的不同寄生部位。
4.“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这一节的重点,如果仅仅依照书本,直接把概念告诉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上内容其实很容易,但是这么做就无法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和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这三个环节。基于上述设计,在讲完“传染病类型”后我说到“虽然传染病有很多类型,但是传染病的流行却是有一定规律的”,然后,我引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相关的两段有关流感和肝炎的资料,先让学生阅读,再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么老人和孩子容易患流感”以及“为什么要将肝炎患者使用的餐具与家人分开,让学生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有感性上的认识。书上对传染源的定义是携带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概念给出之后,我又向学生强调了传染源之所以能散播病原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传染源能在生物体内大量生存并繁殖。这是一个关键点,针对前面有学生对蛔虫病是不是传染病的疑问,我举了个例子:蛔虫病患者粪便中通常有大量的虫卵,过去农村有用粪水浇灌蔬菜的习惯,有的蔬菜可能就会沾有虫卵从而传播蛔虫病,那么沾有虫卵的蔬菜是否是传染源?这里就考察学生对“传染源”概念是否真正做到理解,因为蛔虫是寄生性动物,蛔虫卵是不可能依靠蔬菜生存繁殖的,必须是通过动物取食进入其消化道内,在其消化道内寄生繁殖,所以沾有蛔虫卵的蔬菜并不是传染源,而是传播途径,由此又可以顺利引出了第二个环节——传播途径。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的预防实际上就是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入手,即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这部分我是以2009年在中国爆发的甲型H1N1为例,与学生做了互动式的讨论。由于学生们都对非典有亲身的体会和经历,近期各个媒体对禽流感问题报道的也很多,所以学生在谈到这两个话题时都很积极踊跃。
(四)课堂小结
1.指导学生间的补充和交流,并鼓励他们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想到的问题,以及今后注意的方面。
3.做学案上的练习。